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急速蔓延,公立醫院爆滿,一度有大量確診者連日等待入院;與此同時,數以百計醫護人員染疫,情況令人憂心。香港公私營醫療系統嚴重失衡、醫護人手不足、增撥的醫療資源追趕不上社會需求增長等長期存在的問題再次浮面,疫情更令香港醫療體系百上加斤。
筆者認為,香港醫療制度變革已迫在眉睫,當局在全力遏止疫情的同時,必須直面問題,多管齊下破解困局。
日前有公立醫院急症室醫護人員表示,部分時段一兩名護士需照顧近100名病人,他們需穿着保護衣物連續當值8小時,更幾乎沒機會喝水及如廁。有報道更指出,一度有確診長者在急症室等候進病房期間失救,令醫護人員感到非常無力。
香港醫管局早前表示,正考慮與私家醫生及醫院合作,希望減輕公立醫院壓力。筆者認為,當局應盡快設立公私營醫療緊急人手調配聯網。聯網可分為「對外」及「對內」兩部分。「對外」方面,清楚列明公立醫院及私家醫院針對新冠肺炎病人治療的分工及其所提供的服務細項,為市民提供清晰的求醫指引,並與醫管局「支援熱線」相配合,提供更全面和即時更新資訊;「對內」方面,當局應做好公立醫院與私家醫院間醫護人員人手調配的實時資料庫,例如哪間醫院人手或資源設備出現嚴重不足時,當局內部可進行內部緊急調配支援等,並做好沙盤推演及危機應對預案,完善相關應急機制。
內地醫療專家及支援人員陸續抵港協助抗疫,為香港抗疫工作打了一支強心針,但防控疫情只是當務之急,長遠來說,香港更需盡快破解公私營醫療體系長期存在結構性問題的困局。
以醫生人手問題為例,香港每千人中只有兩名醫生,人均醫生比例遠低於新加坡、德國、法國、瑞典等先進經濟體。香港食物及衞生局數據顯示,2030年香港或將出現約1,610名醫生短缺,2040年更有可能缺近2,000名醫生。若此刻不解決相關問題,情況將愈趨嚴重。
雖然特區政府早已意識到問題存在,並推出包括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等措施,但力度仍遠遠不夠,遠水亦救不了近火。一方面,當局需增加誘因、增撥資源,加快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專才來港在公立醫院執業,加速填補公營醫院人手短缺。另一方面,應盡快改善公營醫療體系的工作環境及待遇,盡可能挽留公立醫院人手,減少醫護專業人才流失。例如,盡量把公立醫院的工作條件改善至接近於私家醫院,透過具針對性的政策讓有經濟能力的市民分流至私營醫療機構就診,以及以津貼等措施給予鼓勵補貼,協助紓緩公私營醫療體系失衡的情況。同時,當局需訂立短、中、長期目標及時間表,密切留意醫護人手需求及發展,並定期檢討及優化相關增加人手的措施政策。
過去,香港一直以擁有優質醫療制度為傲,但現行的醫療制度正面臨巨大挑戰,這波疫情的爆發,更令香港醫療體系瀕臨崩潰。當局必須汲取這個沉痛的教訓,坐言起行,加大力度推動醫療制度變革,為市民構建全面的醫療安全網。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全國青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