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出現之初,很多研究指出,新冠狀病毒喜冷怕熱,大概率會隨著夏天的高溫高濕環境而減緩。但自從德爾塔毒株,尤其是奧密克戎毒株肆虐以來,在高溫高濕地區,新冠確診病例卻沒有下降的趨勢,並且在印度、我國海南等高溫地區,都有新冠病毒的傳播。
之前的研究表明,病毒的存活時間與溫度和濕度相關,病毒不喜歡高溫和高濕度的環境,在低溫低濕環境最穩定。據英國《衛報》報道,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氣溶膠研究中心的Jonathan Reid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今年發現,當空氣相對濕度低於50%(與許多辦公室中相對乾燥的空氣相似)時,病毒在5秒內喪失了大約一半的傳染性,此後下降速度更慢、更穩定,在接下來的5分鐘內又喪失了19%;但空氣的溫度對病毒感染性沒有影響。①
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向健康時報分析表示,氣溫升高而新冠確診病例並沒有減少,和病毒變異的關係並不是很大。其實在2020年、2021年,夏天都有疫情的發生,尤其在印度,在氣溫升高時反而出現了疫情的高峰。除此之外,德爾塔疫情的傳播也是發生在夏天。
印度每百萬人中每日新增確診的 COVID-19 病例(2020-1-30至2022年4月11日)“但是相對來說,冬天疫情發生確實會更多,因為病毒所謂的喜冷怕熱,指的是它在低溫的環境中存活時間會更長,在物體表面存活時間也更長,這樣就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但是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還是呼吸道傳播,所以季節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李侗曾醫生表示。
4月12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長短取決於污染量的大小和環境當中的溫度、濕度、光照和紫外線的情況。
李侗曾提醒,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染性更強,更具有隱匿性,所以這個夏天如果做不好防護,仍然很容易發生疫情的反彈,並不是說到夏天就會更容易防控,防控的考驗依然很大。
參考文獻:
①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在空氣中暴露20分鐘後,感染力下降90%,華爾街見聞,2022-01-13,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113A09VFJ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