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李國興 I 全國政協委員、美亞娛樂資訊董事會主席
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國家的發展策略,也是香港發展機遇,就香港而言,國家安全問題得到了解決,「愛國者治港」得以實現,共建共享大灣區成為頭等大事。無論是經濟民生還是文化繁榮,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提供新的動力,讓香港在擁抱國家發展,連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闖出廣闊天地。我長期從事電影設計、發行跟影城管理工作,我想圍繞香港電影界融入大灣區內地城市談談四點體會:
第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共建「人文灣區」的現實要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共建人文灣區,如果經濟灣區、產業灣區、科學灣區是硬實力的概念,人文灣區就是軟實力的概念,以我的理解,人文灣區是核心的文化、關鍵的精髓,因應粵港澳三地獨特的地理地緣關係,只要緊隨國家的政策,共同制造灣區人文精神,定能將灣區文化推至全世界,更可利用文化創作拓展更多合作區域。
第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電影業「復興」的迫切需要。香港電影業曾經有輝煌的過去,鼎盛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產量多達300多部,覆蓋東南亞,遠銷歐美,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出口地,第三電影工業生產地,僅次於美國的好萊塢和印度的寶萊塢。在我印象當中,《少林寺》在1982年觀影以1毛錢的價值創下了1.6億的票房記錄,加上海外的票房超過4億。香港回歸祖國前就在華語電影圈地位突出,在電影市場大變革的背景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一直處於融合發展之中,更是開啟了合拍的黃金時代,中央政府於2019年統一實行了電子證件措施,便利香港市民進入內地,給我們減少負擔,大大增強了兩地合作的意願。那一年,香港與內地合拍60多部電影,佔內地所有合拍片中的7成,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中就有4部是與內地的合拍片。
第三,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青年發展的根本途徑。作為見證者,我覺得兩地電影歷經多年的磨合,已經形成穩定合作的模式。近年,香港電影公司不光在內地開設公司和創立影城院校,導演和人員紛紛北上,有些更選擇定居內地發展。2021年《長津湖》票房破60億,其中兩名導演也是香港人,體現了香港人電影藝術造詣和對國家的情懷。我認為促進香港電影業融入大灣區,做強大灣區電影產業主要抓住三個關鍵詞:資金、人才、平台。香港擁有良好的創意產業融資機制,世界一流大學錄取培養高質量的導演和演員,灣區內其他城市擁有好硬件、好市場,融合起來就是超級夢工廠,其實外國電影公司也看準這一點。但我們的目標,在未來的規劃里,我們所渴望的是打造一個全球的系統,將30多年來在全球建立的影視文化渠道和電影發行優勢激發起來。
融入是香港青年發展的根本途徑,香港命運從來都是與祖國聯繫在一起,香港青年的前途跟祖國同頻共振,使香港青年在哪里發展,哪里就有機遇。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和前輩努力打拼,香港青年更加需要傳承這種百萬神舟,融入灣區,敢創敢變的精神,書寫香江故事。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青年築夢的舞台,香港青年一直以來都與國內有非常多的往來,疫情前,每天往來香港、內地的跨界上班人士達4萬多人,疫情發生後,很多青年人主動接受隔離,繼續北上擴展生意,在深圳建設樂隊演出團隊,也有在廣州搞網絡直播,這樣的案例不少。究竟我們是在消極等待中錯失機遇還是主動融入發光發熱,這道選擇題不難,從香港到福田公司就一個小時,很方便。
第四,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促進國際交往的重大課題。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認為這是對香港的要求,充分考慮對大灣區建設的背景,因此,香港與廣東在文化領域深化合作,借船出海,併船出海,共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故事,在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特殊的作用。舉例,《中國機長》、《少年的你》等類型的文化創作思路,本土化的中國故事受到海內外華人的一致喜愛,不僅在國內取得很好的票房,在國外市場也受到了很多的討論關注。
最後,提出關於促進電影業在大灣區融合發展的4點建議:第一,在大灣區建立電影版權、音樂版權、網絡版權交易平台,促進合拍片和國產片,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走出去」。
第二,舉辦大灣區電影盛會,打造成為具有獨特知名度的新名片,吸引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來參加。
第三,在香港建設世界一流的短視頻創作基地和數據中心,對此,我們已經與香港無線電視合作,培養電影IP打造項目創造交易平台,形成數字生態系統。
第四,希望廣東省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地方政府對電影產業給予正確的引導,除了設立政府專項影視發展基金外還可制定相應政策,支持擴展海內外企業融資渠道,降低電影版權、廣告等方面的稅收。
(本文為2021年12月27日作者在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與香港紫荊雜誌社、聯合出版集團共同舉辦的「大灣區文化融合與港澳融入」論壇上的發言)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1-2月號第68-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