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季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副主任醫師)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陽氣生發,萬物始生,是養生的最佳時節。傳統醫學提倡「天人合一」「陰陽平衡」。正確的養生方式,就在於人要順應四時之氣,採用正確的方法,以求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如何利用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際,做好春季養生呢?
《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汲古人養生智慧,春季養生要做到「四養三防」。
增減衣物以養陽
道法自然,平衡陰陽,是最重要的養生之道。春季生命之始,陽氣生發,人體需要蓄積陽氣,才能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保證機體的陰陽動態平衡,傳統醫學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法則。春天,很多人過早脫掉厚衣,導致這個季節患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等疾病頻發。原因在於春季的氣候是 「乍暖還寒」,過早減衣,易耗傷人體陽氣,導致陰陽失衡,百病由生。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大病」,遵循的就是這個道理。春季我們要視天氣情況,適當增減衣服以顧護陽氣,促健康。
調養情志以養肝
春屬木,與肝相應。春季之時,木旺肝火盛,若不注意養肝,則易導致肝陽上亢,變生他病,如高血壓、眼疾、中風、焦慮等問題。肝主疏泄,在志為怒,喜調達而惡抑鬱。春季養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可多與朋友傾訴、多聽音樂會、晨練、郊遊,以疏肝理氣,排解憂鬱。此外,春季作息規律、睡睡眠充足尤為重要,夜晚11時到淩晨3時是肝膽經循行時間,因此應堅持「夜臥早起」,可使肝血調養,防「春困」,可活力百倍。
注意飲食以養脾
春季為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當令之時,宜適當進食辛溫升散之品,助陽氣生發。如蔥、韭菜、生薑等都是養陽的食物。肝屬木,脾屬土,木旺則克土,春季養生重在養肝補脾。「酸入肝」、「甘入脾」,因此減酸增甘,防肝火過旺,損傷脾胃。平時可多食用山藥、大棗等甘味食物及新鮮蔬菜水果;且要注意清淡飲食以消春火。春季易上火,人們常出現口苦咽乾、口舌生瘡、大便乾、舌苔發黃等症狀,因此飲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易上火者可吃些祛火之物,如綠豆湯、金銀花、金蓮花、蓮子心等代茶飲。
適當運動以養心
春季養生應加強鍛煉,即「運動調養」,尤其對於上班族,不要整天坐在電腦前,適當開展體戶外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跑步、爬山等,形式不拘,取己所好;舒展身體,消食化氣頤養身心,使春氣升發有序,陽氣增長有路。 《內經》言「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鍛煉時需注意,經過冬季這個運動「低潮期」,人體肌肉鬆弛,關節、韌帶僵硬,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
防肝火上升
春季調養不當,易引起肝火上升。五臟相通,肝火上升會影響到其他臟腑,引起心火、胃火、膽火等,出現心煩易怒、夜夢驚悸、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等不適症狀。肝是藏血的,陰虛體質的人群,在春天還容易出現虛火上升的現象,出現心慌失眠、耳鳴頭暈、腰膝酸軟等問題,因而春季也要防虛火,疏肝要顧護陰血。
防春火內生
春季天氣漸暖、陽氣漸升,若藏陽氣過多,或者溫補過盛,則易火熱內生,誘發鼻腔、牙齦、呼吸道、皮膚出血,及頭痛暈眩、目赤眼花等病狀。此外,「春捂秋凍」之「捂」也要有度,超過15℃就要減衣,再捂下去就易誘發春火的產生。若平素肝陽過盛的人,則更易引發春火,廣東香港澳門等南方地區,則易兼夾濕熱,百病由生,故春天亦要防春火。
防風寒外襲
春季人體陽氣生發,尤其是運動後,肌膚腠理開泄,易被外來風寒所侵,引發外感病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所以運動後尤其要加強保暖。
採用科學的養生方法進行春季養生,即做到「四養三防」,可維護和加強人本機體陰陽平衡,真正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2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