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港股於3月15日跌抵18,415點的底點後,繼續在低水平構築底部。此種市況料會持續一段時日,直至客觀環境明朗化為止。縱然以走勢看,在上方有兩級重要阻力,即22,500及23,500 ,恒指必須升越並企穩於23,500之上,築底的工程才完成,證實大市轉勢向上。如果疫情及中西爭拗兩大絆腳石無惡化,預料4月份內恒指可企穩於23,500之上。
由於港股估值便宜,作長線投資的大型資金有興趣趁低吸入,而早些時在高位沽空的大戶此時平淡倉,獲利豐厚,於是近期有些日子,交投異常熾熱。在大跌市見底的階段,常見此現象。
後市有力挑戰重要阻力
接着的一些日子,交投會漸趨疏落,反映買賣力量接近平衡,屆時視乎客觀環境決定去向。
但觀乎港股長期運行的軌迹,尤其是考慮跌市運行的時間,後市以向上挑戰重要阻力位機會較大。
香港為中國的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實行「一國兩制」,各方資金皆歡迎流入,進出自由,奉行法治,乃其最吸引的地方。從另一個角度看,各方資金流入等於港市容易牽涉入國際的紛爭中,例如近日的俄烏衝突,港股必受波及,試想本港有沒有俄國的資產?
短期內主宰港股升跌者,當然是科技股,尤其是重磅而且在港美兩地皆上市的股份。美國本身的科技股受到納指下跌所拖累,本已飽遭摧殘。本港在彼邦掛牌的科技股更被美國政府多方留難,雪上加霜,導致恒指暴跌。
科技股不止瀉無法轉勢
科技股不止瀉,恒指無法真正轉勢向上。猶幸中央政府已經注意到事態的嚴重性,港股太殘可能打擊本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
個人對「均值回歸」理論的價值充滿信心。任何一類資產,只要不是毫無保障的垃圾,都是跌到四腳朝天之時,最宜吸入。只要持貨適中,亦即量力而為,此時可放心吸入。
由2018年1月33,154點開始的大熊市,乃是金融海嘯式的跌市。自1970年以來,只出現過四次,每次都與香港的政治地位轉變有關。
最近一次由美國前任總統利用關稅,企圖壓抑中國的崛起開始,其後越演越烈,牽涉科技及人才流向各方面。「一國兩制」會確保本港的安定繁榮,股市的投資者大可放心。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著有《你要知道理財投資的88件事》,亮光文化出版社,2020年1月。
作者為能源及股市分析家、浸會大學退休教授、專欄作家「張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