文 |陳皓天(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推廣學會)
坊間媒體經常為大家推薦各款藥膳食療,如各式湯水、茶療等多不勝數,大都聲稱其有各種「神奇功效」,普羅市民到底可以如何判別這些常見藥材是否適合自身體質?
是藥三分毒,有好必有壞
縱使是簡單的食養,背後已牽涉到極多和複雜的中醫知識體系,並非三言兩語能說清,即使有專業的中醫師為你診斷,又是否代表該中藥能長期大量服用?不同的養生茶療和湯水都會極力標榜各種不同神奇的功效,但在其光鮮亮麗背後,又是否存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禁忌?大家又是否真正了解背後達到功效的作用機理?
「是藥三分毒」,「毒」的意思是偏性,中藥發揮作用乃「以偏糾偏」,意思是凡藥皆有偏性,其功效的發揮是透過藥物的偏性來糾人體各臟腑陰陽的偏性。所以,正確服用中藥材可以有各種「功效」而達致養生治病的效果,但錯誤服用(如不切合體質、劑量、煎煮方式不當等)皆可導致「損害」,即使最初適合自己的藥物,若矯枉過正亦同樣可造成反效果,再好的藥物也有其相對應的「禁忌」,若未經適當和合理使用,最終還是會淪為「毒藥」。
例子一:陳皮原來也有壞處?
我們嘗試具體說明,以很多人都認識的陳皮為例,其能理氣燥濕,化痰消食,功效頗多,而且陳皮久經多年陳放後,藥性越趨醇和,不論煲湯煮粥皆經常用之,閒時吃滯了又可以煲點陳皮水消食積。陳皮好處極多,甚至看似很萬能,皆因使身體氣機通暢似乎無往而不利,傳統上家家戶戶都總會存放點陳皮,但再醇和的藥就代表所有人都適合嗎?肯定不是,但又有多少人說得出來呢?
陳皮性溫,一般人吃了不會有大問題,但素體陰虛的人則不能放陳皮,否則會有燥傷人體陰津之弊,反而加劇人體的陰陽失衡,例如反而感覺熱氣上火而見口乾口渴,甚至可以因而損傷胃陰而胃納轉差,實在不容忽視。由此可見,藥物始終是藥物,必須在明白背後用藥的理念才能使用,否則再醇和的藥物也可以傷人正氣。
例子二:黃芪原來也有壞處?
再舉一例,不少人認識黃芪能補肺脾之氣,喜歡用來煲湯,但也是因為其甘溫之性,不少人因虛不受補而容易上火,所以很多醫師才改用五指毛桃(五爪龍)以取其「不溫不燥、補而不峻、少火生氣」之功,是一味較黃芪平和的藥物。然而,五指毛桃雖然性平,但其甘辛補益之性若用於虛弱或素體氣血堵塞、體內邪氣較多之人,依然可能出現虛不受補或鬱滯助濕等情況,需減少服用劑量或適當配伍其他藥材。所以,正確應用黃芪或五指毛桃能健脾補肺、行氣利濕,但錯用的話仍然可以助濕礙邪,使氣血堵塞時亦變相耗傷氣血。
意識飲食
普羅市民或覺得醫理難明,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自己的身體做「實驗」!鼓勵大家平日進食時多保持意識覺察,運用視、聽、嗅、味、觸等感官觀察食物、用心感受每種食物和藥物進入人體後的細微反應,你將會漸漸更認識每一種食物的性味功效和走向,繼而更能分辨何種食物真正適合自身體質。
正確且全面地認識藥材的作用功效,往往能讓我們更立體地認識坊間各種食療湯水,讓我們更好地善用藥食同源的理念,讓養生融入生活飲食之中!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1年秋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