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汪思鈞 I (深圳)筍崗海關關員
金 旭 I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前「三趟快車」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代德容 I (深圳)筍崗海關關員
顏小平 I 武漢海關動植物檢疫處副處長
徐共和 I 武漢海關辦公室二級調研員兼學會副秘書長
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十分注重從內地和港澳的整體利益出發,高度關注港澳同胞的民生福祉,克服困難保持供港澳鮮活冷凍商品「三趟快車」運行48年,積極有效保護港澳生命線,指引商務、海關等職能部門奉獻力量。切實維護港澳同胞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對港澳政策主張的主流和本質;為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十分注重維護香港和澳門的根本利益,切實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國成立前,黨堅定地支持港澳愛國同胞反對殖民統治的正義鬥爭;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政治上穩定港澳、經濟上支持港澳、生活上保障港澳,開行供港澳鮮活冷凍商品「三趟快車」,有效保護港澳生命線;港澳回歸祖國後,黨領導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澳集力發展經濟、切實改善民生、保持繁榮穩定。
一、「三趟快車」是中央港澳政策生動體現
翻開1921年後的港澳史,可以發現似有一條看不見的紅線將港澳的命運與祖國緊緊相繫,哪怕身遭擄掠,不論和平戰時。從中共建黨初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港澳從未缺席每個歷史時期,一直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百年,中共中央對港澳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重大舉措,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一)中央的港澳方針政策
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探索並形成一整套符合港澳實際的方針政策。 1949年2月,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基於新中國建設的長遠考慮,作出了保持港澳現狀的決策,並分別與英國、葡萄牙政府達成了共識。上世紀50年代,面對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複雜局面,加上西方國家孤立、封鎖、遏制中國的政策和軍事威脅,中共領導人民在鞏固新生政權的同時迅速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對港澳「暫時不動」的方針,期待港澳既可突破西方陣營的物資禁運,也可作為內地與世界交往的通道,還可成為內地了解各國情況的窗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豐富了對港澳「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針的內涵。這些本著實事求是原則處理內地與港澳關係的方針政策,旨在維護國家主權、推進祖國統一,蘊含著寶貴的歷史經驗,為後來實施的「一國兩制」方針提供了基礎和前提。 1981年8月,鄧小平會見境外人士時首次公開提出解決台灣、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面臨的重大課題」,並在黨章修正案總綱中增加了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內容。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推進內地同港澳互利合作。由此可見,有效維護港澳繁榮穩定,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長久之策,也是包括港澳同胞在內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和根本利益所在。
(二)中央關注港澳供應
早在廣州解放之初,黨中央就關心港澳同胞的「菜籃子」。那時,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的富商名流遷至港澳,港澳市場供應緊張,市民喜好的生猛鮮活品尤為短缺。 1950年,香港已達223萬人,半數以上來自內地,大量突增人口的生活所需使得當時香港不堪重負,其中尤以普通民眾的溫飽問題最為突出。由於港澳地區人口密、地盤小,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的種植養殖產業,港澳絕大多數食品來自內地。香港是一個自由港,向港澳市場供應商品可以直接獲得外匯。新中國百廢待興,急需外匯支持國家建設。假如內地不能保證港澳市場正常供應,不僅會影響港澳同胞的日常生活,而且會影響國家的外匯收入。
新中國成立伊始,內地在鮮活商品的生產、收購、運輸、出口等方面逐步形成對港澳地區的供應模式和政策措施。 1954年7月,中央規定:「關於商品內銷和出口的關係,除糧食、油料等物資特殊規定限量出口外,其他物資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國內市場的銷售應服從出口的需要。有些商品如肉類,應壓縮國內市場的銷售,保證出口;有些商品如水果、茶葉和各種小土產,應儘先出口,多餘的供國內市場銷售。」1959年1月,毛澤東對內地供港副食品銳減的報道指示鄧小平發給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關注,並批示「此件有用」。周恩來批示:「各地凡是有可能,對港澳供應都要負擔一些,不能後退。這個陣地越搞越重要,對港澳供應確實是一項政治任務。」1959年3月,中央發出《關於保證供應對港澳副食品出口的緊急通知》,除要求「廣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外,其他有關各省(自治區)也必須將對港澳出口副食品供應作為政治任務來保證完成。為此,各省份和供貨運輸部門迅速大力支持出口,形成全國性外貿收購、調運出口的運動。但是,蔬菜、豬牛禽魚出口仍在減少,幾種主要副食品在香港市場的比重下降,部分來貨品質較差,供應和售價都受到影響。到60年代初,中央政府採取強力措施,對港澳食品供應基本恢復正常。
在當時條件下,鮮活商品靠零散貨物列車運送,運載時間長、作業環節雜、線路不固定、設施不配套,導致途中活畜禽死亡率高、果蔬腐爛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 1961年夏天,一車活豬在武漢裝車後3天還未離開市區,到達深圳時死亡70%;486隻活雞從武漢到深圳,只有16只存活;一車黃河大鯉魚從河南許昌出發,還沒到深圳就全死。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國家有關部門認識到搞好活口供應港澳,必須從運輸環節抓起,避免日韓及東南亞國家乘虛而入搶佔市場。 1961年11月,原外貿部和鐵道部在上海聯合開會研討方案、尋求對策,核心是趕香港早市並要求沿途定時定點加水、加冰、上青飼料。
(三)「三趟快車」地位突出
1962年3月20日,在周恩來直接關懷下,內地首趟供港澳鮮活冷凍貨物快運列車從武漢江岸車站始發,總共30多個車廂中20多個裝運活大豬,開行52小時後抵達深圳北站,趕上了香港早市。從此,「三趟快車」經過緊張而周密的籌備悄然誕生,運輸時間從過去8-10天縮至2-3天,解決了供港澳動物運輸時間長和停靠、到達不定時帶來的各種問題。同年12月11日,原國家經委批准開行另兩趟專列,此後每天固定從武漢、上海和鄭州開出751次、753次、755次專列,形成了除西藏、寧夏以外28個省份共同承擔的「三趟快車」體系。這標誌著供應港澳「舉國體制」最終確立,體現著中共中央對港澳地區的殷切關懷,飽含著祖國人民對手足同胞的深情厚誼,既豐富了港澳市民的菜籃子,又為港澳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提供了切實保障,讓穩定供應港澳鮮活商品成為一項國家行動。 1980-1996年被稱為「三趟快車最輝煌的時期」,深圳北站每天都接納1,000多卡的貨物,50多條軌道停滿了車廂。後來,隨著全國高速公路網形成,「三趟快車」運量逐漸減少並從單一的鐵路轉向公路、水路等多種運輸方式。 2010年6月16日,「三趟快車」雖已退役,但內地與港澳相互聯繫日益緊密,由當初每天三趟變成現在行駛在內地通往港澳陸路上的「N趟」快車。
「三趟快車」運行48年來創造了奇跡:不管是在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還是在動盪的「文革」十年;不管是橋樑斷裂、隧道塌方,還是內地發生嚴重澇災;不管是鐵路春運極為緊張,還是流行病毒肆虐的情況下,許多貨車無法正常運行,而「三趟快車」卻始終風雨無阻、從未停駛,像一根動脈把內地與港澳緊緊連在一起,成為血肉相連的歷史見證和無形豐碑,累計41,100多列輸送活豬9,800多萬頭、活牛580多萬頭、凍肉795多萬噸、活家禽數十億隻,以及數量巨大的瓜果蔬菜、蛋魚水產、乾貨食物等,食品安全率達到99.99%,為保證「優質、適量、均衡、應時」地供應港澳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7年和1997年,李先念、江澤民、李鵬、喬石等中央領導分別為「三趟快車」題詞。 1996年3月,時任國家外經貿部部長吳儀乘753次專列從廣州押運至深圳,使「三趟快車」廣受關注。 1997年2月,《三趟快車奔香江》節目登上春節文藝晚會,展現了35年風雨無阻的「三趟快車」風采。 2020年8月,央視CCTV4《國家記憶》欄目首次播放五集《香港生命線》節目,其中前兩集專題敘述「三趟快車」。
二、齊抓共管與多方協作
香港、澳門的生機活力離不開內地源源不斷注入的能量,保障港澳供應的成就來自於祖國強盛和時代進步,歸功於中央的重視和各部門單位的支持,得益於港澳同胞和社會各界的認同,凝聚了參與者的智慧與心血。 「三趟快車」之所以能始終響徹中華大地,其主旋律是相關戰線員工們不畏艱難、齊心協力、精心組織、共同奮戰的結果。
(一)鐵路外貿
1964年,原鐵道部和外貿部在廣州開會制訂一系列特殊政策,宣布「三趟快車」為「貨車之首」,除中途加水外沿途不停,除「特快」外所有客貨車為之讓道,既縮短了2/3運輸時間,又降低了損失成本,還提高了貨物品質。 「三趟快車」裝運點大多在經濟發達的華東、中南地區,運行線路集中在京廣、滬杭、浙贛三條主要幹線,在這鐵路運輸繁忙、矛盾突出的熱點區段,確保「三趟快車」晝夜兼程運行難度可想而知、運能耗費不言而喻,鐵路部門為此作出巨大犧牲,有的領導多次跟車跑全程,深入一線了解情況。由於鐵道部門重視與精心組織,「三趟快車」始終貫徹確保車源、優先配車、優先裝車、優先掛運的「一保三優先」原則,切實保證開行率、掛運率和正點率,京廣線南段每天少過一趟貨物列車,僅此一項每年損失約5,000萬元人民幣。
確保「三趟快車」每天不間斷開行,貨源組織至關重要、十分艱難。香港地租昂貴、租倉費高,鮮活商品必需始終保持一定數量源源不斷供應市場、隨到隨賣,不留或少留庫存。外貿部門在深圳設立鮮活商品調配站,根據港澳市場需要及時將配額分給內地省市外貿機構確保供貨。為了確保高質量的鮮活商品貨源,中糧集團和相關省市自治區外貿機構在全國投資建設大批供港澳鮮活商品種植、養殖基地,不斷改良動植物品種並科學配備優質農業投入品,做好疫病防控和沿途護理,在鐵路運輸線合理佈局設置押運工作中轉站。鑒於「三趟快車」是一項涉及多方面、多環節的龐雜系統工程,原外經貿部牽頭於1993-1999年成立「三趟快車」領導小組辦公室,便於搞好統籌協調。
華潤集團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香港創辦的企業,始終保持1938年從延安出發時的初心和不變的使命,肩負為國家和民族救亡圖存、續絕復興的歷史責任,盡力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上下求索,從1962年一直承擔「三趟快車」鮮活冷凍商品到達港澳的後續市場分銷任務。
(二)押運奉獻
由於「三趟快車」裝運鮮活商品,從武漢、上海、鄭州始發至深圳均上千公里,在幾晝夜列車運行途中,押運員朝夕與活動物為伴,一日三餐較難保證,啃冷飯團、吃速食麵是常事,鹹菜與蘿蔔乾是常備菜餚,需要一天數次給動物餵料餵水、清掃糞便,並隨時注意活畜禽體況,以保證鮮活商品品質。與畜禽僅半板之隔的押運員宿舍,是四面透風兩個狹窄的單人鋪,鋪板下是一包包飼料、獸藥、自帶的速食麵等。在艱苦條件下,全國8,000多名押運員作出的奉獻實在令人感動:活豬要定時定站清掃、沖洗糞便,夏天豬怕熱,需要押運員節省用水餵豬;冬天豬怕冷,擠堆拱在一角易被壓死,需要押運員晚上起床趕動;押運活魚的大多落下「老寒腿」,途中全靠押運員輪班不停用木板啟動池水,停車忙著換水,即便冬天也要下水裡撈出死魚。
(三)聯合查驗
「三趟快車」到深圳集結後重新編組,經離境聯合檢查合格後駛入香港。 59年前,國家百廢待興,在物質匱乏、自給不足的年代,「三趟快車」構建了內地日益成熟有效的供應體系和管理制度,風雨無阻地滿足了港澳同胞的生活需求。港澳回歸後,內地與港澳建立了完善的聯合保障機制,內地各類特色優質食品源源不斷地送到港澳同胞的餐桌。全國海關檢疫、邊防檢查和農業畜牧等機構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大局,堅持繼承發展、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有效保障了內地產品優質、足量、應時、順暢供應港澳;始終弘揚恪盡職守、勇於負責、無私奉獻、克難奮進,用汗水和忠誠守護著港澳同胞的「生命線」。
三、確保安全與海關履職
從「三趟快車」開始,內地就逐漸形成了保障供港澳食品安全有效工作機制。長期以來,海關堅持不懈服務「三趟快車」,付出了100%的努力。港澳回歸後,內地海關機構不斷改進創新供港澳鮮活商品的品質保障、監管方式和管理手段,持續提升供港澳食品品質管理水平。
為了配合三趟快車監管需要,深圳海關於1962年制定了先編組、後報關的特殊監管方式,即:列車到達深圳北站後,鐵路部門重新編組;列車出關前,向海關辦理報關手續;海關對列車採取優先驗放、即報即驗,遇到節假日加班加點,確保其正常運行。 1988年,海關總署特批筍崗鐵路口岸為國內首家出口監管倉庫,活動物運抵後直接入庫,經檢疫消毒後次日淩晨運到香港。同時,改革監管模式,實行「先預報、再編組、每月集中報關」,簡化驗放手續,加快通關時間。
「三趟快車」檢疫人員工作環境十分艱苦,需要進入臭氣熏天的欄圈或車廂與活畜禽親密接觸,開展裝車或離境檢疫。每天工作結束後,檢疫人員全身彌漫著汗水和騷臭混合的味道,走在路上旁人往往掩鼻而過。無論酷暑嚴寒、暴雨颱風,檢疫人員始終奮戰在食品農產品供港澳戰線前沿,嚴格落實相關制度,防範品質安全風險於未然。
多年來,拱北海關協助促成供澳三大加工配送中心與湖北、湖南等十多個省份的種植、養殖基地簽訂原料購銷協議,幫扶企業解決農產品原料供應,實施源頭駐場監管,加強全天候視頻即時監控,對所有產品進行嚴格抽樣監測。廣州海關隸屬的羅定海關建立供港澳食品農產品「從農場到口岸」的全鏈條監管體系,從基地註冊備案、疫情疫病防控、安全風險監控、出境檢驗出證、溯源應急處置等多方面進行風險管理。針對各關鍵環節採取有效措施,包括對種子種苗、藥物疫苗和化肥飼料等投入品使用以及防疫消毒、疫病監測、捕撈及出欄前隔離等全程無縫監管,構建完善的動植物疫病疫情監測和農藥獸藥殘留監控網絡,在風險評估基礎上結合實際細化分解任務,按有關計劃和要求對重點項目實施監控檢測,確保供港澳鮮活商品品質達標。
數十年如一日,海關人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和求真務實的服務理念得到了多方肯定。 1997年4月7日,深圳海關被原外經貿部、鐵道部聯合授予先進集體,以表彰在保障「三趟快車」運行的重要貢獻。 1992年,原筍崗動植檢局動檢科獲得了國家級「青年文明號」,鑄就了一座豐碑。從過去「三趟快車」到現在中轉倉庫,全國19個省市每天4,000多頭活畜都在深圳整裝待發,經過海關人沖洗、檢查、剔除、施封後安全出境,創造了供港澳農副產品連續多年的高質量奇跡。
四、歷史感悟與現實啟示
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歷史是現實的嚮導。 「三趟快車」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為港澳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濃縮了黨領導人民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蘊含著十分豐富而又彌足珍貴的啟示。
(一)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楷模,是民族復興的核心領導力量
中共的歷史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展現了為人民謀福祉的博大胸懷,豎起了把全國人民凝聚團結在一起、共同創造美好未來的鮮豔旗幟。黨在各時期的政策主張都對港澳的發展、繁榮和穩定起到了巨大推進作用,永遠站在包括港澳同胞在內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一邊,是黨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強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三趟快車」48年的實踐表明,港澳從內地獲得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和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港澳同胞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和感情與日俱增,在各種重災面前與內地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充分體現出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我們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不斷改進完善相關規章制度,繼續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二)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形成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
胸懷著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肩負著歷史的重託和人民的希望,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面體現在黨的一切奮鬥之中,始終貫穿於建黨百年的全部歷史之中。黨必須通過制訂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贏得人民群眾,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集中力量化解風險、辦大事、促進黨的事業成功的基本前提。黨立足人民立場,依靠組織動員群眾的製度優勢,辦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
從「三趟快車」48年的歷程可以看出,黨之所以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應對各種複雜局面、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與其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治國理政的能力,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息息相關,根本原因是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同人民群眾在風雨同舟的經歷中建立起來的血肉聯繫,是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推進事業繼往開來的決定因素。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著力解決民眾所需所急所盼,滿足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三趟快車」是歷史產物,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
1962年,內地在自身十分艱難的情況下開行「三趟快車」,得到了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持和港澳民眾的普遍關注,為港澳社會穩定提供了可靠保障,為促進港澳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趟快車」體現了祖國始終是港澳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體現了港澳與內地血脈聯繫,體現了中央始終從民族復興大局關心港澳同胞的民生福祉。
「三趟快車」雖已停開10多年,但港澳與祖國的命運一直緊密相聯。港澳是祖國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建設者和受益者,是內地參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夥伴、「走出去」的重要管道,依託祖國堅強後盾,共用發展機遇、共謀區域合作、共拓海外市場,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始終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已經走上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永不分離的寬廣道路,有效搭建了內地與世界交流的橋樑紐帶。內地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港澳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注入了蓬勃的活力;祖國廣闊的腹地、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將為港澳發展提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我們應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充分發揮海關作用,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港澳與內地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五、結語
「三趟快車」作為港澳生命線,承載著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已經成為歷史。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滿懷豪情地總結過去、審視現在,更有足夠的自信和力量迎接未來,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同時,從中國與世界的現在和未來著眼,準確把握時代特徵和歷史方位,做到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後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推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為不斷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不懈奮鬥!
參考文獻:
1.周明發、徐琳:〈開往香港的「三趟快車」〉,載《山西老年》,1997年第7期。
2.孫翠萍:〈試析1949-1978年新中國對港澳問題政策的製定及意義〉,載《當代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6期。
3.曲青山:〈從百年歷史看黨的初心和使命〉,載《黨史文匯》,2019 年第7期。
4.金旭:〈「三趟快車」背後的故事〉,載《對外經貿》,2020年第7期。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3-4月號第48-54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