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春,在奧運五環點亮北京城的同時,一曲中國京劇與西方交響樂完美和鳴的《冰雪華光》驚豔世界。這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于魁智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的最新合作,也是這對梨園黃金搭檔持續推動中國戲曲走向世界的一次創新。
終於,在于魁智和李勝素馬不停蹄全國巡演的間隙,本刊記者有幸採訪到了他們。這是一次“有聲有色”的採訪,我們不僅現場看到二位京劇表演藝術家由內而外散發的奕奕神采,更從他們的生動講述中感受到中華國粹、戲曲文化在世界舞台中潤物無聲、動人心弦的光耀之美。正如他們在歌中所唱,中國京劇也似大地冰雪、和諧奧運那般“跨越千山和萬水,友愛連四海”。
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一曲交響京劇向世界發出冬奧之約
2019年8月8日,為給世界留下寶貴的冬奧文化遺產,北京正式啟動向全球徵集冬奧會音樂作品活動。在總共三屆、近1,500首全球應徵作品中,于魁智和李勝素傾情演繹的《冰雪華光》作為唯一一首採用中國國粹京劇藝術形式展示冬奧文化的曲目成功入選優秀音樂作品。
《冰雪華光》由資深媒體人秦佔國作詞、著名作曲家謝振強作曲,MV由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奧片導演趙志強拍攝。他們都是于魁智和李勝素多年的好友。
“我們幾位都不是北京人,但是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北京。其實很早之前我們就有一個想法,特別希望能夠向世界傳播、展現中國京劇的特色和唯美。正好有了冬奧會的契機,我們一拍即合。”于魁智告訴記者,“雖然我們不能參與比賽,但是我們可以用歌聲為奧運健兒們加油助威,這是我們的創作初衷。”
如何將傳統京劇化身為時尚新潮的奧運歌曲,這讓演繹過上百部大戲小本的于魁智和李勝素犯了難。他們希望歌曲既要體現中國京劇特色,同時唱詞還要琅琅上口,要讓普通聽眾一聽就能記住、一學就能上口。經過創作團隊的研究討論,大家決定採用交響音樂與京劇皮黃之聲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一次“洋為中用”的大膽創新。
今年1月,北京冬奧會還未開幕,《冰雪華光》提前唱響全球。電視上、廣播裡、網絡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台上,處處縈繞著它清澈優揚的旋律。 “你從天上來,宛如梨花開,穿過層層雲和霧,大地敞胸懷”,MV中銀裝素裹的巍巍長城和北國冰川盡展中國的壯美河山;“你從賽場來,吶喊響天外,冰雪逐夢超自我,友誼勝金牌”,身著龍袍鳳褂的于魁智和李勝素穿越般懷抱憨態可掬的冰墩墩、雪容融,向世界盛情發出北京冬奧之約。
于魁智和李勝素表示,2022北京冬奧會是全球矚目的大事,也是中國人民的一件盛事,能夠以國粹京劇藝術為北京冬奧會演唱,他們感到無尚榮光。
繁榮弘揚京劇需要多條腿走路
于魁智和李勝素作為當今京劇界的扛鼎者,中西結合式的《冰雪華光》是他們持續推動京劇傳承創新發展的一個掠影。兩人從事京劇表演藝術幾十年,對如何傳承創新京劇國粹藝術的理念不謀而合。他們皆認為,在學藝、從藝初期必定投入大量精力繼承傳統、打牢基礎,有了一定的演藝經驗和積累後,就需要開始更多思考怎樣通過創新把京劇藝術發揚光大。
于魁智說:“繁榮京劇、弘揚京劇、發展京劇,需要多條腿走路。因為時代日新月異,觀眾欣賞水平不斷提高,所以一門傳統的嚴肅劇種又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國粹藝術,更要能夠跟上時代步伐。”
李勝素說:“我們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是沿著學習繼承到探索發展這樣一條道路不斷摸索努力,做了很多的創新。”
在同戲迷朋友長期的交流互動中,于魁智和李勝素了解到,中老年觀眾對傳統京劇情有獨鍾,看劇聽戲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不方便走進劇場,也會在家裡鎖定電視觀看演出。這也引發了于魁智和李勝素的進一步思考——既要鞏固原有觀眾,更要吸引和培養更多的青年觀眾,讓他們熟悉、接受甚至喜愛京劇;既要保留繼承京劇的傳統根基與原汁原味,更要圍繞觀眾需求注入新的舞台節奏和新時代的生活氣息,讓京劇藝術更加豐富多元。在于魁智和李勝素看來,平衡京劇發展的“創”與“守”既是文化自信的追求,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當然,傳承創新京劇需遵循章法,絕不可亂變。于魁智和李勝素各自舉例介紹道,比如在音樂的表現形式方面,像《打金磚》、《野豬林》、《將相和》等經典劇目中連樂器都不能隨意添加;又比如在服飾方面,京劇講究“寧穿破不穿錯”,各個朝代的服飾要精準,不能隨意混搭、增改。
如此嚴苛的標準之下,京劇還有創新空間嗎?于魁智和李勝素的創新之法是沒有傳統空間,就另闢原創空間進行創新。為此,近年來他們排演了許多新編劇目,如《走西口》、《大唐貴妃》、《絲路長城》等等,並且在其中巧妙地加入了交響樂、民樂等元素。為了讓曲目聽起來更親切入耳,他們在聲音處理、音色和氣息控制等唱腔方面也都做了適當調整。另外在舞美、舞台呈現方面,也力求能給觀眾一種全新的衝擊力。
“在現代的創作作品中,流派的痕跡不能太重,時代特徵必須要鮮明。要結合自身條件和對傳統藝術的理解把它化為原創的東西,來表現新時代的一種藝術形象。”于魁智說。
不僅如此,于魁智和李勝素還敏銳地捕捉到後疫情時代下運用新媒體渠道傳播京劇藝術的吸引力和大趨勢。于魁智坦言:“過去我們是很保守的,有一種誤解,老認為線上的宣傳推廣和播出一定會對線下劇場演出的票房構成很大衝擊。但通過這兩年多的市場觀察來看,其實非但沒有影響,反倒有推動。”李勝素也應聲道:“是的!因為其實大家在線上看到後,還會想去近距離感受現場實況,所以我們現在的票房都很好,演出也很受歡迎。這種新媒體傳播的範圍和影響是我們過去根本不敢想像的。”受此啟發,他們表示未來將更加注重借助新媒體平台傳播推廣京劇藝術和中國戲曲。
京劇藝術中外交流的“黃金品牌”
“看,一些歐洲、日本和美國的朋友剛給我發來了《冰雪華光》的直播截圖!”採訪間,于魁智向我們展示了他剛剛收到的手機信息。對於自己新作品的海外傳播速度他感到訝異,然而我們卻覺得這並不稀奇。我們更好奇的是兩位老師的海外“朋友圈”。
2004年1月,于魁智和李勝素首次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國粹之聲,演唱了《智取威虎山》和《杜鵑山》選段,開創了中國京劇藝術走出國門的先河。此後,他們被定義為京劇的“黃金品牌”,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把中國國粹推向世界藝術舞台的中心。
英國、德國、美國、日本、埃及、古巴、拉脫維亞……疫情之前,于魁智和李勝素幾乎每年都要帶領國家京劇院團隊開展三到四次的出國演出。十多年間,數百場海外演出、足跡涉及大半個地球,對他們來說,每一場演出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都是一次民心的交流,是京劇魅力的綻放,是中國故事的演繹。
于魁智和李勝素對赴英國初演時的印象尤其深刻。那還是2005年,他們首度大膽嘗試帶原汁原味的整本大戲到海外巡演。 “過去我們有一種誤解,就認為外國觀眾看不懂京劇,所以帶出去的劇目都是啞劇,像《鬧天宮》、《三岔口》這種。演出的時候不說話,完全靠武打、舞蹈和肢體語言來表達,跟芭蕾舞很類似。那麽從2005年開始,我們帶整本大戲出去,也就是我們在國內怎麽演在國外就怎麽演。”于魁智介紹說。他接著回憶,英國巡演的第一站是曼徹斯特,“剛開始的上座率並不是很理想,其實我們包括英國方面的經紀公司都很忐忑,心裡沒底。”因為最開始的幾場演出,身處同一劇場裡的英國觀眾和中國演員卻似乎存在於兩個次元中。
舉個例子,李勝素在《白蛇傳》中有唱又有武,英國觀眾不相信都是由她一個人完成的。更讓李勝素覺得詫異又有趣的是,“我們青衣表演講究笑不露齒、唱不張嘴的東方婉約美嘛,可西方的詠歎歌者都是張開大口演唱的,因為看不見我張嘴,還有觀眾質疑我唱的時候是不是放的錄音。”李勝素笑著向記者介紹。又比如,《打金磚》裡不僅有繁重的唱腔,還有很多高難度的動作技巧,包括從桌子上翻下來,包括摔“硬僵屍”(演員站立之後直接向後倒,中間不能打彎)。 “這些技巧都是京劇的功夫,在國內演出的時候,你還沒走這個技巧,觀眾就已經提著神準備叫好了,這是京劇的一大特色。”于魁智笑稱,“在英國第一次表演這些技巧,我認為走得特別棒。可英國觀眾不理解,他們只是覺得很驚訝,更不叫好。看我從桌子上倒著翻下來變“僵屍”,他們甚至倒吸一口氣,全場鴉雀無聲。”再加上西方文化遵從只在演出結束後統一鼓掌致謝,因此于魁智的整段表演意外地遭遇了“冷場”尷尬。在演出過程中,有時候也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比如外國觀眾不懂但華人華僑懂啊,華人華僑一看到精彩處,就大聲叫“好”。這時候外國觀眾又不幹了,他們認為中間打擾演員是不禮貌不文明行為。
有了初期的互動反饋,于魁智團隊意識到,要更細致地向觀眾做好戲前導賞,要教會他們如何欣賞京劇。於是,慢慢的,英國觀眾明白了觀看京劇演出中間是可以鼓掌的。 “後來他們鼓掌的次數甚至比我們在國內演出時還多,因為他們對很多東西都感到稀奇,一覺得稀奇就鼓掌,有時候都嚇我們一跳。”這種變化,著實令于魁智又驚又喜,“國外觀眾接受京劇有一個過程,那次巡演到最後是一票難求!”李勝素補充說:“後來我們在利物浦演出,演出完,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硬拉著媽媽來後台。因為他太喜歡京劇了,真摯地問我們,他自己能不能在這裡找一份工作幹!”
據于魁智和李勝素總結,國外觀眾對包括載歌載舞的《楊門女將》、文武兼備的《白蛇傳》以及借助電影宣傳效應的《霸王別姬》等中國歷史、古典京劇劇目非常喜愛,對京劇的服飾、表演、程式化動作也都感覺特別新穎。于魁智和李勝素認為,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京劇是非常獨特且非常立體的一個表現載體;而且京劇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舞台藝術上,甚至在文化交流、外交工作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6年,于魁智和李勝素再赴英國倫敦演出整本《將相和》。時任英國國務大臣受邀觀看,當時他剛從中國參加杭州G20峰會回來,正好《將相和》裡有澠池赴會的情節,國務大臣不僅看懂了戲,而且聯想到自己最近的訪華經歷。他不禁讚歎道:“中國真了不起!2,000多年前就開峰會了。”還有一次在拉脫維亞,于魁智和李勝素演出《楊門女將》,拉脫維亞的三任總統(前任、現任及即將繼任的總統)都前來觀看他們的演出,時任總統也看“入戲”了。當看到戲裡佘太君得知楊宗保戰死沙場的情節時,總統先生感動地在台下默默擦拭眼淚。演出結束後,他們三位總統意外地帶著夫人及內閣成員一起上台向演員們熱情致意。
于魁智和李勝素還特別提到,一次他們受日本民主音樂協會的邀請赴日巡演。小半年時間裡,他們深切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溫暖友好。 “我們回國那天,日方工作人員一大早就來酒店送行。他們專門在酒店大堂拉出‘中日友誼萬古長青’的橫幅,激動地向我們喊著‘中國萬歲,大中國萬歲’!”李勝素回憶說。于魁智補充道:“他們一直說,中國是父親,中國是兄長!這讓我們全體演員特別感動。我們也是當自己真正去交流之後才發現,中日之間的情感並非有些評論那樣劍拔弩張,其實民間是非常友好的。”
從遭遇冷場和質疑,到受到讚揚和尊崇,在帶領京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旅途中,于魁智和李勝素始終懷揣敬畏之心,寵辱不驚、嚴慎謙遜。如果說京劇是橋樑和紐帶,于魁智和李勝素就是架橋鋪路的使者。他們表示,自己身為普通的京劇演員,還能同時擔當對外推廣京劇藝術的文化使者,他們自覺很榮幸也很自豪,他們一直是沿著梅蘭芳大師開創的這條京劇藝術國際交流的道路向前行進,一定要用心去做。
默契搭檔24載寫就梨園佳話
“京劇第一老生”于魁智和“梅派青衣第一人”李勝素,因藝術上的珠聯璧合被公認為菊壇黃金搭檔。于魁智,1961年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72年考入沈陽京劇院學員班,正式踏入梨園之門。李勝素,1966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1979年考入河北省藝術學校,開始專業習練京劇表演。 1998年,于魁智和李勝素同在中國戲曲學院攻讀研究生而結識。 2001年,兩人在國家京劇院正式搭檔,開啟了數十年的合作之旅。
兩位老師從讀研究生開始算起,在舞台上形影不離24年了。能如此默契搭檔的秘訣是什麼?對於記者的這個問題,于魁智如是說:“在京劇舞台上,主要作品都是由生和旦來演繹,老生和青衣本就不可分割。另外我學習的余派和勝素老師承傳的梅派,兩個流派本身就很默契。梅派唯美的唱腔、雍容華貴的舞台表現和余派流暢自然大方的風格很合拍,兩個流派合作的很多劇目也一直深受觀眾喜愛,這也是我們能夠長期合作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們的嗓音條件、身高體型、舞台風格整體都比較搭。”
李勝素補充道:“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藝術上追求的風格和思想很一致。正是因為一些心靈上的碰撞都體現在舞台合作中了,所以很多觀眾認為我們兩人配合得絲絲入扣,這也是我們多年不斷磨合的呈現。”
從2010年開始,于魁智長期擔任國家京劇院副院長、藝術指導職務。同年,李勝素被聘任為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自此,他們的藝術事業又多了幾份責任——不斷更新演出劇目、不斷拓展演出市場、不斷培養新生力量。今年1月,已逾退休之齡的于魁智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批准延遲退休。因其是國家京劇院藝術風格的重要繼承者和劇院建設發展不可或缺的領軍人物,國家京劇院期盼他能在藝術傳承、劇目創作和青年人才培養等方面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對於京劇傳承發展的現狀,于魁智的確感到需要各方面再加把勁兒。 “其實我們最大的擔心就是現在京劇創作隊伍和表演隊伍的人才奇缺,而且這還不是短時間一下子就能拔出來的,需要一個過程。”于魁智直言道。
受市場環境客觀因素的影響,京劇劇本創作可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與電視劇、網絡劇這種快餐式的劇本創作相比,戲曲劇本在劇目排練之前得“砸碎”無數次,可能為了一個字,一整段都得否定重來。寫京劇本子難度大、收入少,編劇得耐得住寂寞。
要讓京劇表演事業後繼有人,還要發掘後起之秀,就更有難度。于魁智和李勝素的解釋是,京劇不是一個人唱得了的獨角戲,它是一門綜合了方方面面的藝術,包括演員、舞台、美術、服裝各門類都需要經過專業的學習培訓,生旦淨醜的所有角色連配角、龍套都得能夠搭上戲,所以京劇講究行當齊全,如果行當不全,就像“缺胳膊短腿”,那這個戲就不好看。目前科班出身的青年演員還需要經過多年的舞台歷練才能真正出彩,所以京劇界新一批的名角兒翹楚要嶄露頭角還需等待時日。
有擔心,更有信心!于魁智和李勝素感歎:京劇現在是趕上一個好時候了!國家把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出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政策來扶持中國戲曲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給我們母校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提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要我們堅持守正創新。所以我們相信京劇會越來越好,我們也將繼續為推動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香港有濃厚京劇文化基礎
于魁智和李勝素與香港的緣分很深,他們已連續16年每年來港演出,為在港舉辦的中國戲曲節、香港藝術節增色添彩。今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他們早已準備好了4台大戲,靜待時機來港與新朋舊友見面。
在于魁智和李勝素的眼中,香港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城市,有著濃厚的京劇文化基礎。香港的京劇票友非常多,許多老一輩京劇藝術家早年從內地遷居香港,包括姜鳳山先生、梅蘭芳先生的琴師,他們會常去票房給一些戲迷排戲指導。 “雖然現在香港京劇票房的數量在慢慢減少,但它們的藝術水平非常高。香港的票友雖然沒有科班學藝經歷,但因為有了專業資深人士的指教,所以達到了可以上台表演的水平”。
如今,于魁智和李勝素也成了南下傳藝的老師。每次到港演出之前,他們都會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舉辦講座,還會和觀眾們進行深度的互動交流。于魁智告訴記者:“都說香港的問題關鍵在於青年人,其實我們這麼多年去香港演出也有這個體會。很多香港青年對中華文化不夠了解,所以還是需要向香港觀眾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尤其要加大對青少年的宣講。”
李勝素補充道:“雖然我們過去都到訪過香港的高校,但是還不夠,將來有機會再去香港時,我們希望能夠走進青少年當中、走進中小學校園,就像我們在澳門、在台灣去幼兒園給孩子們講座、表演那樣,給孩子們畫上臉譜、穿上戲裝,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于魁智和李勝素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能讓更多的香港觀眾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我們相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普及會對香港的青年產生潛移默化影響,我們也相信香港的未來會更好!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