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站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錢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過程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蘊含對生態治理需求的深刻觀照,傳遞對人類文明走向的深邃思考,承載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執著探索,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的深邃思考、科學認知和生動實踐,是從實踐中萌發並不斷發展豐富的思想。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球性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初心使命,不斷深化對人與自然基本規律的認識,領導人民在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關係等方面進行不斷探索。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索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煉和升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實踐、最新成果、最新經驗,以新的視野、新的認識、新的理念,賦予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新的時代內涵,把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把握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創立者,習近平總書記無論在地方工作還是到中央工作,歷來對生態環境保護看得很重,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以自覺的歷史主動精神、赤誠的民族民生情懷、強烈的時代責任擔當和寬廣的世界大同胸襟,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在卓越的理論創新和重大成就的厚實基礎上,水到渠成,誕生了系統科學、邏輯嚴密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執政理念、時代使命,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深中肯綮,深刻回答了為什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麽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核心要義體現為“八個堅持”。
一是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深邃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關乎人類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更加全面地把握生態與文明的關係,主動認識與遵循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二是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自然觀。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在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三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捨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必須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進。
四是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關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五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整體系統觀。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更加註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全面增強,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六是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要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七是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的社會共治觀。美麗中國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要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
八是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共贏觀。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生態文明建設,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必須同舟共濟、共同努力,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創新的理論意義、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鮮明的世界意義。
第一對現代西方環境理論實現了超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精華和理論品格,科學運用系統觀念看待和分析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自然物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超越了現代西方環境理論中關於人與自然內在聯繫的片面認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講清楚了為什麽要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而且從認識論、方法論層面闡明了如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和方法,破解了西方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理論桎梏,為解決人與自然衝突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引。
第二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提供了科學路徑。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都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和未來,對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戰略定位、目標任務、總體思路、重大原則作出了科學謀劃,創造性提出了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到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第三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共同的夢想。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和挑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反思汲取了“先污染、後治理、再轉移”的西方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經驗教訓,吸收拓展了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成果,準確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凝結著對發展人類文明、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深刻思考。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我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多邊主義,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切實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公約義務,有力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實現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同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了靚麗的綠色底色和厚重的質量成色。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號角已經吹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命更加光榮、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我們要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記“國之大者”,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不懈奮鬥者,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站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錢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過程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蘊含對生態治理需求的深刻觀照,傳遞對人類文明走向的深邃思考,承載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執著探索,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的深邃思考、科學認知和生動實踐,是從實踐中萌發並不斷發展豐富的思想。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球性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初心使命,不斷深化對人與自然基本規律的認識,領導人民在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關係等方面進行不斷探索。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索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煉和升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實踐、最新成果、最新經驗,以新的視野、新的認識、新的理念,賦予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新的時代內涵,把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把握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創立者,習近平總書記無論在地方工作還是到中央工作,歷來對生態環境保護看得很重,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以自覺的歷史主動精神、赤誠的民族民生情懷、強烈的時代責任擔當和寬廣的世界大同胸襟,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在卓越的理論創新和重大成就的厚實基礎上,水到渠成,誕生了系統科學、邏輯嚴密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執政理念、時代使命,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深中肯綮,深刻回答了為什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麽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核心要義體現為“八個堅持”。
一是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深邃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關乎人類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更加全面地把握生態與文明的關係,主動認識與遵循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二是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自然觀。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在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三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捨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必須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進。
四是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關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五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整體系統觀。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更加註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全面增強,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六是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要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七是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的社會共治觀。美麗中國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要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
八是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共贏觀。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生態文明建設,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必須同舟共濟、共同努力,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創新的理論意義、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鮮明的世界意義。
第一對現代西方環境理論實現了超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精華和理論品格,科學運用系統觀念看待和分析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自然物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超越了現代西方環境理論中關於人與自然內在聯繫的片面認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講清楚了為什麽要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而且從認識論、方法論層面闡明了如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和方法,破解了西方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理論桎梏,為解決人與自然衝突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引。
第二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提供了科學路徑。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都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和未來,對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戰略定位、目標任務、總體思路、重大原則作出了科學謀劃,創造性提出了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到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第三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共同的夢想。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和挑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反思汲取了“先污染、後治理、再轉移”的西方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經驗教訓,吸收拓展了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成果,準確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凝結著對發展人類文明、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深刻思考。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我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多邊主義,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切實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公約義務,有力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實現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同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了靚麗的綠色底色和厚重的質量成色。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號角已經吹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命更加光榮、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我們要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記“國之大者”,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不懈奮鬥者,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