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振海
春的最大特點是花花草草,蓬蓬勃勃,充滿生機,應該是 艸 頭才合理。古代漢字“春”均有“草”,而且“草”很多,但在歷史、文字演變過程中,從清《康熙字典》到現代字典,“春”字歸入“日”部。為什麼?這是值得探究的。詳見“立春”的解讀,這裡不再贅述。

春,本義: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成長。民俗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植物萌芽生長、動物繁殖生衍、農夫播種生產,萬物蓬勃生發。
春,四季之首。因有“春陽撫照,萬物滋榮”之意,又延伸至生機勃發,充滿活力等意。後來形成了多義字。
春:是一個含意非常豐富的多義字,用處很多。泛指一季、一年。春天開始,四季開始,一年開始。充滿活力、男女情欲、佳釀美酒……姓名、花名、酒名。
古代把“歷史”叫做“春秋”,因為莊稼春生、秋熟,春生相當於歷史之因,秋熟相當於歷史之果,春去秋來的循環就是時間,時間的延續就是歷史。

春季開始在立春,平均在春分。這裡主要指萬物勃發,季節。
分:多音字,fēn和fèn。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甫文切。
fēn把整體變成幾部分;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跟“合”相對。
fèn構成事物的不同物質或因素,名分、名位、職責、權利等的限度,人與人相處的情感、情義。
分:多義字,多領域、多學科使用。可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副詞……區劃開,提取出或產生出、獨立出,散離、辨別……一半,二分之一,半個世紀,晝夜均分,春分,秋分……這裡讀fēn,主要是平分、一半的意思。
春分
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也是春季的第四個。每年公曆3月21日前後交節,太陽到達黃經0度即是。古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今年是03月20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解讀:二十四節氣中以“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兩分和兩至作為中點。如春季以立春為始點,以春分為中點。全季九十天,分成前後各四十五天。
這天太陽直射赤道,之後繼續向北推移,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
這天陽光直射赤道,春季平分,晝夜平分,陰陽評分,故稱“春分”。也稱“升分”“春半”。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兩分”“兩至”之一。
三候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
一候,玄鳥至:
解讀: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
二候,雷乃發聲:
解讀: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下雨時便會雷鳴。
三候,始電:
解讀: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光不見,陽氣盛光乃發,故閃電。下雨時天空打雷並發出閃電。
特點
春分,一是“晝夜平分”,白晝黑夜相等,各12小時。二是“季節平分”,春季三個月90天,“立春”到“春分”間隔45天,“春分”到“立夏”間隔也是45天。三是“陰陽平分”,天地融匯,寒暑平衡,中庸調和,陽氣漸盛。
春分,嚴寒已去,氣溫回升。遼闊的大地一派明媚風光,楊柳吐綠、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我國地域遼闊,受多種天氣因素影響,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東北、華北和西北的降水依然很少。
天文學、氣候學都有明顯的特征和意義。

習俗
春分祭日習俗
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的習俗。祭祀的場所是日壇、月壇、地壇、天壇。分設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1.祭太陽神
春分這一天,帝王要祭日,祭祀大明神(太陽),國之大典,是皇家的專利,民間不得擅自為之。
2.吃太陽糕
太陽糕寓意“太陽高”是用米粉做的圓形面糕,頂部裝飾一只“小鳥”,它不是一般的鳥,而是“三足烏”。詳見後面解讀。
3.燒太陽錢
春分日還有“燒太陽錢糧”的民俗。這天人們將春節期間貼的福字、紅紙等迎著太陽燒掉,給太陽神送錢、送糧。民間認為燒福得福,過年時貼的各種字符用這種形式燒掉是一種吉祥的處理方式。
春分其他習俗
1.豎雞蛋:流傳久遠,簡單易行,富有情趣。大人小孩都可以玩。選擇一個生下四五天的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的最佳時光,這一“中國習俗”甚至流傳國外成為“世界遊戲”。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蛋確有科學奧秘,另解)
2.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xiàn菜,鄉人稱為“春碧蒿”。春分那天採回的春菜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人們祈求的是家宅安寧,體健身壯。
3.春牛圖:挨家挨戶送春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民間善言能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的話,每到一家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言詞隨口而出,字句有韻動聽。說得主人樂而打賞。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4.粘雀嘴:這天農村都按習俗吃粘面做成的湯圓,而且還要把十多個或二三十個不用包餡的湯圓煮好,用細竹杆叉著置於田邊地坎粘雀嘴,免雀破壞莊稼。
5.始春祭:古代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行三獻禮等。
6.行祭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7.放風箏:春分當天及期間是孩子、大人放風箏的好時候。風箏有王字、長龍、鰱魚、蝴蝶、雷公、月光等,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小孩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較大,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放得高。
養生
養生原則:由於春分節氣的內涵是“平分”,人們的養生就要注意陰陽平衡。
《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解讀:傳統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等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燥濕等為瀉實。中醫養生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
《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披髮松腰),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解讀:立春開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早睡早起,使情志適應養生之道。否則就會傷肝。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原則。
春分養生要點:調養精神、調節飲食、預防受寒、預防春困、運動鍛煉、運氣防病。
春分養生注意:衣物增減、心態放松、飲食均衡、早起早睡、起居慎行、身心養護。
春分配詩詞
唐•元稹詩選《詠廿四氣詩》春分二月中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
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
樑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作者:張振海,北京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北京市海澱區作家協會會員。國務院新聞辦、中央電視臺項目顧問,文化部中國文化進萬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教育部中國老教授協會民俗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國楊沫文學藝術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紅德智庫政治論壇、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中國楹聯學會、中宣盛世國際書畫院、中國科學院老年文聯文學創作協會等社團理事、會員。北京寫作、詩詞、楹聯、謎語等學會的理事、會員。北京市海澱區委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五老”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