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温愛詩
春季為什麼要特別小心?
熬過寒冷乾燥的冬季,終於迎來了生機勃勃,春意嫣然的春季。萬物從寂靜的冬季漸漸甦醒,當然包括各種微生物、病毒與細菌。在慶祝春天回歸之餘,很多人都急不及待往郊外「踏春」好好吸收大自然久違的溫暖。可在春風拂臉的時候,香港的嶺南潮濕天氣,俗稱「回南天」,卻是很多特應性皮炎和濕疹患者,特別是嬰幼兒童AD患者的「噩夢」開始。家長都疲於奔命的四處尋找中西名醫,甚至偏方神醫,以解兒女因為極度煩躁和痕癢而抓得「皮開肉爛」的苦況,確實令人慘不忍睹,聞者心疼。
何謂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又稱特應性濕疹、異位性皮炎、頑固性濕疹和遺傳過敏性濕疹等,是一種慢性及復發性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超過90%為兒童及青少年。臨床表現以長期反復發作的皮膚瘙癢和皮損為主,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患病率近年伴隨都市化及生活環境飲食結構的變化而明顯上升。最近的資料表明兒童特應性皮炎的發病率接近20%,英國報導特應性皮炎發病率50年來增長了近3倍。目前資料顯示中國超過250萬青少年受到此病的困擾,而香港近年的AD患者數量也急劇增長。
特應性皮炎與一般濕疹有什麼分別?
濕疹的皮損與特應性皮炎無明顯差別;濕疹皮損形態和部位與年齡階段無特定關係;濕疹患者或家屬中常無遺傳過敏史。而特應性皮炎卻具有早年發病、皮損形態及部位隨年齡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本人或家屬中多有遺傳過敏史。
AD為什麼與嬰幼兒及兒童關係特別密切?
本病多於出生後2-6個月發病(50%患者以上在出生後2年以內發病),但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患者略多於女性。多形皮疹的主要表現有:紅斑、丘疹、丘皰疹、滲出結痂、苔蘚樣變和皮膚抓痕、皮膚乾燥、繼發感染,多伴有瘙癢感。患者皮損有一定的時相性特徵。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典型皮疹的分佈部位及皮損表現有所不同。
西醫目前仍未有根治AD的方法
西醫認為此病發病與遺傳有關,約70%病例有家族過敏史(如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等)。其他因素如免疫反應異常、情緒精神因素 、病菌感染、氣候及生活環境。大部分患者血清總lgE或特異lgE增高。
臨床表現為:顏面、四肢、軀幹慢性反復發作性濕疹樣皮炎,皮疹可呈苔蘚樣變,有頑固性瘙癢。年齡不同,皮疹的分佈部位及皮損表現也不同。
西醫目前還未有根治特應性皮炎的有效治療方法,頑固復發傾向是治療AD的最大障礙。西醫目前治療AD主要是緩解症狀,常規治療包括避免觸發因素、潤膚劑、皮質類固醇激素類局部外用藥物、抗組胺藥物控制瘙癢、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中醫對特應性皮炎的認識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屬於中醫的「四彎風」「奶癬」「胎斂瘡」「血風瘡」及「浸淫瘡」等疾病的範疇。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又稱「異位性皮炎」或「遺傳過敏性濕疹」。以皮膚瘙癢,嬰兒和兒童面部/四肢伸側部位的濕疹,成人屈側部位的濕疹和慢性皮炎是AD的主要臨床表現。
《外科正宗·奶癬》描述奶癬:「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熄,遺熱與兒,生後頭面遍身發為奶癬,流脂成片,睡臥不安,搔癢不絕。」與特應性皮炎有類似之處。《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四彎風》:「此證生在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屬風邪襲人腠理而成,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癬。」描述了特應性皮炎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
先天稟賦不足是AD的發病基礎
中醫認為患者先天稟賦不耐的特異性體質是本病的發病基礎。先天稟賦不足,腠理不密,衛外功能不固,難以耐受正常範圍內的外界刺激,易感風濕熱等外來邪氣,聚結肌膚;小兒心常有余,脾常不足,心緒煩擾致心火內生,脾運不足則濕邪困阻,心火脾濕外走肌膚;素體脾胃虛弱,恣食辛辣刺激食物,化熱生濕,浸淫肌膚;或五志不遂,化熱生風,淫鬱肌膚而發。病久則傷陰耗血,生風生燥;或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濕性黏膩而纏綿難癒。
本病病位在心、肝、脾臟。急性發作期多責之於心,慢性期責之於肝、脾。初起和急性發作者多為心脾積熱、風濕熱困;病久和緩解期多為脾虛濕蘊或陰虛血燥。
中醫治療AD強調「清心健脾」及「內外兼治」
根據年齡階段,皮疹分佈與表現,按嬰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而辨證施治。。中醫認為AD症候表現為「本虛標實」,基本治療大法是「健脾瀉心、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其發病基礎為先天稟賦不足、脾失健運、易生內濕;後天飲食不當、如進食腥發海味、奶蛋類及辛辣之品,助濕化熱,促使內蘊濕熱外發肌膚;或因山嵐濕熱之邪侵襲及其他物質刺激等;內外合邪,浸淫肌膚而發病。尤其嬰幼兒患者,心火偏亢,脾虛濕困常為發病之始。
特應性皮炎患者普遍出現的皮損肥厚、乾燥、脫細屑、納差、便溏和皮色黯紅、肌膚甲錯、目眶黑圈 、舌質略淡、脈沉細澀等臨床表現,多因脾運不健,濕邪阻絡,血虛血瘀而致。內治法可分四型治療:
(一)內治法
1. 心脾積熱型
主症:發病迅速,皮膚潮紅,皮疹可發生於身體各處,但以面頰、四肢常見,皮疹以紅色丘疹、斑疹和斑丘疹為主,伴少數水皰和丘皰疹,抓癢明顯,伴有少數糜爛;滲液不多,結黃色痂皮。大便乾燥,小便黃,舌邊/尖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數。本型多見於嬰幼兒期及兒童期。
治法:清心泄火、利濕止癢;方藥以「導赤散」加減。
2.脾虛濕蘊型
主症:久病不癒,反復發作,自覺瘙癢,時輕時重,皮損乾燥,覆有鱗屑,或有丘疹、水皰、糜爛及滲液等;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飲食減少,腹脹便溏 ,舌質淡,苔膩,脈細弱/沉滑。本型多見於嬰幼兒期及各型的緩解期。
治法:健脾益氣,燥濕止癢。方藥以參苓白術散或除濕胃苓湯加減。
3.濕抹蘊結型
主症:發病急,局部皮損發紅,初起皮疹為風團樣紅斑或淡紅色扁平小丘疹,繼而皮疹逐漸增多,栗疹成片,色淡紅或褐黃,或小水皰密集,瘙癢無休。伴小便短赤、大便溏或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本型多見於兒童期。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養陰,祛風止癢。方藥以萆薢滲濕湯為主加減。
4.血虛風燥型
主症:患者病情遷延,反復發作。皮損色淡或灰白,皮膚肥厚、粗糙、乾燥,脫屑瘙癢,伴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口乾津少,舌質紅或淡,苔少,脈沉細或細弱。本型多見於成人期。
治法:滋陰潤燥、養血活血、熄風止癢。方藥以當歸飲子合養血潤膚飲加減。
(二)外治法
1.急性期:選用清熱解毒,利水滲濕,祛風止癢的中藥外敷或外洗患處。
2.慢性期:選用滋陰潤燥,祛風止癢的潤膚油或膏劑,塗抹皮膚患處。
3.針刺療法:主穴取大椎、曲池、足三里,配穴取血海、合谷、三陰交,亦可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在附近取穴。
4.按摩療法:嬰幼兒及兒童可以用捏脊法、摩腹法 或按摩足三里穴等,健脾祛濕,開胃助消化,可以調理各臟腑功能。
怎樣預防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病因複雜,病程慢性,容易反復,患者往往具有一定遺傳素質,與神經精神因素、感染、氣候及生活環境等相關。增強體質、改變環境、避免已知的過敏因素,常常使部分患者病情得到緩解,甚至痊癒。多數患者在出生後2個月至2周歲內發病,隨年齡增長逐漸改善,一般在2歲內可逐漸好轉或痊癒。少數蔓延至兒童期仍反復發作,在學齡期後不能好轉或消失的部分患者,可遷延不癒至青年或成年期。
AD患者日常護理必須「濕疹三戒」與護膚保濕
筆者認為AD患者的日常護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嬰幼兒及兒童,要細心指導患兒及家長,瞭解疾病的發生及日常正確護理方法。
筆者臨床要求病人:「濕疹三戒:戒口,戒抓癢,戒熱水浴」。忌吃海鮮及牛羊肉等食物,避免蛋白質食物過敏;調整胃腸功能,防止腹瀉或便秘。勿用刺激性清潔用品。避免毛織類衣褲及環境刺激,如油漆過敏。夏天避免室外陽光曝曬。注意生活規律,保持個人清潔衛生,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增強抵抗力。避免精神緊張及過度勞累,保持心情愉快,盡量避免傷風感冒。皮膚日常清潔後,必須塗抹適合的保濕護膚品,防止皮膚乾燥和保護皮膚免受外來刺激,對AD患者是極為重要的日常護理方法。
建議食療(一):健脾祛濕潤膚湯
材料:淮山藥20克,炒扁豆20克,茯神20克,百合15克,生薏仁20克,龍皇杏、北杏各10克,蜜棗2粒,陳皮1個。
製法:先將以上材料浸洗乾淨,加適量清水,大火滾後轉慢火煲1小時即可,可加入豬瘦肉及食鹽,調味後飲用。
功效:健脾袪濕,潤肺利水。
適宜:各種慢性期的濕疹,伴有皮膚乾燥痕癢,胃納欠佳和疲倦症狀。
(注意:傷風感冒發熱者不適用)
建議外洗/貼敷療法(二):雙花祛濕止癢洗劑
材料:金銀花30克,野菊花30克,牡丹皮20克,白鮮皮20克,苦參20克, 地膚子20克,黃柏20克,黃芩15克,甘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利水,消風止癢。
適合:皮膚有急性炎症表現(皮膚紅腫,滲液,瘙癢)。
方法:先用數量冷水浸泡20分鐘,用中火煮開後用小火繼續煮30分鐘後倒出,再加熱水翻煎15分鐘;兩次藥液混合待涼後,用多層紗布外洗或貼敷皮膚患處。
(注意:皮膚有傷口或嚴重過敏症狀者慎用。)
(*附註:以上食療建議純粹屬於個人經驗,患者最好徵詢中醫後服用為佳!)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2年春季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 温愛詩
春季為什麼要特別小心?
熬過寒冷乾燥的冬季,終於迎來了生機勃勃,春意嫣然的春季。萬物從寂靜的冬季漸漸甦醒,當然包括各種微生物、病毒與細菌。在慶祝春天回歸之餘,很多人都急不及待往郊外「踏春」好好吸收大自然久違的溫暖。可在春風拂臉的時候,香港的嶺南潮濕天氣,俗稱「回南天」,卻是很多特應性皮炎和濕疹患者,特別是嬰幼兒童AD患者的「噩夢」開始。家長都疲於奔命的四處尋找中西名醫,甚至偏方神醫,以解兒女因為極度煩躁和痕癢而抓得「皮開肉爛」的苦況,確實令人慘不忍睹,聞者心疼。
何謂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又稱特應性濕疹、異位性皮炎、頑固性濕疹和遺傳過敏性濕疹等,是一種慢性及復發性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超過90%為兒童及青少年。臨床表現以長期反復發作的皮膚瘙癢和皮損為主,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患病率近年伴隨都市化及生活環境飲食結構的變化而明顯上升。最近的資料表明兒童特應性皮炎的發病率接近20%,英國報導特應性皮炎發病率50年來增長了近3倍。目前資料顯示中國超過250萬青少年受到此病的困擾,而香港近年的AD患者數量也急劇增長。
特應性皮炎與一般濕疹有什麼分別?
濕疹的皮損與特應性皮炎無明顯差別;濕疹皮損形態和部位與年齡階段無特定關係;濕疹患者或家屬中常無遺傳過敏史。而特應性皮炎卻具有早年發病、皮損形態及部位隨年齡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本人或家屬中多有遺傳過敏史。
AD為什麼與嬰幼兒及兒童關係特別密切?
本病多於出生後2-6個月發病(50%患者以上在出生後2年以內發病),但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患者略多於女性。多形皮疹的主要表現有:紅斑、丘疹、丘皰疹、滲出結痂、苔蘚樣變和皮膚抓痕、皮膚乾燥、繼發感染,多伴有瘙癢感。患者皮損有一定的時相性特徵。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典型皮疹的分佈部位及皮損表現有所不同。
西醫目前仍未有根治AD的方法
西醫認為此病發病與遺傳有關,約70%病例有家族過敏史(如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等)。其他因素如免疫反應異常、情緒精神因素 、病菌感染、氣候及生活環境。大部分患者血清總lgE或特異lgE增高。
臨床表現為:顏面、四肢、軀幹慢性反復發作性濕疹樣皮炎,皮疹可呈苔蘚樣變,有頑固性瘙癢。年齡不同,皮疹的分佈部位及皮損表現也不同。
西醫目前還未有根治特應性皮炎的有效治療方法,頑固復發傾向是治療AD的最大障礙。西醫目前治療AD主要是緩解症狀,常規治療包括避免觸發因素、潤膚劑、皮質類固醇激素類局部外用藥物、抗組胺藥物控制瘙癢、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中醫對特應性皮炎的認識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屬於中醫的「四彎風」「奶癬」「胎斂瘡」「血風瘡」及「浸淫瘡」等疾病的範疇。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又稱「異位性皮炎」或「遺傳過敏性濕疹」。以皮膚瘙癢,嬰兒和兒童面部/四肢伸側部位的濕疹,成人屈側部位的濕疹和慢性皮炎是AD的主要臨床表現。
《外科正宗·奶癬》描述奶癬:「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熄,遺熱與兒,生後頭面遍身發為奶癬,流脂成片,睡臥不安,搔癢不絕。」與特應性皮炎有類似之處。《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四彎風》:「此證生在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屬風邪襲人腠理而成,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癬。」描述了特應性皮炎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
先天稟賦不足是AD的發病基礎
中醫認為患者先天稟賦不耐的特異性體質是本病的發病基礎。先天稟賦不足,腠理不密,衛外功能不固,難以耐受正常範圍內的外界刺激,易感風濕熱等外來邪氣,聚結肌膚;小兒心常有余,脾常不足,心緒煩擾致心火內生,脾運不足則濕邪困阻,心火脾濕外走肌膚;素體脾胃虛弱,恣食辛辣刺激食物,化熱生濕,浸淫肌膚;或五志不遂,化熱生風,淫鬱肌膚而發。病久則傷陰耗血,生風生燥;或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濕性黏膩而纏綿難癒。
本病病位在心、肝、脾臟。急性發作期多責之於心,慢性期責之於肝、脾。初起和急性發作者多為心脾積熱、風濕熱困;病久和緩解期多為脾虛濕蘊或陰虛血燥。
中醫治療AD強調「清心健脾」及「內外兼治」
根據年齡階段,皮疹分佈與表現,按嬰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而辨證施治。。中醫認為AD症候表現為「本虛標實」,基本治療大法是「健脾瀉心、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其發病基礎為先天稟賦不足、脾失健運、易生內濕;後天飲食不當、如進食腥發海味、奶蛋類及辛辣之品,助濕化熱,促使內蘊濕熱外發肌膚;或因山嵐濕熱之邪侵襲及其他物質刺激等;內外合邪,浸淫肌膚而發病。尤其嬰幼兒患者,心火偏亢,脾虛濕困常為發病之始。
特應性皮炎患者普遍出現的皮損肥厚、乾燥、脫細屑、納差、便溏和皮色黯紅、肌膚甲錯、目眶黑圈 、舌質略淡、脈沉細澀等臨床表現,多因脾運不健,濕邪阻絡,血虛血瘀而致。內治法可分四型治療:
(一)內治法
1. 心脾積熱型
主症:發病迅速,皮膚潮紅,皮疹可發生於身體各處,但以面頰、四肢常見,皮疹以紅色丘疹、斑疹和斑丘疹為主,伴少數水皰和丘皰疹,抓癢明顯,伴有少數糜爛;滲液不多,結黃色痂皮。大便乾燥,小便黃,舌邊/尖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數。本型多見於嬰幼兒期及兒童期。
治法:清心泄火、利濕止癢;方藥以「導赤散」加減。
2.脾虛濕蘊型
主症:久病不癒,反復發作,自覺瘙癢,時輕時重,皮損乾燥,覆有鱗屑,或有丘疹、水皰、糜爛及滲液等;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飲食減少,腹脹便溏 ,舌質淡,苔膩,脈細弱/沉滑。本型多見於嬰幼兒期及各型的緩解期。
治法:健脾益氣,燥濕止癢。方藥以參苓白術散或除濕胃苓湯加減。
3.濕抹蘊結型
主症:發病急,局部皮損發紅,初起皮疹為風團樣紅斑或淡紅色扁平小丘疹,繼而皮疹逐漸增多,栗疹成片,色淡紅或褐黃,或小水皰密集,瘙癢無休。伴小便短赤、大便溏或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本型多見於兒童期。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養陰,祛風止癢。方藥以萆薢滲濕湯為主加減。
4.血虛風燥型
主症:患者病情遷延,反復發作。皮損色淡或灰白,皮膚肥厚、粗糙、乾燥,脫屑瘙癢,伴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口乾津少,舌質紅或淡,苔少,脈沉細或細弱。本型多見於成人期。
治法:滋陰潤燥、養血活血、熄風止癢。方藥以當歸飲子合養血潤膚飲加減。
(二)外治法
1.急性期:選用清熱解毒,利水滲濕,祛風止癢的中藥外敷或外洗患處。
2.慢性期:選用滋陰潤燥,祛風止癢的潤膚油或膏劑,塗抹皮膚患處。
3.針刺療法:主穴取大椎、曲池、足三里,配穴取血海、合谷、三陰交,亦可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在附近取穴。
4.按摩療法:嬰幼兒及兒童可以用捏脊法、摩腹法 或按摩足三里穴等,健脾祛濕,開胃助消化,可以調理各臟腑功能。
怎樣預防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病因複雜,病程慢性,容易反復,患者往往具有一定遺傳素質,與神經精神因素、感染、氣候及生活環境等相關。增強體質、改變環境、避免已知的過敏因素,常常使部分患者病情得到緩解,甚至痊癒。多數患者在出生後2個月至2周歲內發病,隨年齡增長逐漸改善,一般在2歲內可逐漸好轉或痊癒。少數蔓延至兒童期仍反復發作,在學齡期後不能好轉或消失的部分患者,可遷延不癒至青年或成年期。
AD患者日常護理必須「濕疹三戒」與護膚保濕
筆者認為AD患者的日常護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嬰幼兒及兒童,要細心指導患兒及家長,瞭解疾病的發生及日常正確護理方法。
筆者臨床要求病人:「濕疹三戒:戒口,戒抓癢,戒熱水浴」。忌吃海鮮及牛羊肉等食物,避免蛋白質食物過敏;調整胃腸功能,防止腹瀉或便秘。勿用刺激性清潔用品。避免毛織類衣褲及環境刺激,如油漆過敏。夏天避免室外陽光曝曬。注意生活規律,保持個人清潔衛生,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增強抵抗力。避免精神緊張及過度勞累,保持心情愉快,盡量避免傷風感冒。皮膚日常清潔後,必須塗抹適合的保濕護膚品,防止皮膚乾燥和保護皮膚免受外來刺激,對AD患者是極為重要的日常護理方法。
建議食療(一):健脾祛濕潤膚湯
材料:淮山藥20克,炒扁豆20克,茯神20克,百合15克,生薏仁20克,龍皇杏、北杏各10克,蜜棗2粒,陳皮1個。
製法:先將以上材料浸洗乾淨,加適量清水,大火滾後轉慢火煲1小時即可,可加入豬瘦肉及食鹽,調味後飲用。
功效:健脾袪濕,潤肺利水。
適宜:各種慢性期的濕疹,伴有皮膚乾燥痕癢,胃納欠佳和疲倦症狀。
(注意:傷風感冒發熱者不適用)
建議外洗/貼敷療法(二):雙花祛濕止癢洗劑
材料:金銀花30克,野菊花30克,牡丹皮20克,白鮮皮20克,苦參20克, 地膚子20克,黃柏20克,黃芩15克,甘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利水,消風止癢。
適合:皮膚有急性炎症表現(皮膚紅腫,滲液,瘙癢)。
方法:先用數量冷水浸泡20分鐘,用中火煮開後用小火繼續煮30分鐘後倒出,再加熱水翻煎15分鐘;兩次藥液混合待涼後,用多層紗布外洗或貼敷皮膚患處。
(注意:皮膚有傷口或嚴重過敏症狀者慎用。)
(*附註:以上食療建議純粹屬於個人經驗,患者最好徵詢中醫後服用為佳!)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2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