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凌晨4點30分,兩架無人機盤旋在正加緊施工的香港竹篙灣社區隔離治療設施上空。“希望之光照亮了黑夜,佑著我們。加油!”該項目現場負責人王勇拍下這一幕,在微信朋友圈如是寫道。
當天是竹篙灣5期項目晝夜不停施工的第57天,本月即將交付的部分將為疫情下的香港再添超過2,000個床位。待項目全部建設完成,這個佔地45萬平方米的社區隔離治療設施將提供14,000個床位。
為了早些實現這個目標,與時間賽跑,是中建國際醫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毅每天必須做的事。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籠罩香江以來,中央高度關注,提供全方位支持,香港各界團結一致,以儘快穩控疫情。作為中央援港8個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項目的總設計師,張毅倍感壓力。
“想要儘快完工,設計是前提,生產是保障,物流暢通是動脈。”張毅告訴記者,一方面,設計團隊採用了基於面向裝配和製造的產品設計(DfMA)模塊化設計理念,以新型建築工業化的方式破局。同時,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建海龍的組裝合成建造(MiC)生產保證了現場和工廠並行。另一方面,公司開發了一套智慧物流管理系統,精準控制,確保“大動脈”不受阻塞。
記者在竹篙灣社區治療設施智慧工地指揮中心發現,所有項目的生產進度、運輸情況、碼頭情況在電子顯示屏上一目了然。張毅邊展示邊說:“比如我們MiC單元在這套系統裡可以看得到生產編號、安裝編號,它現在哪個區,預計送到哪個項目,然後節點是什麼、目前檢驗的人是誰、執行的時間是幾點,會出現一個二維碼,掃描二維碼以後就會進入下一個環節。”
此外,無人機、人工智能(AI)與虛擬現實(VR)技術,滲透在工地的方方面面,科技手段已成為當下抗疫工作與時間賽跑的重要一環。
正是科技與人力的相互配合下,29天內,6所方艙醫院平地而起,供隔離人士使用的房間整體入住率最高達九成,為抗擊香港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位於竹篙灣和啟德的兩所永久性社區隔離治療設施也將從本月末起陸續交付,為廣大市民戰勝這場疫情再添底氣。
“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我們眼看著竹篙灣這裡從一片不毛之地變成現在有5,000人同時晝夜開工的壯觀場面,非常自豪。”但提起工友們的辛勞,王勇也為之動容,為工友們臉上曬出的一個個口罩印、耳後勒出的一個個血痕而心疼,也被不少人反复主動投入方艙建設的隊伍中而感動。
負責工地材料運輸的香港建築工唐金龍就是其中一位,竹篙灣是他兩個月內自告奮勇參與的第二個防疫設施項目。 “我經常由早上8點開工做到晚上12點,甚至有時會到凌晨三四點。”唐金龍的安全帽上貼著注有日期的各色貼紙,那是每日上工前做快速抗原測試的標誌。在他看來,這與日日都要戴口罩一樣,是必須要履行的手續。儘管拉下口罩臉龐的膚色已“黑白分明”,可唐金龍對記者說,已經習慣了。
“希望為社會、為國家出一份力,可以儘快完成任務。”唐金龍站在即將竣工的社區隔離治療設施前,牆體淡淡的綠、黃、藍、粉,取自大自然的元素,希望給未來入住的人士一點好心情,一份輕鬆自然,以及夜夜好眠。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