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寶林《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七代傳人
馬超《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八代傳人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發陳,指肝生發之氣。春季,陽氣初生,各種生物經過一個冬天的冬眠又開始推陳出新,生機勃勃。人體在這個季節應當順其自然。
起居方面,「夜臥早起」;鍛煉方面,「廣步於庭」相當於散步,被髮緩形;精神方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這提示我們應當順應四時陰陽變化,重視精神內守,保持歡暢愉快,從而使精神與形體統一。人和自然和諧統一,以達到預防疾病長壽養生的目的。
春季著裝
春回大地,春意盎然,俗話說,「春捂秋凍,不愛生病」,那春天該怎麼「捂」呢?金元時期全真道領袖邱處機所著《攝生消息論》提到春天「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衣服不要驟減,而要一層一層地減,春末夏初方可徹底放開。此其一。
其二,被髮緩形,衣服不要太緊,要寬鬆和緩。塑身衣、緊身衣褲,內衣襪子襯衣鞋帽,都應當相對放鬆。
春季抗疫
新冠疫情以來,吳寶林醫師臨床中治癒200多個案例,治癒率為99.9%,其中不乏全球各地赴美求醫問藥的患者。
經過臨床總結,承吳氏醫學之治疫精神,為人類大計之貢獻思量,主要在先祖吳鞠通《溫病條辨》的基礎上,考證歷代當代抗疫名方,反覆進行研究臨床,特將該方公布於此,供同仁參考:銀花,連翹,板藍根,黃芪,黃芩,露蜂房,麥冬,五味子,法半夏(或杏仁),生麥芽,白檀香,甘草,貫眾。這是基本方。
至於劑量,因應「三因治療」,要根據性別、性格、高矮、胖瘦、職業、飲食習慣等等調整用量。有高燒的,加生石膏(先煎)。
其中,銀花為「君藥」,貫眾為「后藥」,后即皇后之意,寵冠六宮,二味藥可並為君藥。貫眾微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驅蟲殺蟲,對於熱性病毒的預防和殺滅,臨床研究效果顯著。疫情期間與銀花一起推出,清熱解毒功效倍增,能預防、治療疫情傳染病,殺滅致病的微生物,抑制新冠、奧米克戎病毒。
從傳統用藥的記載上,對疫情有幫助的草藥,主要是清熱解毒的功效,這在上世紀50年代乙型流感、腦炎中,蒲輔周、郭可明二位中醫通過用中藥,疫情控制效果顯著。
經我們研究,該方能夠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提升免疫功能,激活淋巴細胞、T細胞、B細胞。
春季養胃
結合人體生物鐘和中醫子午流注,胃是上午7:00-9:00當值,加上我們認為凌晨3:00-9:00 是春天的時間,故春季養胃正當其時。
《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春季又主肝,很多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和胃癌等早期病變,都和情緒有關係。肝主情志主疏泄,肝病要從脾胃下手。
早在1805 年,德國醫學博士菲利普·博齊尼(Philipp Bozzini)首先提出內鏡的設想,之後人類從未停止對胃病的探索。西醫主要靠做手術,中醫也越來越重視該病的治療。
日常接診中,胃病給病人帶來巨大痛苦。如何幫助每一位患者緩解病痛,是我們作為醫生的職責。特此介紹我們探索胃的奧秘,如何從小的問題上避免出現大問題。這裡我們談談如何預防比較常見的胃食管反流症。
首先,什麼是胃食管反流症?比較通俗地解釋,如食管和胃連接示意圖:飲水或食物過了食管的入口之後,食管入口首先開始收縮,將水或食物往遠端先擠出一點,通過漸進收縮,將其送到胃腔。食管和胃的連接處是賁門,比如胃是一個城堡,賁門就是城門。正常情況下,城門可以開關自如,需要通過食物的時候它就能自動打開,食物通過後它能夠自動緊密的關上,相當於有一個專職看護大門的衛士。
但是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例如某位患者由於某種原因賁門很虛弱,或者中老年人生理退化,皮膚鬆弛,體內肌肉也鬆弛,賁門就可能關不緊。吃太撐超過胃的容量限制,食物也有可能外溢。
胃的消化液體是胃酸,基本成分是鹽酸,酸度非常強,據傳腹部拔出的刺刀都可以被灼彎。當胃蠕動消磨食物時,賁門鬆開,胃酸裹挾溶物,反流到食管,甚至可以順著食管向上進入到口腔和其他鄰近的一些組織裡,比如肺、鼻咽耳部。
其次,胃食管反流能和70多種病發生關係,最常見的病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和胸痛有關。胃食管反流導致的胸痛大概率與飲食有關,同時伴有燒心症狀。燒心症狀和我們老百姓所說的燒心不是一個概念,單純上腹部燒心,不是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狀,而胸骨柄後的燒痛感才是醫學上所說的燒心。
真正的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的胸痛,是由於缺血缺氧造成,繼而導致局部心肌壞死。發生的部位可能有很多,但主要是左胸痛。
由於心臟和胃比較接近,醫生患者都要有一根弦,發生心痛首先考慮做心電圖,查查有無肌酐蛋白、心肌損傷指標增加,這在西醫院裡較普遍。
例如我有位患者夜裡感到心痛,到急診室檢查下來沒問題,就回家了,但是沒有過兩天又犯。我於是調出其所有病例,他每次飯後一小時或者飲酒後一天發病,我判斷其不是心臟病,而是胃食管反流症,後來西醫檢查驗證果然如是。
這類病人在美國的門診比較常見,胸口痛、心臟不舒服,病人很擔心是心臟病,心情沉重。這時我會告訴他,如果能痛5分鐘叫心絞痛,持續半個小時就該一命嗚呼;如果痛3-5個小時還能開車到急診室,在我看來應該不是心臟病。因為心臟病會伴隨著驚恐氣喘、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滿頭虛汗、疼痛部位不固定的併發症。同時要結合是否有大的情緒波動作為導火索。
綜上所述,從中醫臨床經驗的角度,胃食管反流是壓榨性的疼痛、憋氣、胸悶、燒心、固定部位疼痛;劇痛,胸悶出大汗,部位不能確定,為了不耽誤病人,要趕緊到醫院去檢查心臟。這是心臟病和胃食管反流症的根本區別。
第二種和呼吸系統疾病有關。春暖花開,花粉讓很多人容易發生哮喘病,胃食管反流症也能夠引起哮喘。胃食管反流之後,我們身體裡面的物質進入呼吸道,而導致氣管痙攣,或炎症反應。
冬春因食管反流症而引起的哮喘病很常見。區分的方法是反流導致的相關疾病一定是與食物有關。導致過敏性哮喘主要是和季節發生密切關係,大部分情況下是在春初或春末季節交替時節而發生,這個季節需要格外注意。
第三種是和反覆用聲帶喉嚨工作的人群有關係。比如記者、主持人、相聲演員等,這部分人群總是覺得咽乾口苦,咽部異物感或反覆咳嗽、咽炎,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導致的。
食物裹挾胃酸,通過食管反流到咽部之後,對咽部黏膜包括聲帶產生強烈的刺激,會發生咽癢、咽痛或異物感,夜裡會有刺激性的咳嗽、乾嘔,嚴重影響睡眠和休息。
工作性質需要長期用嗓子工作的人,由於本身用嗓過度,導致慢性咽炎可能性會更大一些。但另一種本身用嗓子不多的人,恰巧又併發反酸、燒心、胸骨後疼痛有異物感等症狀,更要提高警惕。我們臨床發現40%的病人都有咽炎和胃食管反流的併發症。
總之,胃食管反流物通過食道進入氣管、口腔、鼻咽、咽鼓管入耳道,導致相關的疾病如肺纖維化、氣管炎、齲齒、口臭、慢性鼻炎、鼻竇炎、中耳炎等症。
最後,如何預防呢?
病從口入。不要吃太多,最好不要臨睡前吃東西。睡前太餓,吃少而精,多吃蛋白類食物,盡量少吃甜食(甜食刺激胃酸分泌)。年輕人多做仰臥起坐,鍛煉肌肉。老年人早上熱水泡手,練太極拳、八卦掌。還可以練氣功,太陽出來後,樹木旁邊,用鼻子吸3次,用口呼7次,這是「三七呼吸法」。
春季養肝
肝臟是再生器官,人體最大化學工廠,每天要分解1500種物質的代謝,除了有造血、凝血機制,還有分解糖、蛋白、脂肪的功能,春天養肝就是長壽養命。肝主疏泄,首先解鬱,化解情緒。
如何養肝?我們介紹「一方三藥四穴」。
一方:
加味逍遙散,堪稱疏肝解鬱第一方。女子以肝為本、男子以腎為本,此方具有疏肝養血健脾和中功效,是男女疏肝解鬱的剛需品,廣泛用於臨床。
逍遙散始載於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係由張仲景《傷寒論》之四逆散加減化裁而成。後人廣泛運用於內科、婦科、兒科、男科、五官的病症,源於漢代,成方於宋代,充實於明清,發展於現代。
它是由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薄荷、生薑八味藥組成,主治肝鬱血虛所致的兩肋脹痛。因古人沒有胃食管反流這個名詞,主治神疲食少、月經不調、反酸、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有疏肝解瘀和陰之功。
後人加入牡丹皮、梔子兩味藥,為「丹梔逍遙散」或「加味逍遙散」,更有養心清熱之效。根據現代醫學藥理研究,逍遙散能保肝、利膽、鎮定、鎮痛、解熱、消炎、抗多種細菌感染、減輕肝細胞的變性和壞死、健脾、調經,有增加免疫力和巨噬細胞吞噬能力的功能,可擴張周圍毛細血管、降低血壓、興奮造血機能、抗貧血、促進胃腸蠕動、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疫情時代,加味逍遙散有抗疫、提高免疫力、解鬱功效,能助人類走出抑鬱困境。
三藥:
吳寶林醫師在美國30多年的臨床生涯中,結合「因時、因人、因地」三因辨證之法,加入了香附、木香、鬱金三味藥,「鬱香木」茶,各取3克,單獨代茶飲。或配加味逍遙散,可疏肝解鬱、預防或緩解腫瘤、提高男女性能力等。另推出三味藥「楂荷苦」茶,即荷葉、山楂、苦丁各3克,代茶飲,調節血脂、血糖、血壓。
四穴:
養老穴,尺骨背面,尺骨莖突上方,尺側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間。顧名思義,養生保健延長生命,相當於黃芪。梅蘭芳當年在上海演出時腰扭了,養老穴救急效果顯著,後面他堅持按壓這個穴位,長效護腰。孫思邈長壽,也善用養老穴。
曲池穴,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可快速降壓降糖補血。
後溪穴,第5指掌關節後尺側的近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可降脂。
然谷穴,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可降糖。所有這些穴位要順時針旋轉按摩,否則氣血就會散泄。
四季養生總結:
四季五行養生本期已告一段落,這個系列文章遵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四氣,春夏秋冬四時氣候;調神,保養精神意志。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養生調神健身防病的重要方法。四季變化的重要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外在環境的主要方面,精神意志活動和鍛煉方法是人體內的器官活動的主宰,內在器官必須與外界環境協調統一,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如果在某一季節違反此規律,使人體適應能力減弱,就影響下一個季節的健康,從而罹患疾病。
作者簡介:
吳寶林:《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七代傳人、美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馬超:《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八代傳人、香港超訊國際傳媒總裁、河北唐山交運海扶醫院副院長
(*注:本文信息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可作為醫療或醫囑之用。建議讀者就個人身體狀況,向專業執業醫生諮詢。)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 吳寶林《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七代傳人
馬超《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八代傳人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發陳,指肝生發之氣。春季,陽氣初生,各種生物經過一個冬天的冬眠又開始推陳出新,生機勃勃。人體在這個季節應當順其自然。
起居方面,「夜臥早起」;鍛煉方面,「廣步於庭」相當於散步,被髮緩形;精神方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這提示我們應當順應四時陰陽變化,重視精神內守,保持歡暢愉快,從而使精神與形體統一。人和自然和諧統一,以達到預防疾病長壽養生的目的。
春季著裝
春回大地,春意盎然,俗話說,「春捂秋凍,不愛生病」,那春天該怎麼「捂」呢?金元時期全真道領袖邱處機所著《攝生消息論》提到春天「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衣服不要驟減,而要一層一層地減,春末夏初方可徹底放開。此其一。
其二,被髮緩形,衣服不要太緊,要寬鬆和緩。塑身衣、緊身衣褲,內衣襪子襯衣鞋帽,都應當相對放鬆。
春季抗疫
新冠疫情以來,吳寶林醫師臨床中治癒200多個案例,治癒率為99.9%,其中不乏全球各地赴美求醫問藥的患者。
經過臨床總結,承吳氏醫學之治疫精神,為人類大計之貢獻思量,主要在先祖吳鞠通《溫病條辨》的基礎上,考證歷代當代抗疫名方,反覆進行研究臨床,特將該方公布於此,供同仁參考:銀花,連翹,板藍根,黃芪,黃芩,露蜂房,麥冬,五味子,法半夏(或杏仁),生麥芽,白檀香,甘草,貫眾。這是基本方。
至於劑量,因應「三因治療」,要根據性別、性格、高矮、胖瘦、職業、飲食習慣等等調整用量。有高燒的,加生石膏(先煎)。
其中,銀花為「君藥」,貫眾為「后藥」,后即皇后之意,寵冠六宮,二味藥可並為君藥。貫眾微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驅蟲殺蟲,對於熱性病毒的預防和殺滅,臨床研究效果顯著。疫情期間與銀花一起推出,清熱解毒功效倍增,能預防、治療疫情傳染病,殺滅致病的微生物,抑制新冠、奧米克戎病毒。
從傳統用藥的記載上,對疫情有幫助的草藥,主要是清熱解毒的功效,這在上世紀50年代乙型流感、腦炎中,蒲輔周、郭可明二位中醫通過用中藥,疫情控制效果顯著。
經我們研究,該方能夠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提升免疫功能,激活淋巴細胞、T細胞、B細胞。
春季養胃
結合人體生物鐘和中醫子午流注,胃是上午7:00-9:00當值,加上我們認為凌晨3:00-9:00 是春天的時間,故春季養胃正當其時。
《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春季又主肝,很多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和胃癌等早期病變,都和情緒有關係。肝主情志主疏泄,肝病要從脾胃下手。
早在1805 年,德國醫學博士菲利普·博齊尼(Philipp Bozzini)首先提出內鏡的設想,之後人類從未停止對胃病的探索。西醫主要靠做手術,中醫也越來越重視該病的治療。
日常接診中,胃病給病人帶來巨大痛苦。如何幫助每一位患者緩解病痛,是我們作為醫生的職責。特此介紹我們探索胃的奧秘,如何從小的問題上避免出現大問題。這裡我們談談如何預防比較常見的胃食管反流症。
首先,什麼是胃食管反流症?比較通俗地解釋,如食管和胃連接示意圖:飲水或食物過了食管的入口之後,食管入口首先開始收縮,將水或食物往遠端先擠出一點,通過漸進收縮,將其送到胃腔。食管和胃的連接處是賁門,比如胃是一個城堡,賁門就是城門。正常情況下,城門可以開關自如,需要通過食物的時候它就能自動打開,食物通過後它能夠自動緊密的關上,相當於有一個專職看護大門的衛士。
但是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例如某位患者由於某種原因賁門很虛弱,或者中老年人生理退化,皮膚鬆弛,體內肌肉也鬆弛,賁門就可能關不緊。吃太撐超過胃的容量限制,食物也有可能外溢。
胃的消化液體是胃酸,基本成分是鹽酸,酸度非常強,據傳腹部拔出的刺刀都可以被灼彎。當胃蠕動消磨食物時,賁門鬆開,胃酸裹挾溶物,反流到食管,甚至可以順著食管向上進入到口腔和其他鄰近的一些組織裡,比如肺、鼻咽耳部。
其次,胃食管反流能和70多種病發生關係,最常見的病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和胸痛有關。胃食管反流導致的胸痛大概率與飲食有關,同時伴有燒心症狀。燒心症狀和我們老百姓所說的燒心不是一個概念,單純上腹部燒心,不是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狀,而胸骨柄後的燒痛感才是醫學上所說的燒心。
真正的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的胸痛,是由於缺血缺氧造成,繼而導致局部心肌壞死。發生的部位可能有很多,但主要是左胸痛。
由於心臟和胃比較接近,醫生患者都要有一根弦,發生心痛首先考慮做心電圖,查查有無肌酐蛋白、心肌損傷指標增加,這在西醫院裡較普遍。
例如我有位患者夜裡感到心痛,到急診室檢查下來沒問題,就回家了,但是沒有過兩天又犯。我於是調出其所有病例,他每次飯後一小時或者飲酒後一天發病,我判斷其不是心臟病,而是胃食管反流症,後來西醫檢查驗證果然如是。
這類病人在美國的門診比較常見,胸口痛、心臟不舒服,病人很擔心是心臟病,心情沉重。這時我會告訴他,如果能痛5分鐘叫心絞痛,持續半個小時就該一命嗚呼;如果痛3-5個小時還能開車到急診室,在我看來應該不是心臟病。因為心臟病會伴隨著驚恐氣喘、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滿頭虛汗、疼痛部位不固定的併發症。同時要結合是否有大的情緒波動作為導火索。
綜上所述,從中醫臨床經驗的角度,胃食管反流是壓榨性的疼痛、憋氣、胸悶、燒心、固定部位疼痛;劇痛,胸悶出大汗,部位不能確定,為了不耽誤病人,要趕緊到醫院去檢查心臟。這是心臟病和胃食管反流症的根本區別。
第二種和呼吸系統疾病有關。春暖花開,花粉讓很多人容易發生哮喘病,胃食管反流症也能夠引起哮喘。胃食管反流之後,我們身體裡面的物質進入呼吸道,而導致氣管痙攣,或炎症反應。
冬春因食管反流症而引起的哮喘病很常見。區分的方法是反流導致的相關疾病一定是與食物有關。導致過敏性哮喘主要是和季節發生密切關係,大部分情況下是在春初或春末季節交替時節而發生,這個季節需要格外注意。
第三種是和反覆用聲帶喉嚨工作的人群有關係。比如記者、主持人、相聲演員等,這部分人群總是覺得咽乾口苦,咽部異物感或反覆咳嗽、咽炎,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導致的。
食物裹挾胃酸,通過食管反流到咽部之後,對咽部黏膜包括聲帶產生強烈的刺激,會發生咽癢、咽痛或異物感,夜裡會有刺激性的咳嗽、乾嘔,嚴重影響睡眠和休息。
工作性質需要長期用嗓子工作的人,由於本身用嗓過度,導致慢性咽炎可能性會更大一些。但另一種本身用嗓子不多的人,恰巧又併發反酸、燒心、胸骨後疼痛有異物感等症狀,更要提高警惕。我們臨床發現40%的病人都有咽炎和胃食管反流的併發症。
總之,胃食管反流物通過食道進入氣管、口腔、鼻咽、咽鼓管入耳道,導致相關的疾病如肺纖維化、氣管炎、齲齒、口臭、慢性鼻炎、鼻竇炎、中耳炎等症。
最後,如何預防呢?
病從口入。不要吃太多,最好不要臨睡前吃東西。睡前太餓,吃少而精,多吃蛋白類食物,盡量少吃甜食(甜食刺激胃酸分泌)。年輕人多做仰臥起坐,鍛煉肌肉。老年人早上熱水泡手,練太極拳、八卦掌。還可以練氣功,太陽出來後,樹木旁邊,用鼻子吸3次,用口呼7次,這是「三七呼吸法」。
春季養肝
肝臟是再生器官,人體最大化學工廠,每天要分解1500種物質的代謝,除了有造血、凝血機制,還有分解糖、蛋白、脂肪的功能,春天養肝就是長壽養命。肝主疏泄,首先解鬱,化解情緒。
如何養肝?我們介紹「一方三藥四穴」。
一方:
加味逍遙散,堪稱疏肝解鬱第一方。女子以肝為本、男子以腎為本,此方具有疏肝養血健脾和中功效,是男女疏肝解鬱的剛需品,廣泛用於臨床。
逍遙散始載於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係由張仲景《傷寒論》之四逆散加減化裁而成。後人廣泛運用於內科、婦科、兒科、男科、五官的病症,源於漢代,成方於宋代,充實於明清,發展於現代。
它是由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薄荷、生薑八味藥組成,主治肝鬱血虛所致的兩肋脹痛。因古人沒有胃食管反流這個名詞,主治神疲食少、月經不調、反酸、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有疏肝解瘀和陰之功。
後人加入牡丹皮、梔子兩味藥,為「丹梔逍遙散」或「加味逍遙散」,更有養心清熱之效。根據現代醫學藥理研究,逍遙散能保肝、利膽、鎮定、鎮痛、解熱、消炎、抗多種細菌感染、減輕肝細胞的變性和壞死、健脾、調經,有增加免疫力和巨噬細胞吞噬能力的功能,可擴張周圍毛細血管、降低血壓、興奮造血機能、抗貧血、促進胃腸蠕動、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疫情時代,加味逍遙散有抗疫、提高免疫力、解鬱功效,能助人類走出抑鬱困境。
三藥:
吳寶林醫師在美國30多年的臨床生涯中,結合「因時、因人、因地」三因辨證之法,加入了香附、木香、鬱金三味藥,「鬱香木」茶,各取3克,單獨代茶飲。或配加味逍遙散,可疏肝解鬱、預防或緩解腫瘤、提高男女性能力等。另推出三味藥「楂荷苦」茶,即荷葉、山楂、苦丁各3克,代茶飲,調節血脂、血糖、血壓。
四穴:
養老穴,尺骨背面,尺骨莖突上方,尺側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間。顧名思義,養生保健延長生命,相當於黃芪。梅蘭芳當年在上海演出時腰扭了,養老穴救急效果顯著,後面他堅持按壓這個穴位,長效護腰。孫思邈長壽,也善用養老穴。
曲池穴,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可快速降壓降糖補血。
後溪穴,第5指掌關節後尺側的近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可降脂。
然谷穴,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可降糖。所有這些穴位要順時針旋轉按摩,否則氣血就會散泄。
四季養生總結:
四季五行養生本期已告一段落,這個系列文章遵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四氣,春夏秋冬四時氣候;調神,保養精神意志。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養生調神健身防病的重要方法。四季變化的重要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外在環境的主要方面,精神意志活動和鍛煉方法是人體內的器官活動的主宰,內在器官必須與外界環境協調統一,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如果在某一季節違反此規律,使人體適應能力減弱,就影響下一個季節的健康,從而罹患疾病。
作者簡介:
吳寶林:《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七代傳人、美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馬超:《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八代傳人、香港超訊國際傳媒總裁、河北唐山交運海扶醫院副院長
(*注:本文信息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可作為醫療或醫囑之用。建議讀者就個人身體狀況,向專業執業醫生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