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飛鵬(廣東省健康科普專家)
虎年開春之氣概述
今年的立春在農曆正月初四,新曆為2022-02-04。
根據中醫的五運六氣,壬寅年的初之氣運行時間為2022/01/20至2022/03/20,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少陰君火。這段時間所經歷的節氣有大寒-立春-雨水。
二之氣時段是2022/03/20至2022/05/21,所經歷的節氣有春分-清明-穀雨,主氣為少陰君火,客氣為太陰濕土。
因此,今年的虎年春季,人體會受到風木之氣、君火之氣、濕土之氣這「三氣」的影響。
「三氣」怎樣影響人體
1. 風木之氣與君火之氣
所謂厥陰風木,《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兩陰即是太陰和少陰,兩陰交盡為厥陰,這裡指的是自然界中,陰氣變化的勢頭和位置。
陰氣到了盡頭,就是厥陰。厥陰之後,陽氣就要生發。所以春天的開始,就是以陽氣的生發為始。自然界中,什麼樣的情景能夠代表生發之氣呢?那就是草木,是生機勃勃、蹭勢上漲的草木,肉眼可見。
那麼在草木勃發之前,大自然中又有什麼東西最能代表陽氣的生發呢? 那便是氣的流動——氣一動,就成為風。
風可以讓水分和花粉傳播,使植物獲得養分,從而獲得生長之力。
少陰可以姑且理解為陰氣較少。陰氣為什麼少,因為有陽氣制約。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古人用少陰比喻心腎,心屬火,腎屬水,水火既濟——這狀態就是少陰。所以少陰本義亦可為水火。
正常的水火是相互制約的,在大自然中,「水」相當於可被肉眼看到的物質,這些可循環的物質是生命賴以生存的營養供給,比如雨水、溪流、雪水、地下水等,這些流動物質裡面藏著「精」,供動植物汲取。
而「火」就相當於地氣、陽光、微生物浮化物質的能力,以及氣候變化的力量。
這種變化背後的力量,就是類似火。熱者,少陰君火之所化也。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君火,就是可被控制的火。這個火用來幹什麼呢?用來溫煦水,化生精微物質,以供生命活動或正常的氣候變化之需。
陰陽在交匯的過程中有太陰。太陰,古代指「月亮」。日月對舉,日稱太陽,故月稱太陰。月亮是肉眼可見的,但是在夜晚的時候才能看見(陰氣當令的時候才看得見)。
幽暗之中,能發光的物體,就是月亮。月亮的光是怎麼來的?是通過太陽光照射而來,是陰陽交匯之中衍生出來的東西。在大自然中,這種東西則表現為水火相交過程中產生的濕氣。濕氣是能被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為什麼叫「東西」?東方是青木,西方是金,青木和金也是摸得著、抓得住的,而南北水火卻抓不住。所以成形的物質,或者說狹義上的物質,中國人稱之為「東西」。
風木氣勝,適逢初春,又有了少陰君火加持,因此整個初春木火之氣就特別旺盛,木又生火,所以壬寅年的春天,陽氣升發之力就特別強。火氣炎上,肝氣上升,人體上焦就容易得病。
今年春季,若養生不當,人們會出現眼瞼發紅、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牙齦出血或偏頭痛等症狀。因為眼部和頭面五官最易受風邪、火毒干擾。
2.濕土之氣
而到了二之當中氣太陰濕土起運的時候,少陰君火的力量會削弱,因濕為陰,火為陽,土亦可制約火氣,這時平人(正常人)上火的情況會減少。
但是南方濕氣重。濕氣受火熱蒸騰,氤氳於人體中的上焦和皮膚,就會引起胸膈不暢,嘔吐,頭暈,四肢倦怠,口中黏膩,皮膚瘡瘍。
所以整個壬寅年春季,木火之氣偏盛,在南方,尤其是香港、珠三角沿海一帶,受濕氣的困擾最明顯。木火之氣偏盛,春天就會比以往來得早,氣溫也會比以往上升得快。
去年我們說過:2020庚子年是金氣過旺的一年。金克木,整個流年給人的感覺會偏肅殺、凋零,甚至是壓抑的。而今年壬寅年,木火之氣旺了,人就容易動肝火、發脾氣,所以要注意舒暢情志,少動肝火。春季應養肝,這個是老生常談了,今年不再贅述。
今年重點提示:預防胃腸道疾病的發生。
因為木勝則克土,土弱則瀉。所有人須避免攝入生冷的食物,比如海鮮、刺身、瓜果、高蛋白之物。同時還要注意衛生,餐飲器具要消毒徹底,尤其是木頭做的筷子,要及時消毒,必要時最好置換新品。
食療斂肝氣、柔肝臟
《素問·藏器法時論》言:肝苦急,急食甘而緩,以酸瀉之。風木氣勝,肝氣在升發的過程中容易「急」。我們可以食用一些酸甜、甘味之物,來收斂肝氣,使肝氣調達、柔和。
這裡推薦一個簡便食療方——
【做法】用北五味子5g,燈芯草1g,甘草2g或者羅漢果肉5g,用保溫杯加熱水悶泡。代茶飲。
【功效】五味子性溫,味酸,甘甜,主入心、腎、肺經,對五藏(臟)皆有補益作用,可益氣生津,補腎寧心。酸鹹入肝而補腎,辛苦入心而補肺,甘入中土而益脾。配合燈芯草,可以清心除煩,利尿祛濕。
【特別提示】首先,感冒初期,咽喉腫痛,咳嗽新作的時候不要用這個方。
其次,這裡用甘甜的東西來調節身體,是指要用天然的甘甜食物,最好是根莖、果實類,但須注意果實的水分不能過多。另外,不能用白砂糖,食物本身的甘甜已足夠,甜食不宜多吃。
後記:
新冠疫情持續了兩年,根據初春的運氣,我們推測疫情在初春的時候可能會加重,所以提請公眾切莫麻痹大意,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前往人員密集的地方。
疫情雖然影響了所有人,但是請大家用平常心去對待,總有一天人類會學會與病毒、細菌和平共處。
(本文刊登於《紫荊養生》2022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