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爭拗及疫情的雙重夾擊下,近月港股大瀉。
恒指由去年2月的30,280點,急挫至近日的18,556點,大挫38%。不少股份從高位計,已大瀉六、七成,如騰訊(700)由2021年2月的775.5元急跌至近日的310元,大跌60%;阿里巴巴(9988)則由2020年9月的309.4元下挫至近日的75元,大跌70%。其他很多股份跌幅類似。
從走勢上看,恒指下一級支持位為18,000點;一旦跌穿該位,將可能下試16,000點的水平。
今番的跌市規模之大,與過往幾次大股災相似;
一, 2008年美國雷曼事件爆煲,觸發環球金融風暴。當時恒指由2007年10 月的31,638 點,大跌至2008年10 月的11,015點,較高位大瀉2/3。
二、2011年歐債危機爆發,當時恒指由2011年12月的24,988點,大挫至2011年10月的16,250點。
三、2015年的「大時代」,指數又由2015年4月的28,588點,下挫至2016年1月的18,000點。
股市大挫,打擊本地經濟及社會民生,港人的強積金及公積金勢被波及,若然股災危及整個金融市場體系,將更嚴重。
在世間任何股市,接近權力核心的權貴或大公司的高層,往往早一步知道極為敏感的資訊,亦即市場所指的搭通天地綫的人士。這些人在市場早一步部署,賺錢易如反掌。此等現象不止香港獨有,各國都有。在如斯架構下,不可避免,但這樣對街外人公平嗎?
在近期壞消息充斥的氛圍下,此輩可以放心「萬里長沽」(大舉借貨沽空),跌市於是演變成股災。監管機構必需嚴查,雷厲風行執法,才能遏止歪市,穩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