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靈
新冠病毒變種株Omicron入侵社區,引發了本港「第五波」疫情,亦曝露了港府防疫工作的「短板」。其中又以記錄市民出行的信息的「安心出行」程式的漏洞尤為嚴重,不僅無法第一時間準確地向防疫部門提供市民的出行信息,一旦市民沒有「掃碼」,「安心出行」便無用武之地。
十五名立法會議員於近日向特首林鄭月娥發出聯署信,倡議推動「安心出行」實名制,並建立中央健康信息數據庫,以及建立「安心出行」、「智方便」和「香港健康碼」的數碼身份認證互通平台。筆者認為,從內地的防疫經驗及澳門重啟通關的成功例子可以看出,「安心出行」實名制乃大勢所趨,亦能為未來擴大「疫苗氣泡」和恢復與內地通關打好基礎。
要知道,正是因為使用了實名制的「健康碼」系統,內地有關部門才能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短時間內實現全面「清零」,使社會恢復正常。即便之後有零星的輸入性爆發個案,亦能馬上通過實名制「健康碼」追蹤和確定傳播鏈,從源頭阻斷病毒的傳播。同時間,澳門亦是因為與珠海建立互聯互通和互認的實名制「健康碼」平台,在疫情受控後馬上便能恢復與內地通關,社會與經濟也未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反觀本港,不僅缺乏實名制的病毒監察和追蹤系統,且「安心出行」程式的設計也沒有設置定位服務,不能如內地和澳門使用的「健康碼」系統般,提供實時的追蹤和加入顏色警示功能,以至於本港的防疫措施執行時不時就出現「甩漏」,並且無法與內地的「健康碼」系統對接,導致遲遲未能恢復免檢通關。
事實上,本港已具備為「安心出行」增設定位功能和自動記錄行蹤的技術,亦有能力建立中央健康信息數據據庫。許多有意回鄉探親的市民,亦支持政府推出實名制監察系統來幫助重啟通關,只是政府顧慮到私隱問題才一直未有落實。然而,在疫情肆虐的非常時期,需要用非常規的手段才能有效的遏制疫情,使社會盡快恢復正常秩序,若一味地猶豫不決,只會令通關和社會復常變得遙遙無期,令本港的經濟和社會民生受到更大的傷害。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