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林浩賢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每日有接近300條生命從這座城市消失。殮房爆滿、死者遺體放滿醫院、家屬等待兩周後還未能認領至親遺體等消息一度在社交媒體上沸騰。原來一個人在疫情下離世,想要安息也不容易。
香港警察在3月5號成立專責小組,由行動部直接指揮39支小隊、共約400名來自不同警區的警員,共同移送醫院堆積的遺體,以及協助逝者家屬辦理認領手續。
香港警察在3月5號起成立遺體處理專責小組隨著香港單日確診數字持續下降,殮房的壓力已經紓緩,專責小組成員的工作在4月4號暫告結束,目前已經回到了原來的警務崗位,但兩名小組成員在接受採訪時說,這段經歷對於他們而言都非常難忘。
為了儘快解決殮房爆滿的問題,專責小組首先用了接近兩周的時間,把香港各間醫院裡的遺體移送到富山臨時殮房,其後再通知家屬認領遺體。
沈立志由於每間醫院可以保存遺體的空間不一,有序安排遺體移送的工作並不簡單。負責今次行動的香港警察行動部總督察沈立志表示,由於食環署用作運送遺體的車輛數量有限,因此今次行動特別徵求了靈車司機協助運送,每當靈車處理完當日的出殯工作,就會轉為協助警方移送遺體,而在警方、醫院管理局、食環署、衞生防護中心、靈車司機等各方通力合作下,遺體處理小組在一個月內移送了超過2200具遺體。
全身黃色的車輛就是香港食環署用來運輸遺體的專車不過,移送遺體的過程並不簡單。屍體發現案、自殺案、兇殺案……當警察必定都有過接觸遺體的經歷,但在一天內接觸數十甚至數百具遺體,對專責小組的成員而言也是頭一次。沈立志說,在行動初期,也就是殮房最為“爆滿”的時期,要從醫院停屍間完整地取出一具又一具遺體,相信對每名小組成員而言都不容易。
吳培議香港荃灣警區雜項調查隊督察吳培議對移送遺體的工作仍然記憶猶新,那段時間她和隊員每日都要長時間在醫院內參與移送遺體,每次開始工作都必須先穿全套防護服,而為了加快移體移送,他們寧可整整七、八個小時不喝水,以節省重新穿上防護服的時間。
穿上全身防護服的吳培議,即在下雨仍然堅守崗位而不敢脫下防護服的另一個原因,是吳培議的9人小隊早前已經有6人確診,一旦減員勢必影響進度,因此她和隊員都非常注重每個細節,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儘快解決當下的問題。
當所有遺體都移送到富山臨時殮房後,專責小組便立刻通知死者家屬前來認領遺體。
富山臨時殮房內一個個綠色的貨櫃,儲存著疫情下逝者的遺體吳培議還記得首日有家屬到富山臨時殮房領取遺體的情景,當日下著毛毛細雨,一名女子衝上前抱著凍櫃裡一副不再溫暖的軀體痛哭道:“爸爸對不起!我來遲了。”這個畫面讓吳培議感到十分痛心:“將心比己,如果我們的家人、至親離世,我們也會很擔心,所以每當有遺體移送到富山臨時殮房,我們翌日便會通知家屬,希望他們可以安心。”
專責小組成員忙著協助死者家屬辦理遺體認領程序沉重的工作、堆積的文件、忙碌的身影、冰冷的遺體,還有家屬的哭聲……這一切都是專責小組每天需要經歷的工作。他們每天都在爭分奪秒,同時每日都在檢討流程,嘗試找出任何可以加快程序的方法。
專責小組成員會向死者家屬致以最深切的慰問沈立志說,家屬認領遺體時大約需要處理10份文件,但喪失至親的家屬大多只想靜靜陪伴至親走完最後一程,因此專責小組提出,由他們主動聯絡家屬,預先協助填寫死者病歷、解剖意向書等文件,以儘早交給法醫審核,最終成功將家屬在殮房處理文件的時間,由過往的一小時減少到10分鐘。既能加快認領流程,也能減少家屬停在殮房這個“傷心地”的時間。
雖然需要處理超過2200具遺體的認領資料,但專責小組從來沒有出過錯,因為這是他們的一份堅持。
沈立志表示:“我們運送的雖然是一個死者,但這對其家屬來說,仍然是他們的至親。如果我們在運送的過程當中有任何資料的遺漏、出錯,導致家屬其後無法找回先人的遺體,這個錯是不可以原諒的。 ”
專責小組成員再三核對遺體認領資料部分人對醫院、遺體、殮房等都心存忌諱,但吳培議及沈立志均態度堅定地表示:“我們身為香港警察,職責就是服務市民,希望幫助市民度過艱難的時刻,我們的家人都理解並支持我們的工作。”
疫境無情,人間有愛。即使整個世界大雨滂沱,接近零度的殮房哭聲不斷,但在香港市民背後,始終會有一個個溫暖的身影為他們奔波,守護著香港的未來,將細碎的陽光灑在每個人的心中,生生不息,綿延不斷。
(作者係鳳凰衛視香港新聞採訪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