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譚耀宗
陽春三月,春回大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即將在北京召開。回顧2021年,我們國家新冠肺炎疫情總體受控,經濟、民生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恢復。同時,去年也是中國共產黨誕生100週年,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今年我們將迎來中共二十大,我們國家將繼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堅定前行,朝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進一步。因此本次人大會議的召開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也將為國家進入新時代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港區人大代表,香港2022年初經歷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襲擊,這可以說是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疫情。然而,國家始終是香港最堅實的靠山,調動了大量人力和物資支援香港抗疫。請允許我向所有支援香港的逆行者表示感謝!同時,在本次抗疫中,再次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優越性,兩地人民攜手合作定能戰勝任何困難。
因此,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我提出的大多數建議,都是關於推動大灣區建設和進一步幫助香港市民融入大灣區的。
善用科技手段實現在港完成跨境事務
疫情之下,香港和內地已經有2年未能通關,許多香港市民不便到內地處理事務。我們收到很多市民求助,涉及銀行、保險、房產、稅收等多項事務,這些事務通常要求香港市民親身處理,疫情下這令他們倍感無奈。
現時,利用大數據進行城市管理已經成為趨勢,利用數據平台提供遠程公共服務也可以成為解決香港市民疫情下或者任何時候無法親身到內地辦理事務這一問題的方法。 2021年,廣東江門市政府推出政務服務專區,最先是在澳門推出,現擴大至香港,其核心理念是讓港澳居民“零出關,少跑腿”,透過“自助服務+人工服務+遠程視頻”的服務模式,令港人可跨境辦理超過400項江門政務服務,包括不動產登記、商事登記、稅務、人社、社保、公積金等。在現時疫情尚未完全受控,開關尚需時日的情況下,這項服務的推出可以說是解決了香港市民,特別是一些在內地經營生意或者置業者的燃眉之急。
我建議大灣區其他城市也能學習江門政府的模式,在香港設立服務專區,並在取得成功經驗後,逐漸推廣到內地更多城市。同時,現時“服務專區”的功能只限於公共服務,還未包括銀行、法律、公證、兩地車牌換牌等其他服務,我們希望未來大灣區內地城市政府能將更多服務納入“服務專區”中,進一步方便香港人的大灣區生活。
聯通香港與內地的電子支付系統
目前兩地,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內,尚未有一個聯通的跨境支付系統。香港金管局現正在與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一同測試數字人民幣與香港轉數快互聯互通的研究工作。據了解,是項跨境支付項目計劃通過兩個不同的電子錢包進行,例如,內地旅客在港使用數字人民幣作支付,本地商戶則收取港元款項,中間沒有貨幣替代。由此可見,是項計劃的目的亦只局限於方便內地旅客在香港使用數字人民幣而設,而非建立聯通兩地的跨境支付系統。事實上,觀乎數字人民幣多年發展的成績,目前已具備跨境使用條件,並應進入跨境領域的適用性研究階段。
因此,為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跨境資金流動的便利性,以及推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交易結算中心的持續發展,兩地日後應建立同時支援人民幣與數字人民幣的跨境快速支付系統。我們建議: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試點,將香港“轉數快”與內地的網上實時轉賬支付系統對接,以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統,容許香港居民通過香港的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輸入收款方的姓名和手機號碼,即可向內地進行跨境、跨銀行的實時免費轉賬匯款。同時,現時香港居民每日可向內地匯入人民幣,上限8萬元,只能匯到本人同名的個人戶口。當此跨境快速支付系統建立之後,可通過它執行香港居民每日匯款到內地的金額上限,同時取消只能匯款到本人同名個人戶口的限制。
進一步擴大回鄉證在內地的使用範圍
回鄉證在內地使用不便是一個老問題了,也是我們收到市民諮詢和投訴最多的議題之一。隨著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許多香港市民都選擇到內地工作和生活,但由於兩地居民所持的證件不一樣,香港市民在內地的有效證件為回鄉證而非居民身份證,這也導致了香港居民在內地使用公共服務遇上一些障礙。因此,2019年香港民建聯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希望“放寬規定,向不在內地定居的港人發放內地身份證明,或參考居住證制度及二代台胞證的做法,考慮將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經調整後即可作為內地身份證明文件,與內地身份證有同等效用”。
我們的建議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重視,2019年給予我們回覆,表示“目前已將回鄉證納入統一出入境證件身份認證服務平台。下一步將不斷拓展港澳居民居住證和回鄉證的便利化應用”。我們非常感謝國家部委對於香港居民在內地生活工作的支持,自建議提出後,許多香港市民都反映比之前生活便利了很多。
但是,仍有不少香港市民反映,雖然政策上國家已經將回鄉證納入了出入境身份認證平台,但是在一些具體的公共服務中,使用回鄉證仍然不便利,最突出的是銀行服務以及使用回鄉證來預約公共服務時,特別是在疫情下,很多市民無法使用回鄉證在醫院進行網上預約核酸檢測服務。回鄉證的使用仍然出現“大門開,小門不開”的現象。
因此,本次我再提出幾個改善建議:儘快拓展回鄉證在更多公共服務中的運用,特別是要完善在銀行服務、醫院網上預約看診服務、高鐵用回鄉證取代實體車票,以及政府的政務平台(如粵政易)及其他線上服務中的運用。為讓港人使用回鄉證時能與內地居民使用身份證享有同樣的便利,應研究回鄉證號碼採用與內地居民身份證號碼同樣的編碼方式。同時,建議推動“數字回鄉證”,通過數碼科技提升港澳居民使用身份證明的便利度。
我相信疫情一定會過去,兩地交往將會日趨頻繁,大灣區建設也將重新煥發活力,因此,完善行政以及民生等各項政策將為進一步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大灣區中存在著不同的製度,“一國兩制”是大灣區最鮮明的製度特色之一,未來在大灣區建設中應該有意識地建立起符合“一國兩制”特色的政策,方便兩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才能使大灣區的作用和效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