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區漢宗 I香港媒體人、香港《鏡報》主筆
經歷2014年非法「佔中」、2016年旺角暴亂、2019年「修例風波」以及緊隨其後的區議會選舉的衝擊,中央強勢調整治港政策,先後出台港區國安法、確立「愛國者治港」原則、修改選舉制度,全方位遏制曾經十分活躍的激進主義和分離主義,讓愛國愛港政治力量全面參與香港治理,促使香港進入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歷史大勢。
但療治世道人心、癒合社會撕裂、促進人心回歸,尚待長期的艱苦努力。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房屋、青年、階層固化、產業單一等深層次問題,解決起來任重道遠。怎樣才能有效扭轉香港積重難返的局面?關鍵還是香港的人心回歸。只要中央和特區政府能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努力,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改革以重塑香港人的心理結構,自然就能夯實香港市民的國家民族認同,讓「一國」和「國安」有著堅實的人心支撐,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香港防疫抗疫關乎人心回歸
以香港作為載體,「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看似只是兩種防疫策略,其實還內含著「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兩條道路」的較量。這樣的較量,在疫情持續蔓延兩年之後,愈發突顯出來。
新華社和《人民日報》於2022年2月6日和7日分別刊發評論文章,指出「所謂的『與病毒共存』,不僅現階段尚言之過早,科學上也不能給出結論,還將嚴重考驗香港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更遑論與內地實施免檢自由通關」。更直接警告,「『動態清零』有利於香港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應算清楚民生賬、長遠賬、總體賬,絕不能被一時困難遮蔽雙眼」。
2月10日,國務院港澳辦首次以答記者問的形式就香港疫情發聲,再次明確了中央對香港必須堅持「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的要求,「中央政府將繼續全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堅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按照『動態清零』的目標和策略,共同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工作」。
兩大官媒同時發表督促香港堅持「動態清零」的文章,港澳辦也再次要求,表達的意旨再明確不過,那就是:在防疫策略上,香港必須向內地看齊,不能也不應該向歐美看齊。在中央看來,這不單單是如何防疫,而且事關「愛國者」能否切實提升治港效能,事關經歷過「修例風波」巨大撕裂的港人能否逐漸凝聚共識實現「人心回歸」,事關正在由亂轉治、由治及興的香港能否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果連防疫政策都沒辦法同內地看齊,都沒辦法凝聚共識,香港人心如何回歸?
香港社會圍繞「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產生分歧與拉鋸,香港受英美意識形態層面的影響早已根深蒂固,因此「香港應該學習歐美『躺平』」的聲音經久不息。但社會主義的那一制又在說,應該「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動態清零」。作為「兩制」前提的「一國」,最終決定了香港從一開始面對的就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1月26日透過網絡發表題為《讓歷史之光照亮香港未來》的新春致辭,強調「以為可以『躺贏』而懈怠,或是遇到難題就繞道,只會失去奮鬥的激情和變革的勇氣」。駱惠寧在這個時候特意提出社會各界要警惕「躺贏」、拒絕「躺贏」,不要「懈怠」, 啟示香港防疫抗疫關乎人心回歸,關乎香港實現良政善治和承擔「一國兩制」戰略轉型重任的能力,關乎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沒有條件「躺贏」,疫情難斷,要特區政府下定決心,全社會共同合力,才能有望遏止疫情。不難理解其中的內在邏輯,那就是香港「一國兩制」必須運行在合乎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利益的區間。因此,對於那些人心悖逆於祖國的人來說,或者對「一國兩制」缺乏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認知的人來說,徹底「躺平」「與病毒共存」就是認同西方的製度和意識形態;對於認同國家民族的人來說,堅持「動態清零」徹底戰勝疫情,是人心回歸的必然指向。試想,香港若被第五波疫情擊潰,不僅香港無法承受其後果和代價,甚至國家的龐大機遇,如「雙循環」、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都與之失之交臂,人心回歸從何談起?
香港特區必須在優化
愛國教育上下功夫
身為眼科名醫的何志平是董建華時代推動「高官問責制」後的首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他2007年離任之後轉趨低調。但卻因為在紐約突然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拘捕而受到港人注目。經過31個月漫長的審訊與監禁,他終於出獄返港。相信這段特殊的經歷令他感受至深,所以他特別強調香港亟需「二次回歸」,認為「人心回歸」是當下要務。他說,1997年至今已25年了,香港所有政策似乎仍處於「凍結狀態」,保持回歸前模樣,管治文化仍是從殖民統治年代遺留的,民生政策亦然……但世界格局已大變,香港能不變嗎?
「人心回歸」需要香港所有政策有所改變。香港「疏離中國親近英國」的殖民教育,對香港的影響非常深遠。上世紀70年代,在港英政府推動下,排斥國家觀念的所謂香港本土意識萌發。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香港進入回歸過渡期,港英政府的殖民統治手段也變得更加隱秘。 1971年9月30日,港英政府出台《教育條例》,明確規定師生在校內嚴禁使用「祖國」「民族」「國籍」等詞語,同時迴避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近代史,更迴避鴉片戰爭的歷史,竭力美化英國殖民統治,強調英國制度和文化的優越性等。這些都令部分港人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較為淡薄。所以,香港雖然已經回歸25年,但人心回歸仍然任重道遠。
過去在亂港團體「教協」的影響下,香港的中國歷史教育明顯走偏了,但凡從事實出發講好中國故事都會被圍攻,直至相關專家學者噤聲,形成寒蟬效應。要在香港人心回歸工作上尋求突破,需要建立一套從事實出發的中國歷史教育新體制,並以普及化的方式加以落實。香港回歸以來,歷屆教育局官員從未有好好落實基本法教育,不少年輕人連基本法的條例和作用都不清楚。香港特區必須在優化愛國教育上下功夫,使學生對「一國兩制」有基本的理解、把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學習內容列入教材、加強對國情國史的認識、對中華民族文化認識等。
今年兩會上,港區人大代表陳勇建議,在港建立抗戰歷史紀念館和中國共產黨展覽館,以加強國民教育,達至人心回歸。他解釋建館為「防止政治病毒」及推動人心回歸,有助香港市民增加對共產黨了解,減少誤會。從當下來看,他的建議合情合理。
把對香港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與幫助他們融入大灣區建設結合起來
香港現在正處第五波疫情,習近平主席指出,壓倒一切的任務是儘快穩控疫情,要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確保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香港社會大局穩定。香港疫情終會有控制住的一天,應該未雨綢繆,提前為鼓勵和支持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業和工作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疫情對香港畢業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根據香港教資會公佈的數據,香港八所公立大學畢業生2020年失業率2.9%,也是11年來的新高。許多香港高校畢業生就業前途渺茫,成為困擾香港大學生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鼓勵和支持香港高校畢業生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走出去」到整個大灣區創業和工作,拓展香港高校畢業生就業空間,增長香港大學畢業生創新能力,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生機勃勃的人力資源。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用「硬銷」的方式,應當在認識歷史、了解國情、融入國家發展的基礎上,培養香港青年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應該把對香港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與幫助他們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結合起來。因此,推動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參與文化交流,同時為香港青年多鋪路架橋,解決好他們在學業、就業、創業方面的實際問題,更能有效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引導,讓他們處處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是一種既創新、又有效的方式。
粵港澳大灣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沃土,有助香港青少年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光輝歷程。大灣區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發源地,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和排頭兵。了解大灣區,就是學習中國近代史和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央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謀劃。習近平主席指出,要為港澳青年發展多搭台、多搭梯,幫助青年解決在學業、就業、創業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創造有利於青年成就人生夢想的社會環境。
疫情過後,特區政府要抓緊推動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參與文化交流與生活、就業和創業等方面的考察,推動對香港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香港特區政府和廣東省政府應共同建立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打造國際孵化平台。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構建大灣區高校合作機制,探索與創新粵港澳姊妹學校辦學模式,組建粵港澳青少年社會實踐考察團,推動三地青少年交流。要多維度協同推進,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方位嵌入粵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打破香港青年到內地學習、就業、創業的瓶頸,增強粵港澳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
遏止香港傳統社團代際斷層趨勢
2022年3月,香港共有37,818個根據《社團條例》已獲註冊或豁免註冊的社團,以及15,909間根據《公司條例》註冊的擔保有限公司社團,共計超過5萬個社團。香港的「社團社會」,正是香港政治的一大特色。社團是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礎力量,是實現人心回歸的重要領域。堅持以愛國愛港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重視發揮愛國愛港社團的重要作用,是中央治港方略的重要內容。
中央對特區選舉制度動大手術,志在建立一套「有香港特色的新民主選舉制度」,為香港開啟良政善治提供製度保障,這是完善選舉制度的主要目的。在選委會選舉報名期內,多個香港的基層社團、同鄉社團代表都踴躍參選,這些參選人代表的不單是個人,更代表數以十萬計會員及市民的聲音,讓選委會的構成更多元化,過去被忽視的基層聲音將成為選委會一個重要力量,反映新選制對於基層、普羅民眾訴求的重視。
但從總體上來看,香港社團的內部管理狀況欠佳。絕大多數社團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決策程序、財務制度、激勵機制、監督機制都不健全,而且人員老化、經費短缺、財務混亂幾乎是普遍現象。
在這些社團中,不少的社團領袖是社團的核心,也是社團發展的關鍵,家長制的管理模式較為流行。在部分社團創建者主動讓賢並及時退出實位的同時,亦有不少社團在幾十年中沒有經歷領導體制的重大變化,主要負責人長期維持其社團領導職務。
香港社團結構的超穩定性還導致社團官僚的出現。新舊兩代領導層之間對社團工作與服務的概念有很大的差異。部分傳統領導人有時會不自覺地以「長老」「施恩者」「庇護人」自居,他們多出錢出力組建社團,因而總感覺有功。而新一代的社團成員多認為社團是服務者,與服務對象之間關係平等,不是施恩與被施恩的關係,不是庇護與被庇護的關係,因此會對個別領袖恃功自傲、居高臨下的做法和態度不滿。
遏止香港傳統社團代際斷層趨勢,實現年輕化是當務之急。實現社團年輕化,根本途徑是要為加入社團的年輕人拓展社會和政治出路,強化社團醞釀英才的功能,培養社團年輕人的組織能力和工作能力,提供給參與者各種鍛煉的機會,讓他們成為香港各行各業的棟樑之才。社團要與商業機構、香港特區各個政權架構、公營機構和各諮詢委員會,建立人才交流機制,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社團走向社會。
2021香港立法會選舉,當選議員來自不同社團、專業,身份多樣化、價值理念多元化,凸顯多彩政治光譜和廣泛代表性。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年輕化,民建聯18位參選人分佈於3個界別,平均年齡43歲,最年輕的陳凱榮僅25歲。
特區政府除了由政府部門執行政策外,還有為數不少的諮詢機構和法定機構,現時,全港大約有470個諮詢及法定組織。整個諮詢及法定組織制度也十分多樣化,當中包括不同的諮詢委員會、公共機構、上訴委員會、規管組織等。
不時有人批評行政機關沒有按用人唯才的原則委任諮詢及法定組織的成員。長期以來,一人擔任多於六個委員會的現象,以及出任同一職位超過六年的現象,屢見不鮮。建議改革諮詢及法定組織成員的委任機制,多吸納社團培養出來的年輕人,強化社團醞釀英才的功能。
香港社團是實現人心回歸的重要領域,過去這一功能被長期忽視,現在必須亡羊補牢,吸引更多的香港年輕人進入社團走上人心回歸之路。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3-4月號第23-26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