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從2月24日爆發以來,俄烏兩軍逐漸陷入膠著狀態,導致雙方難以在談判桌前達成停戰協議。在筆者看來,俄烏衝突打破了冷戰格局和雅爾塔體系,代表著既非冷戰亦非熱戰的“溫戰”階段。這是一次奇怪的混合戰爭,五分軍事,五分政治。對於超出常理的戰爭過程、戰爭走向,總結起來就是:宏觀判斷看國際政治,微觀分析看軍事動向。烏克蘭危機是中國所不願意看到的。中國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對烏克蘭問題的立場。事實上,中國一直在為烏克蘭和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和平而盡力,今後將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
文|北京 洪源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俄烏衝突中
扮演“後台老闆”的角色
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需要這場戰爭。自1972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美元與黃金脫鈎,美國幾乎失去了發鈔限制,進入了金融霸權帝國主義時代。國際資本的瘋狂擴張,代表了金融寡頭的利益。金融寡頭又與軍工寡頭相勾結,利用互聯網散播謠言、操縱輿論,在全球範圍收割“韭菜”。在美聯儲加息以後,美國需要一場戰爭,將歐洲和其他地區的資金趕向美國,藉此緩解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和濫發貨幣引發的一系列負作用。歐洲則緊緊追隨美國,參與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俄烏衝突、對俄制裁等全過程,可到頭來發覺自己傷痕累累。
筆者看來,金融霸權帝國主義引發和主導的俄烏衝突,體現了北約東擴就是壟斷金融資本的擴張。烏克蘭危機的“後台老闆”是美國,俄羅斯實際是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作戰,在和整個西方世界對抗。美國主導了長達31年的北約五次東擴,以波蘭為“樣板”向東歐各國描繪了未來圖景,並成功將其納入麾下,北約成員國由最初12個擴張到現在30個,將自身防線抵近俄羅斯邊境。在第三輪北約東擴中,烏克蘭被列為“北約候選國”。雖然因為2008年爆發南奧塞梯事件和烏克蘭內亂,致使該計劃擱淺,但可以看到俄羅斯對安全紅線不斷被壓制後退的擔心,導致俄羅斯強勢對抗北約東擴,2014年克里米亞火速公投併入俄羅斯以及支持兩個烏東地區獨立就是最好的例證。
這次危機讓大家認清了美國對世界力量和資源的調動能力。比如,美國操縱美式核心價值觀獲得話語權優勢。美國借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性組織以及北約等區域性組織,對俄羅斯在外交上孤立、經濟上制裁、軍事上圍堵。比如,美國藉助自身的互聯網優勢,使其成為美國行使霸權的重要武器,以達到按照美國的邏輯來塑造世界秩序,並通過不同手段加強對這種秩序控制的目的。美國最高領導人曾向全球宣布2022年2月16日凌晨3點俄羅斯將對烏克蘭開展入侵行動,雖然此事最終讓人覺得是一幕鬧劇,但可以看作是美國打“輿論戰”的經典嘗試——在全球信息平台上提供各類碎片化信息,然後利用“距離差”“時間差”“信息差”,成功構建了烏東局勢極速升級的主觀認知。這種主觀認知在全球資本市場,尤其是西歐和烏克蘭的資本市場,確實產生了恐慌情緒,影響了資本流動,乃至達到影響歐洲領導人決策意志的效果。這些讓人們看到,全球網絡空間已經真實地成為霸權國家實施進攻的數字化戰場。
俄烏衝突的爆發是俄羅斯對北約的
絕地反擊
空間和距離產生安全感。俄羅斯近乎瘋狂地追求戰略緩衝帶,是由其平原地理情況所決定的。在歷史上,沙俄帝國歷經了400年的領土擴張。彼得一世時代,在東方佔有了堪察加半島;在南方一度控制亞速港,基本上打開了通往黑海之路;在北方長期與瑞典交戰,最終勝利奪取了出海口,獲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彼得在這裡建立了一座新城市──聖彼得堡。正是有前人打下的江山,葉卡特琳娜才可能再次大展拳腳:兩次發動對土耳其戰爭,侵佔克里木半島在內的黑海北岸廣大地區,打通了黑海出口;夥同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侵佔了立陶宛、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魯吉亞為保護國,俄國版圖又擴大了67萬平方公里。沙俄在370年間發動的戰爭半數為了爭奪出海口,前蘇聯則繼承了沙俄的擴張傳統。
對於俄烏爆發衝突,凡事都有因果。經過五次東擴,北約就在俄羅斯家門口,第六次又要把烏克蘭這樣的傳統緩衝地帶劃走,意味著在烏克蘭部署的導彈只需要3-5分鐘就能對俄羅斯的心臟地帶實施毀滅性打擊,這無疑極大威脅了俄羅斯的安全利益。作為核大國,俄羅斯要求得到相應的尊重。但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推波助瀾,加劇了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緊張局勢。美國從停止與俄羅斯對話機制,再到予以經濟制裁,一步步要讓俄羅斯徹底深陷在瀕臨分裂的泥沼中。美國把一個張力十足的民族和國家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勢必引起它的反彈,俄烏衝突就是俄羅斯的絕地反擊。 2008年俄坦克越過高加索山、2022年俄坦克越過俄烏邊境,都是俄羅斯對冷戰後美國為主導的體制框架的突破。
1969年毛澤東指出:“美蘇爭奪重點在歐洲”。原因就是美國由於霸權主義拖累導致在歐洲的包袱太重,在冷戰後格局中,美國依然沒有把冷戰遺產——北約清零,反而北約五次大舉東擴,說明美國不能放棄歐洲,這也就證明了美國重返亞太勢必成為一句空話。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實力和戰鬥能力也在衰落當中,不說打兩個半戰爭、兩個戰爭,即便半個陸上戰爭,例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也沒有打贏。曾幾何時的軍事帝國,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僵息階段,它又如何丟下在歐洲的利益回到印太戰略軌道上來?
俄烏衝突短期內難以結束
行動上美欲將其長期化
俄烏衝突屬於地理通道戰爭。從東歐到中亞是“世界島”的心臟地帶。烏克蘭等通道國家又稱走廊國家,獲得這樣的戰略地理位置是控制歐洲的開始。實際從嚴格意義上說,美國已經參戰,因為無論是太空、空中、地面偵察信息系統,還是指揮、數據鏈、物資、訓練,美國早已深深捲入其中。
站在西方角度講,這一場戰爭對美國金融、軍工巨頭是有好處的。筆者認為,他們雖然在道義上呼籲馬上結束戰爭,但是在行動上打算將其長期化。目前來看,北約不會答應烏克蘭總統設立禁飛區的請求,武器支援也會控制在適度規模,美國目前也不會公開大規模出兵。但美國不會讓烏克蘭衝突這麽快就結束,會讓作戰飛機、防空導彈、C4ISR數字化指揮偵察系統不斷到位。他們要利用這次危機盡可能長期消耗俄羅斯、套牢俄羅斯,他們設想就像在阿富汗戰場一樣,而目前僅僅是較量的開始,佔有絕對力量優勢的他們隨時會根據局勢變化加碼或減碼。
那麽,誰才是俄烏衝突後真正的贏家?自1991年以來,俄羅斯與北約在東擴問題上較量了31年。從俄羅斯來看,俄是陸權大國,打的是平原陸戰,又在邊境作戰,後勤線短而經濟,擁有勝算;對烏不是征服異族,二者沒有你死我活的根本衝突。從歐洲歷史上看,自西向東的攻擊行動大多以失敗告終,例如1812年拿破侖進軍莫斯科、1918年14個協約國聯軍干涉蘇維埃政權、1941年希特勒入侵蘇聯,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自1991年開始的多輪北約東擴,實質上是歐洲向莫斯科進軍的歷史重現。現在面對西方集團,俄羅斯還沒有使出最後兩招:全民動員反擊和核武器——這無疑是北約所忌憚的。從戰爭與和平觀點看,交戰雙方要在戰爭中調整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地位,達到新的平衡狀態,經過戰爭勝利亦或失敗談判再進入到和平政治的博弈中去,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不斷變換。
中國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
對烏克蘭問題的立場
目前,俄烏衝突依然處於膠著狀態。中國一直致力於勸和促談,烏克蘭危機是中國所不願意看到的。有關事態再次表明,國家關係不能走到兵戎相向這一步,衝突對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和平安全才是國際社會最應珍惜的財富。在烏克蘭問題上,中國的立場是一貫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美國總統拜登視頻通話時表示,我們向來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獨立自主作出判斷,倡導維護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堅持按照聯合國憲章辦事,主張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這些大的原則是中方處理烏克蘭危機的立足點。
那麽,最終如何找到解決辦法?習近平主席引用了中國兩句老話,一句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另一句是“解鈴還須繫鈴人”。關鍵是當事方要展現政治意願,著眼當下,面向未來,找到妥善解決辦法,其他方面可以也應當為此創造條件。事實上,中國一直在為烏克蘭和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和平而盡力,今後將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軍控中心研究員、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