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品種繁多,功效各異,遍布我國多個省份,並因應各地環境產出不同類型的品種,包括植物藥、動物藥及礦物藥。中醫藥是我國的數千年傳統文化,在治病防病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在近年新冠病毒入侵的情況下,高層次地提升了中國中醫藥的國際地位,受到國際社會認識和肯定。
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提出有關提升香港成為國際中藥材貿易中心納入國家發展“十四五”規劃方案的建議,他表示支持香港設立數碼化交易平台,開拓中藥材貿易新途徑,作為中藥材的重要國際貿易窗口;其次,促進兩地在中藥材質量追溯訊息互通,於生產、經營、應用等環節,保證中藥材質量及安全,同時,有關部門加強把關出口藥材必須符合“國標”或“香港中藥材標準”條件(包括農副產品)。

李應生表示,為配合整體的中醫藥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十分重視本港中藥材標準的規範性,在香港設有中醫藥規管條例,並在2015年起籌劃一所由衞生署管理的中藥檢測中心,命名為“政府中藥檢測中心”(下稱“檢測中心”)。 此外,香港衞生署在2002年開始推行“香港中藥材標準”(下稱“港標”)計劃,為香港常見的中藥材分階段建立標準,以確保中藥材的用藥安全和品質。截至目前,“港標”已為330種常見中藥材訂立參考標準。香港地處嶺南,嶺南由於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因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嶺南中藥材,不僅包括本地盛產的熱帶與亞熱帶中藥材,同時還包括傳統上從南洋進口到中國的中藥材,香港也是嶺南中藥材的一個重要集散地。
對此,李應生提議表示,第一,建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可以讓香港特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參與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標準研究工作;第二,建議擴大《中國藥典》收載嶺南中藥材品種範圍,如加強制定嶺南藥材品種的質量標準,不單有助於保障臨床用藥和人民健康需求,亦可以豐富《中藥藥典》的藥材範圍。
此外,李應生表示,建議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建立大灣區中醫藥發展協調機制,每年訂立未來一年的工作計劃,並每年檢討工作進展,包括醫師培訓、人員交流、 產品註冊、藥物科研、宣傳推廣、傳承推動、資訊互通等等,以推動港澳地區加大力度落實做好相關工作,融入國家大政策下之大灣區中醫藥整體發展;其次,當遇到重大問題發生,例如爆發新冠肺炎等傳染疾病時,由上述協調基制負責即時調動三地中醫藥資源,組織大灣區中醫藥抗疫應變中心,統籌灣區內中醫藥人員、藥品物資配送等工作,有系統地進行相關應對,有效地運用資源,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