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仍未見頂,確診個案呈幾何式上升。下一步,該繼續採取「圍堵」政策,還是轉向「緩疫」?各方熱議不斷。筆者認為,此刻的香港,「圍堵」與「緩疫」政策應並行,在守住醫療體系不崩潰的底線上,盡可能防止疫情大規模蔓延。
「圍堵」政策的重點是要快,靠的是大量檢測、迅速追蹤、嚴格檢疫。「緩疫」的關鍵則在於緩解醫療系統壓力,既保障人命,又減少重症與死亡率,以空間換取時間,即俗語所說的拖延戰術。
在疫情整體受控、只有零星確診個案出現時,盡早「圍堵」撲滅病毒以防止社區爆發,是最為有效的公共衞生策略;但當源頭不明個案已經「遍地開花」、整體醫療系統超負荷時,各方人力物力都難以配合「圍堵」全部個案時,有人提出,應以「緩疫」取代「圍堵」政策。
不過,筆者認為,香港此階段既沒能力單靠「圍堵」政策消滅個案,也不能藉「緩疫」放軟手腳,應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及雙管齊下推進。
香港醫療體系已瀕臨崩潰,檢疫設施不夠、醫護人手不足、治療能力有限等的問題仍有待解決。當局接下來的抗疫工作,必須以精準及聚焦為大原則,確保資源用得其所,並集中醫療資源防止重症與減低死亡率。其手段之一,就是主動「圍堵」,包括接下來將推進的全民檢測,及善用方艙醫院等大規模隔離措施收治患者。同時要想辦法「緩疫」。在爭取時間提升整體新冠疫苗接種率的同時,必須緊貼疫情發展,並按照疫情程度等級,系統化調整相應的防疫策略。
接種疫苗方面,「疫苗通行證」措施已見成效。但近日數據可見,大部分重症及死亡個案都沒有接種過疫苗。要保護好醫療系統,最佳方法是具針對性地加快老弱社群的接種疫苗率,包括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少兒等。
另一方面,缺乏資訊容易引起恐慌,隨着香港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大幅上升,「居安抗疫」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當局熱線電話打不通,自測陽性患者求助無門,醫護人員長期透支加班,社會上充斥着負能量,網上也出現越來越多不實信息。有人小覷新冠病毒的嚴重性,也有人過分渲染相關的後遺症及可怕性。要避免人們過於恐懼,甚或因認知偏差而採取不理性行為,當局優先工作之一,是必須充分提供一切關於疫症的所需資訊,穩住人心,同時同步增加對「居安抗疫」患者的支援,讓市民看到希望。
特區政府公布引用緊急法為內地支援香港抗疫開綠燈,這將加速人員、物資、設備等來港。而中央援建香港的8個方艙醫院正加速建設、將陸續啟用,全民檢測也啟動在即。香港抗疫已走到向好轉折的十字路口,香港當局應把握時機,在主動「圍堵」的同時,盡可能「緩疫」,帶領香港戰勝這場嚴峻的疫戰。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全國青聯委員
來源:文匯網 2022-03-02 04: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