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就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我近日(25日)透過視像會議的方式出席了其中一場財算案諮詢會議,並從環保、創科、教育、國家安全、防疫紓困和房屋及交通基建六大範疇,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出了32項建議。
這32項建議主要結合本人的專業和關注,當中有7點推動環保建議、6點發展創科方建議、5點教育建議、3點維護國家安全建議、6點防疫紓困建議、5點房屋及交通基建建議。
在推動環保方面,我提議加大力度推行綠色基建、推出綠色債券推進綠色金融發展、成立基金向商界及社區推廣ESG概念、積極發展可再生及零碳能源、政府率先帶頭加快使用電動車並推廣使用電動車、給予實行環保的企業現金津貼或稅務寬減、成立環保推廣基金。
在發展創科方面,我歡迎並支持行政長官公布的重組政府架構方案,以及認為政府應該增加撥款支援創新科技、善用創科提升工業安全並加強工地施工風險評估、在防疫抗疫方面加強應用創新科技及改善「安心出行」的功能、做好人才儲備及增撥資源培育科技人才、加快落實《香港智慧城市藍圖3.0》措施。
在教育方面,政府需全面檢討和優化現行的教育制度、增撥資源協助全港學校舉辦愛國教育活動和國情比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撥資源優化姊妹學校交流計劃和香港學生實習計劃(內地)以此提升讓該兩項計劃的成效、設立獎勵機制並向推行愛國教育出眾的學校給予肯定和獎勵、加強對通識教育科教師的培訓。
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政府有需要增撥資源做好《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宣傳和解說工作、增撥資源宣傳和推廣《香港國安法》和《基本法》、設立專項基金加強法治宣傳有助提升市民的守法意識。
在防疫紓困方面,政府第一要密切關注第五波疫情的發展,適時推出專項資助和扶持政策,以「保就業、撐企業」。第二再向每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發放不少於5000港元的電子消費券,刺激本港內銷之餘亦可幫助市民應對第五波疫情。第三成立「失業援助金」,向受疫情影響而失業人士發放有時限性的現金支援;同時設立「失業支援基金」,協助合資格失業者轉行、轉型或創業。第四調升現有各類免稅額、增加退稅金額,減輕中產階層負擔。第五將「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項目恒常化,加強對「N無人士的支援。第六是可以考慮推出「防疫紓困債券」,解決短期現金流壓力。
最後在房屋及交通基建方面,我建議政府要加快完善鐵路和交通網絡、促進跨境基建互聯互通,包括儘快展開研究及制定「北部都會區」的基建工程。第二是考慮和研究推出大型基建相關的債券。第三是加快土地規劃及審批程序,確保香港中長期房屋的持續供應。第四是善用創科技術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 ,充分利用智慧科技及政府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尋找閒置土地和加快新發展區之土地開發及妥善規劃。第五是支持政府增建過渡性房屋。
在這32項建議之中,在推動環保、防疫紓困及房屋及交通基建三個方面,都有一個相似的建議,就是有關債券的建議,倘如政府採納發展這些債券,將有助進一步鞏固香港債券市場的基礎。
隨着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的落實,香港迎來了良政善治的新格局。但第五波疫情的爆發,為本港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帶來很多不明朗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我期望政府在制訂財政預算案時,除了要秉持「量入為出」的原則之外,更要採取嶄新思維,既要採取適切措施協助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和市民渡過眼前的難關,亦要致力保持香港的財政穩健,做好短、中、長期的發展規劃,確保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穩步向前。當下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同心抗疫,只要大家合力齊心,團結一致,香港一定可以擊退疫情,並早日爭取與內地通關!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