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馮仲偉
我國每年浪費食物數量驚人
我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約3500萬噸,接近糧食總產量的6%。其中,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800萬噸,相當於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處報告所指出,在全球四十三個國家和地區內處於饑荒邊緣的45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根據環保部門數據顯示,都市固體廢物量的三成是廚餘,即是浪費及丟棄了的食物。這些含水分比例極高的廚餘一但被當成垃圾而直接丟棄,不僅會增加了垃圾的份量而加重堆填區的負擔,更因為不易燃燒而增加垃圾焚化的成本,還會釋出類二噁英等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更大損害。然而,這些被丟棄的食物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礦物質及植物纖維等大量天然的有機物,將其回收並加以處理,是可以轉換成其他型式循環再利用的。
廚餘分為熟廚餘和生廚餘
廚餘可分為熟廚餘和生廚餘兩種。熟廚餘是食材已經烹煮及食用後所剩下並丟棄之物,傳統用於餵養豬隻的餿水飼料,就是將熟廚餘經過絞碎及高溫烹煮消毒而製成。但是,隨著經濟成長,豬隻改餵現代合成飼料後,養豬戶便不再使用熟廚餘了。
生廚餘就是沒有烹煮過,或者單純是食物在處理過程中所剩餘的物料。可回收的生廚餘,包括魚類:魚類的器官和腸臟、魚鱗、有殼海產、魚骨;肉類:切屑的肉類、肉類脂肪、骨頭、禽畜內臟、殘餘物;蔬果:腐爛的生果蔬菜、蔬果皮、核、種籽和配菜;穀類:米、麥、麵食;其他:茶葉、咖啡渣、中藥渣、蛋殼。除肉類及其他含刺激性的食物殘渣外,經過破碎、脫水、除油、發酵及高溫乾燥等過程和經加工處理後,亦可轉變成用於餵飼禽畜的乾飼料。
廚餘轉廢為能
有歐洲國家正研發一套廚餘轉化系統。首先進行轉化前處理,將不可降解的垃圾分隔出來,並將回收廚餘研磨成䊢液。其後,通過生物反應的特性,利用特別的菌種將有機物質分解,產生三種可重用物料:用作生產沼氣的營養液、用作提煉生物柴油的浮油和可製成魚糧的高蛋白固體。最後,將營養液進行厭氧處理,並藉著產甲烷菌種將營養液中的有機酸轉化為沼氣。這種高純度的生物氣體燃料,經過淨化後其特性媲美天然氣,是極佳的再生能源,已相繼應用於發電、汽車和公共運輸工具。將浮油混合甲醇或乙醇,生成脂肪酸酯,即生物柴油。這種以植物油為主的生質燃料幾乎沒含有硫化物,更可以減少一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量,一般會調和至低於5%與普通柴油混合使用。
廚餘堆肥環保高效
近年世界多國持續推廣廚餘堆肥,目的是利用微生物將廚餘中的有機成分分解,提供土壤養分供給植物吸收。
廚餘製成堆肥的方式大致上可分成兩類。一種是較適合鄉村農家,只需要在戶外放置大型的回收桶,混合菌種以加速廚餘的腐熟化,然後直接作為肥料使用。這種做法成本較低,方法簡單,但相對需要利用較大的空間,而且需要在戶外通風良好的地方進行,處理不當更會發出臭味及污染環境。
另一種是為喜歡栽種植物的市民,在社區內自行製作廚餘堆肥。使用大約50公升的回收桶,只用蔬果或五穀類的廚餘,加入具有脫臭能力的特殊菌種或酵素,分解成殘渣作為植物堆肥使用。在製作過程中,經過發酵作用所產生的肥水,用水稀釋之後可以作為有機肥料使用;更可以作為生化清潔劑,清潔疏通廚房及衛浴中的管道。
「光盤行動」,拒絕「剩宴」
在很多時候,餐桌上剩餘的餸菜和擺放過期的食物,成為了廚餘,這無疑是人為的。隨著今年我國領導人下令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對糧食安全有危機意識,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後,各地紛紛響應再啟2013年「光盤行動」,呼籲拒絕「剩宴」。湖北省武漢餐飲業協會更率先提出倡議,推行「N-1點餐模式」,即10位元進餐客人只能點9個人的份量,不夠才加菜;針對兩位客人進餐,餐廳會供應半份菜和小份菜。每家餐廳要準備外帶盒,對有剩菜、剩飯的客人提供外帶服務。而自助餐往往是餐飲浪費的重災區,提出浪費罰款的措施亦能起到不小的警示作用。而於北京市餐飲行業多年堅持推廣的「光盤行動」,配合點餐時服務員會作出「差不多了,不夠再點」的溫馨提醒,盡量減少餐飲浪費的情況發生。
其實,我們只要稍為「惜食」一點,便是為地球環保出一分力了。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2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