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未受控,2月13日有1,300多宗確診,初步確診約2,000宗,醫療系統壓力走向臨界點。醫管局宣布,未來會大幅減少非緊急服務、預約檢查、診症等,以調動資源應對疫情。如情況進一步惡化,不排除暫停部分醫院常規服務,將部分醫院轉為專門接受新冠病人的醫院。在這關鍵時刻,香港絕不能自亂陣腳,內地早前的抗疫經驗,值得借鏡參考。
《中華醫學雜誌》發表文章,解釋內地在不同階段所採用的防疫抗疫策略。總括而言,疫情爆發初期,內地實施強制性「圍堵」策略,不惜一切代價抗疫,做法極耗資源。2020年4月,內地改變策略,推行精準抗疫,以「半主動式」防疫,即每發現一例確診個案後,便封區強檢,做法較省資源,而且社會可保持正常運作,經濟迅速增長。
2021年下旬,變種病毒株Delta在印度被發現,並且很快地便擴散全世界,不久之後又出現Omicron變種病毒株。兩種變種病毒傳播能力甚強,全球每天感染人數不斷增長,為各國的醫療系統構成極大壓力,有些國家醫療系統更不勝負荷、面臨崩潰。面對Delta及Omicron的擴散力超強,確診個案排山倒海地出現,傳播鏈未能靠常態化策略有效堵截。有見及此,內地及時改變抗疫策略,加強主動追溯病毒源,配合全民檢測,以此及早切斷傳播鏈,以利控制疫情。在堅持「發現一起、撲滅一起」的抗疫策略下,內地實現了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的防控目標。此抗疫策略的關鍵在於:一、不論感染者是否出現病癥,都能及時主動找出病源;二、發現確診個案之後,盡快採取公共衞生和社會干預措施,控制疫情擴散;三、有效救治,減少重症及死亡率。
在這個大方向下,內地充分利用「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等技術協助找出傳播鏈。當局部地區出現本土病例時,內地各級政府都採取有效的綜合性防控措施,及時發現傳染源、快速切斷傳播鏈、盡最大能力保護易感染人群。
據科學歷史記載,每一次世界出現不明的大型傳染病毒時,醫療衞生機構都會採用隔離方法控制疫情。隔離的目的,是希望病毒在擴散前得以控制和撲滅,這需要完備的抗疫措施和嚴謹的隔離方案。內地採用的抗疫隔離機制,建基於「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成效明顯,可惜香港的機制至今沒有跟從。本來香港防疫抗疫策略應與國家對接,但由於要顧及部分市民的感受和保障私隱的要求,政府僅要求在強檢公告下,曾經逗留指明處所的市民要接受強制檢測外,對於其他市民,當局只安排他們進行自願性檢測。而且,檢測數據並非中央化處理。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感染個案以幾何級數增長,本港抗疫機制的缺陷充分暴露,大大增加了控疫的困難,醫療系統亦出現不勝負荷、面臨崩潰的危機。本港有必要汲取教訓,盡快彌補抗疫機制的不足,尤其是在中央支持下,迅速提升「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的能力,適度調整固有的抗疫機制,跳出既定思維,以利快速切斷傳播鏈,保障港人安全健康,對市民生命負責。
黃錦輝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來源:香港文匯報 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