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自第5波疫情以來,疫情持續爆發,目前感染人數幾何級式爆升,死亡個案亦拾級而上。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公布的最新疫情數據顯示,截至2月26日這波疫情累計確診個案已逾15.8萬宗,而內地所有省市迄今的個案總數才約109,000宗。特首林鄭月娥宣佈包括3月進行具法律效力的全民強制檢測、學校提早放暑假,以及增加隔離治療設施等一系列的新防疫措施,冀望能盡快找出社區中的隱性患者,斬斷病毒在社區的傳播鏈。
筆者認為,香港疫情發展至今,強制檢測和隔離確診患者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共識,許多市民都認為只有全民強檢才能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抗疫目標。然而,從內地成功擊退疫情的經驗可以看出,若將全民強檢與封城或禁足措施相互結合,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短時間內便能遏制疫情大範圍擴散。因此港府在加強統籌協調防疫工作,善用內地抗疫資源的同時,亦要科學務實地研判內地的經驗,必要時果斷出手,扼殺病毒於社區的傳播空間,令本港疫情盡早「清零」。
要知道,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指,第五波疫情有機會在3月初或中旬見頂,屆時可能每日有2至3萬人確診,實際數字更可能多數倍,死亡人數亦可能再上升。由此可見,採取更有力的抗疫措施刻不容緩。可是全民強檢後若市民不需禁足,繼續在社區內自由走動,很可能會再次產生交叉感染,形成新的病毒傳播鏈,削弱了全民強檢應有的效果。因此港府需全方位研判傳播鏈增加的風險,並以科學務實的態度審視數據。
事實上,在中央支援推動下,本港的防疫抗疫工作出現了重大改變,檢測能力亦因得到內地的支援而大大提升,才能實施全民強檢。然而,在非常時期就必須考慮到使用非常手段可能性,分區封檢或禁足亦應被視為強化防疫措施的選項之一。未來一兩個月將是非常關鍵的抗疫期,港府不應被過往的思維定式和行政制度所束縛,而是要以抗疫救人的大局觀出發,必要時果斷出手,以短痛去長痛,才有機會在短時間內打贏這場疫戰。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