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進行集體學習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關於人權重要講話,是當代中國人權發展歷程上的第四座里程碑。近些年來,中國發展了人權學科理論、學術建制和話語體系,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與文化的人權理論創新之路;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道路,各項人權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不僅讓廣大中國人民受益,更為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文| 武漢 張弦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5日下午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進行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以人權主題安排專門的集體學習尚數首次,黨的最高領導人對人權問題進行系統闡述亦是首次。可以說,繼1991年發布第一本人權白皮書、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2009年確定第一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這三大歷史事件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進行集體學習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關於人權重要講話,是當代中國人權發展歷程上的第四座里程碑。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六個堅持”概括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主要特徵和寶貴經驗,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深邃的實踐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為中國人權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與文化的
人權理論創新之路
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和現實的,人權事業發展必須立足本國國情和人民需求,不能脫離特定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空談人權。近些年來,中國人權思想界和學術界緊密依託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生動蓬勃實踐,積極提煉人權原創性概念,發展中國自己的人權學科理論、學術建制和話語體系,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與文化的人權理論創新之路。主要表現在如下三點:
確立複合的人權主體觀,實現個體與集體人權的辯證統一。當人權概念伴隨着啟蒙運動在歐洲第一次出現時,其主要指的是個人的權利,立基於個體的古典人權理論由此得以建立。直到今天,重視個人人權主體地位的人權觀依舊是西方人權理論的主流。然而,人權不僅是個體的,也是集體的。集體人權的主體是民族和國家等集合體。對集體人權進行探討並不新鮮,當代中國學者進行了頗有新意的理論闡述,認為中國的人權夢以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中國價值觀為基礎,其主體既包括集體也包括個人,兩者不可偏廢,實現集體人權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人權。中國人權夢體現了國家民族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的辯證統一,並最終通過讓每個人都平等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而落腳到真實的個人人權。
堅持多維的人權客體觀,貫徹“五位一體”並行建設。從實質上講,人權的客體就是人權主體致力於改造的具有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人權對象,而國家和社會負有提供和實現此權利的義務。人權的客體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和有機的。中國人權理論界在總結人權實踐的基礎上提出,要做到各項基本權利的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就必須全面貫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的“五位一體”建設。要優化政治權利資源配置,推進民主法治改革,擴大公民有序參與,加大政治權利保護力度;要釋放經濟改革與發展活力,在金融、投資、商業、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領域拓寬經濟權利實現渠道;要注重文化產品供給與豐富公共文化生活,政府主導並協調開展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活動;要充實公民社會權利內涵,建設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服務水平;要以生態文明戰略構建文明的生態系統,實現公民的生態權利。
主張全面的人權內容觀,推動“三代人權”均衡發展。所謂“三代人權”,指的是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為標誌的第一代人權,以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為代表的第二代人權,及以民族自決權、發展權等為核心的第三代國際集體人權。各國對人權代際劃分意見不一,譬如美國就只承認第一代人權。中國人權學術界旗幟鮮明地支持三代人權學說,強調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的辯證統一,主張人權內容應全面涵括各項權利,包括人身人格權利(如生命權、人身安全權、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和隱私權等);政治權利和自由(如選舉和被選舉權、參政權、監督權和知情權等);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如勞動權、受教育權、社會保障權、文化藝術創作自由等);弱勢和特殊群體權利(如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等);國際集體權利(如民族自決權、發展權、和平權和環境權等)。其中,前三類涵括第一和第二代人權,屬於個人權利;後兩類屬於集體權利,包括國內集體人權與國際集體人權。
中國人權事業取得了
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人權是善治之本。近年來,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道路,將實現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當作最大的人權,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國實現7.7億農村人口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人權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學有所教,促進公平教育權利。中國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把教育公平作為基本國策。截至2021年,實現學前教育基本普及,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約1.5億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免除雜費並獲得免費教科書,約2,50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超過4,000萬,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
勞有所得,保護合法勞動權利。建立起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制度。截至2021年,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6,70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4,735萬人。與此同時,還建立起勞動者工資支付保障、同工同酬、休息休假、職業安全衞生、女性勞動者特別保護、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和評估機制等制度,保障勞動者及其贍養人口的基本生活。
病有所醫,實現衞生醫療權利。不斷健全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取消以藥補醫機制,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先後消滅了脊髓灰質炎、新生兒破傷風,並在2021年被世界衞生組織認證為無瘧疾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初期,舉全國之力千里馳援武漢市乃至湖北省,成功從死亡線上搶救回數千位重症患者,充分體現了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和保護。
住有所居,確保適足住房權利。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幫助約2億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推進農村危房改造,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842.5億元人民幣補助資金,幫助8,000多萬貧困農民告別原來的破舊泥草房、土坯房等危房,住上安全房。農房抗震防災能力和居住舒適度得到顯著提升,農村貧困人口住有所居和基本住房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幼有所育,保護兒童健康權利。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24月齡嬰幼兒每天免費提供1包輔食營養補充品。截至2020年,累計有1,120萬兒童受益。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為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覆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3.2萬所,每年惠及3,800餘萬學生。
壯有所用,保障工作就業權利。就業是民生之本,中國政府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把就業列為“六穩”“六保”之首,推出減負、穩崗、擴就業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就業形勢逐步回穩向好。2021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69萬人。
老有所養,確保養老保障權利。全國普遍建立了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老年婦女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截至2021年,中國已有33萬餘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817.2萬張養老服務床位;1,477萬老年人納入城鄉低保,383.8萬老年人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3,290.2萬老年人享受高齡、護理等不同類型的老年補貼。
弱有所扶,保障弱勢群體權利。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截至2020年,有1,212.6萬困難殘疾人享受了生活補貼,1,473.8萬重度殘疾人享受了護理補貼。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5%以上。2020年,全國孕產婦產前檢查率為97.4%,住院分娩率為99.9%。農村婦女實施宮頸癌和乳腺癌免費檢查項目,被世界衞生組織列為婦幼健康高績效的10個國家之一。
中國還積極參加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中國發出“全球發展倡議”,致力於同聯合國和各國一起,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是中國為促進國際人權事業發展貢獻的又一公共產品,已經獲得聯合國和近百個國家的響應支持。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日前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9屆會議高級別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堅持公平正義 推動全球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的講話,表示中國願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同各國開展國際人權交流合作,共同促進全球人權事業健康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中國歡迎聯合國人權高專巴切萊特女士近期訪華並參訪新疆。
展望未來,中國將在總結過去幾年人權理論創新和人權實踐發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權重要講話為指引,繼續堅定不移走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促進中國人民的人權。
(作者係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4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進行集體學習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關於人權重要講話,是當代中國人權發展歷程上的第四座里程碑。近些年來,中國發展了人權學科理論、學術建制和話語體系,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與文化的人權理論創新之路;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道路,各項人權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不僅讓廣大中國人民受益,更為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文| 武漢 張弦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5日下午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進行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以人權主題安排專門的集體學習尚數首次,黨的最高領導人對人權問題進行系統闡述亦是首次。可以說,繼1991年發布第一本人權白皮書、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2009年確定第一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這三大歷史事件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進行集體學習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關於人權重要講話,是當代中國人權發展歷程上的第四座里程碑。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六個堅持”概括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主要特徵和寶貴經驗,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深邃的實踐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為中國人權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與文化的
人權理論創新之路
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和現實的,人權事業發展必須立足本國國情和人民需求,不能脫離特定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空談人權。近些年來,中國人權思想界和學術界緊密依託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生動蓬勃實踐,積極提煉人權原創性概念,發展中國自己的人權學科理論、學術建制和話語體系,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與文化的人權理論創新之路。主要表現在如下三點:
確立複合的人權主體觀,實現個體與集體人權的辯證統一。當人權概念伴隨着啟蒙運動在歐洲第一次出現時,其主要指的是個人的權利,立基於個體的古典人權理論由此得以建立。直到今天,重視個人人權主體地位的人權觀依舊是西方人權理論的主流。然而,人權不僅是個體的,也是集體的。集體人權的主體是民族和國家等集合體。對集體人權進行探討並不新鮮,當代中國學者進行了頗有新意的理論闡述,認為中國的人權夢以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中國價值觀為基礎,其主體既包括集體也包括個人,兩者不可偏廢,實現集體人權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人權。中國人權夢體現了國家民族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的辯證統一,並最終通過讓每個人都平等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而落腳到真實的個人人權。
堅持多維的人權客體觀,貫徹“五位一體”並行建設。從實質上講,人權的客體就是人權主體致力於改造的具有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人權對象,而國家和社會負有提供和實現此權利的義務。人權的客體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和有機的。中國人權理論界在總結人權實踐的基礎上提出,要做到各項基本權利的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就必須全面貫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的“五位一體”建設。要優化政治權利資源配置,推進民主法治改革,擴大公民有序參與,加大政治權利保護力度;要釋放經濟改革與發展活力,在金融、投資、商業、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領域拓寬經濟權利實現渠道;要注重文化產品供給與豐富公共文化生活,政府主導並協調開展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活動;要充實公民社會權利內涵,建設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服務水平;要以生態文明戰略構建文明的生態系統,實現公民的生態權利。
主張全面的人權內容觀,推動“三代人權”均衡發展。所謂“三代人權”,指的是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為標誌的第一代人權,以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為代表的第二代人權,及以民族自決權、發展權等為核心的第三代國際集體人權。各國對人權代際劃分意見不一,譬如美國就只承認第一代人權。中國人權學術界旗幟鮮明地支持三代人權學說,強調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的辯證統一,主張人權內容應全面涵括各項權利,包括人身人格權利(如生命權、人身安全權、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和隱私權等);政治權利和自由(如選舉和被選舉權、參政權、監督權和知情權等);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如勞動權、受教育權、社會保障權、文化藝術創作自由等);弱勢和特殊群體權利(如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等);國際集體權利(如民族自決權、發展權、和平權和環境權等)。其中,前三類涵括第一和第二代人權,屬於個人權利;後兩類屬於集體權利,包括國內集體人權與國際集體人權。
中國人權事業取得了
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人權是善治之本。近年來,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道路,將實現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當作最大的人權,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國實現7.7億農村人口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人權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學有所教,促進公平教育權利。中國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把教育公平作為基本國策。截至2021年,實現學前教育基本普及,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約1.5億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免除雜費並獲得免費教科書,約2,50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超過4,000萬,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
勞有所得,保護合法勞動權利。建立起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制度。截至2021年,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6,70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4,735萬人。與此同時,還建立起勞動者工資支付保障、同工同酬、休息休假、職業安全衞生、女性勞動者特別保護、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和評估機制等制度,保障勞動者及其贍養人口的基本生活。
病有所醫,實現衞生醫療權利。不斷健全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取消以藥補醫機制,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先後消滅了脊髓灰質炎、新生兒破傷風,並在2021年被世界衞生組織認證為無瘧疾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初期,舉全國之力千里馳援武漢市乃至湖北省,成功從死亡線上搶救回數千位重症患者,充分體現了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和保護。
住有所居,確保適足住房權利。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幫助約2億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推進農村危房改造,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842.5億元人民幣補助資金,幫助8,000多萬貧困農民告別原來的破舊泥草房、土坯房等危房,住上安全房。農房抗震防災能力和居住舒適度得到顯著提升,農村貧困人口住有所居和基本住房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幼有所育,保護兒童健康權利。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24月齡嬰幼兒每天免費提供1包輔食營養補充品。截至2020年,累計有1,120萬兒童受益。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為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覆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3.2萬所,每年惠及3,800餘萬學生。
壯有所用,保障工作就業權利。就業是民生之本,中國政府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把就業列為“六穩”“六保”之首,推出減負、穩崗、擴就業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就業形勢逐步回穩向好。2021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69萬人。
老有所養,確保養老保障權利。全國普遍建立了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老年婦女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截至2021年,中國已有33萬餘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817.2萬張養老服務床位;1,477萬老年人納入城鄉低保,383.8萬老年人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3,290.2萬老年人享受高齡、護理等不同類型的老年補貼。
弱有所扶,保障弱勢群體權利。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截至2020年,有1,212.6萬困難殘疾人享受了生活補貼,1,473.8萬重度殘疾人享受了護理補貼。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5%以上。2020年,全國孕產婦產前檢查率為97.4%,住院分娩率為99.9%。農村婦女實施宮頸癌和乳腺癌免費檢查項目,被世界衞生組織列為婦幼健康高績效的10個國家之一。
中國還積極參加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中國發出“全球發展倡議”,致力於同聯合國和各國一起,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是中國為促進國際人權事業發展貢獻的又一公共產品,已經獲得聯合國和近百個國家的響應支持。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日前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9屆會議高級別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堅持公平正義 推動全球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的講話,表示中國願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同各國開展國際人權交流合作,共同促進全球人權事業健康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中國歡迎聯合國人權高專巴切萊特女士近期訪華並參訪新疆。
展望未來,中國將在總結過去幾年人權理論創新和人權實踐發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權重要講話為指引,繼續堅定不移走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促進中國人民的人權。
(作者係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