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沛良
特區政府早前表示將會從4月21日起分三階段在三個月內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前提是本港疫情沒有反彈,並續呈下降趨勢。現時疫情態勢雖呈下降,但每日確診人數仍未回到第五波疫情暴發前的水平,且伴隨着消費劵計劃開始實施,各區人流暢旺,筆者擔心市面人流增加,會否令疫情持續擴散,特區政府必須要對此做好防疫準備,防疫為先與經濟發展兩方面亦必須要做出動態平衡。
第五波疫情令香港付出沉重代價,無論是院舍暴疫,超過六成的死者來自安老院舍;還是公院醫療系統崩潰,前線醫護人手及資源嚴重短缺;亦或是防疫抗疫信息發放混亂,令市民質疑特區政府的公信力等。毫無疑問,上述問題證明了現時本港醫療體系在處理重大公共衞生危機面前存在嚴重弊端,亟待解決。
及時總結防疫路線與工作方針才能有備無患地防止及應對未來疫情發展。鑑於第五波疫情下院舍淪為重災區,特區政府未能有效向院舍提供適切援助,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近日通過遺憾動議,並敦促勞福局轄下的“院舍抗疫能力跨部門工作小組”必須調查及檢討,以便日後改進於院舍的公共醫療衞生對策。早前,林鄭月娥在抗疫記者會上亦表示,勞福局成立的檢討工作小組並非全面檢視特區政府新冠疫情工作,而相關疫情檢討工作需留下屆進行,其本人樂意提供意見。筆者相信即使這波疫情平復後,隨着社交措施及入境限制有所放寬,但病毒仍有變種及擴散的可能。所以相關總結檢討工作是宜早不宜遲,才能防微杜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3年沙士過後香港共出過三份調查報告,包括由英國專家領導的委員會報告,立法會調查報告及醫管局報告,三份報告的共同點均提及特區政府應增撥資源以應付未來疫症。翻查三份報告內容,不難發現即使是20年前提及的建議措施,經過特區歷屆政府後,其中大部分建議仍未得到有效落實。
醫管局報告中指出建議長遠要在3間醫院增設傳染病大樓,至今卻只建好一幢瑪嘉烈醫院的傳染病中心,當年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顯示,另外兩幢選址分別位於大埔那打素醫院和屯門醫院,且公務小組亦批出款項予以支持興建,但直到2004年7月特區政府宣布因資源有限,暫不決定興建其他傳染病大樓,當年特區政府及醫管局是否走數亦無從查詢。至於特區政府專家撰寫的另一份調查報告提及要貫徹以人口為本的衞生防護工作,同時應考慮由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集資,成立一個長期應急基金向市民提供濟急援助。然而,在新冠疫情下,特區政府現時每次申請撥款注資防疫抗疫基金均是在本地暴發新一波疫情後,而從基金的動態來看,在第四輪申請撥款到第五波疫情暴發之間,有超過一年的空白期,在這一階段特區政府又做了哪些防疫準備工作值得反思。
防疫抗疫需要社會各界上下齊心,無分彼此,而儘快檢視及總結特區政府新冠疫情工作亦是全民所需,只有做足充分準備,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才能打好這場長期的防疫抗疫狙擊戰。未來,筆者會繼續在立法會跟進防疫抗疫工作相關事宜,同時也希望特區新一屆政府能夠對此高度重視,在新的管治團隊帶領下能夠為香港帶來管治新氣象、新哲學,肩負好防疫工作主體責任。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