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一家五口快測呈陽性,8歲小孩高燒發到40度,80歲老人開始氣促。五人在家自我隔離,政府熱線打不通,物資藥物愈發短缺。朋友B一家三口遵循政府呼籲在家抗疫,寸步不出門但全家染疫,後來才知道大廈污水樣本呈陽性,樓裏有隱形傳播鏈。朋友C等了一周才有核酸檢測結果,這時快測已從陽性轉陰性,卻被告知獲當局安排去隔離設施檢疫。這些冰山一角的個案,天天在香港發生。
抗疫本應「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但香港現在檢測數據滯後,醫療系統超負荷,居家隔離無援助,每個環節皆見瓶頸。
香港疫情發展到如今地步,最大問題是,缺乏全盤思維、沙盤推演意識與危機應對能力,政府欠缺跨部門統籌協調,行動慢於疫情蔓延。此刻,香港必須摒棄慣性的官僚行政作風,以「戰時」思維、霹靂手段抗擊疫情。
筆者認為,香港抗疫下一步,有三件事必須做、急需做。
第一,打通部門銜接壁壘。當局公布承認快速抗原測試陽性等同確診之時,卻未同步推出登記網。原因是,權責部門間缺乏銜接,各自為政。結果,自測陽性患者得不到官方「認證」,想進隔離設施進不去,同住家人被感染,惡性循環不斷。待平台完成時,部分快測陽性者已變陰性。事實上,快測登記平台由衞生署資訊科技人員開發,消防處則另外開通了確診者隔離安排直接熱線。前者負責計算確診數字,後者由保安局負責、主要管理隔離設施。登記資料入住隔離設施不等於可豁免到快測平台登記,兩者間又沒打通連接,各部門服務銜接混亂。技術問題如何完善?檢疫治療後續問題怎麼解決?如何判斷患者病情輕重及進行臨床醫療分流?事急馬行田,此時,必須盡快打通部門間服務界線壁壘,透過跨部門協作,特事特辦解決問題。
第二,雷厲風行幫長者接種疫苗。援港抗疫的國家衞健委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當前最優先的抗疫工作,是減少感染、減少發病、減少重症,特別是減少死亡。救人如救火。當前全港院舍嚴重爆疫,每日動輒近百長者確診死亡,當局必須加速並具針對性地為老弱群體尤其長者接種疫苗。同時,盡快將未被感染的院舍長者轉移,安置到隔離設施避疫,以免疫情在院舍進一步蔓延。另外,還要處理好逝者善後工作,讓他們有尊嚴地告別世界。
第三,增加全方位及統一資訊發放。人類最大的恐懼是未知的恐懼。儘管政府強調食物物資供應充足,但搶購潮天天持續。為什麼?治療和隔離的分流等級機制是怎樣的?政府正籌備全民檢測方案,細化方案是否考慮周全?當局有否定下硬指標?如何為行動不便人士安排上門採樣?如何確保特效藥供應充足?會否為情緒不穩或失控人士提供心理輔導?醫療資源能否優先滿足老人和兒童?方艙醫院有限的名額能否用得其所?市民急需知道這些關鍵資訊。
中央已全力援港, 能否採取霹靂手段, 盡快控制疫情,回復社會穩定,是對特區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驗。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全國青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