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夯實‘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的源頭節點,廣東將加強基礎研究統籌布局,力爭在‘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上打造‘廣東模式’、跑出‘廣東速度’。”1月21日,列席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的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做客南方會客廳時表示,廣東將進一步用好用足優勢特點,全力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廣東A股上市企業高企佔比逾八成
記者:2021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實現“五連冠”。哪些優勢促成近年來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持續領跑?
龔國平:在區域創新能力建設方面,廣東有着中央戰略布局和政策支持的優勢、企業創新的優勢、協同港澳匯聚國際化創新資源的優勢,以及極具吸引力、競爭力的創新環境優勢。
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領跑全國例如,廣東毗鄰港澳,粵港澳協同創新具有天然稟賦。以橫琴、前海爲支點,廣東不斷加強內地與國際創新資源對接,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目前,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爲脊樑的大灣區創新資源集聚空間格局初步形成,廣東擁有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爲引領的實驗室體系,已建成運營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一批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相繼落戶,打造了一支體現國家使命、具有大灣區特色的“科技王牌軍”。
在創新環境方面,廣東全面推進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領域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出臺政策“組合拳”延攬各方人才,着力營造“近悅遠來、拴心留人”的創新創業環境,目前在粵工作的外國高端人才數量佔全國1/5,“東西南北中,創新創業來廣東”已成爲一個響亮品牌。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用好用足廣東優勢特點,對標對錶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揚長補短,以科技自立自強作爲戰略支撐,全力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
記者:在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方面,廣東下一步有哪些計劃?
龔國平:近年來,我省A股上市企業八成以上是高企,廣東高企科技活動投入、發明專利授權量等7個核心指標持續保持全國第一。2021年,預計全年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6萬家,繼續位居全國第一;全省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達5.7萬家,同比增長54%。
1月7日,廣州無人駕駛小巴正式在生物島開放運營今後,我們將聚焦經濟主戰場,探索出台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若干措施,引導構建龍頭骨幹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繼續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培育一批創新標杆企業,引導企業加快建設研發機構;引導孵化育成體系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批大學科技園、專業化和特色科技企業孵化載體,推動孵化載體“數穩質升”。
夯實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源頭節點
記者: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廣東如何推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龔國平:加強基礎研究是新形勢下應對風險挑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廣東將制定實施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圍繞夯實“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的源頭節點,加強基礎研究統籌布局,力爭在“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上打造“廣東模式”、跑出“廣東速度”。
我們將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專項布局。二是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對“人”的長期穩定支持,尤其是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支持力度,力爭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青年科學家和青年領軍人才等。三是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推進基礎研究開放合作,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我們希望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推動全省基礎研究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若干重要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研究高地。
深圳三院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廣東省實驗室匯聚人才超8000人
記者:廣東自2017年起啟動了一批省實驗室建設,目前進展如何?
龔國平:自2017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後啟動建設了三批10家廣東省實驗室,經過參建各方共同努力,實驗室建設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10家省實驗室研究方向涵蓋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初步構建起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爲引領,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及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搭建了實驗室體系“四樑八柱”。
鵬城實驗室啟動建設以來,廣東省實驗室在安全自主可控技術、基礎與應用基礎、新冠疫情科研攻關等方面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兩項成果分別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20年中國十大重大技術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實驗室還匯聚了一批尖端科學家及一大批一線中青年科研骨幹,人才規模超過8000人,兩院院士等高水平領軍人才超80人。
“十四五”期間,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將更加強化成果產出、精準考覈評估、優化人才引育、推進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