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經潑
現今社會節奏快、訊息快、思維快,青年人要面對的問題難以純粹以工作、住屋和個人發展等範疇三言兩語說得清。
回顧香港的社會發展,土地問題、住屋問題、就業問題、其實一直存在,根深蒂固,只是以前的負面聲音和情緒沒有被放大。由於以往人口相對較少,行業之間沒有出現大規模壟斷,向上流動的空間自然比現在多,再加上虛擬操作還未普及,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實體工業營運模式的需求下,就業率較高,只要大家肯勤奮努力,深耕細作,總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和理想的崗位,社會氣氛反而比現在和譜。
本人認為,香港的土地和住屋問題,確實是需要處理,不儘是針對青年發展,對香港普羅大眾更是重之重。但由有於市場、稅收、房地產所衍生的產業鏈和香港獨特的樓宇金融理財模式等一系列因素,香港的高樓價問題,亦是難以解決。上唔上到車 ? 是否人人都要置業 ? 又或者房地產投資做就了香港的經濟效益等等,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好好反思,不能夠將所有問題都一慨而論,或全歸咎於高樓價所致。
青年宿舍計劃最早在2011年《施政報告》提出,藉此希望能夠滿足年齡介乎18至29歲、又渴望擁有自己居住空間的青年,短期內解決住屋需要,同時又能幫助他們儲蓄,為日後置業上車或事業發展作準備。可惜計劃延遲了九年,七個合共能夠提供3,300多個宿位的項目當中,至今只有香港青年協會營辦的PH2(大埔寶鄉街的青年宿舍) 正式入伙。當中有70個面積為187至232平方呎的單人單位,每月租金為4,248至5,831港元,另有兩個面積為398平方呎的雙人單位,月租8,670至8,711港元,還有六個面積為152至189平方呎的共居單位,月租4,606至5,671港元。由於平均租金達5,000元,供應量少且租金偏高,未能滿足數以萬計青年的住屋需求,擺脫困境。
發展青年宿舍可帶來以下好處:
1、青年宿舍能夠滿足年齡介乎18至30歲、渴望擁有自己居住空間的青年的短期住屋需要;
2、青年宿舍可以結合新界北發展,以及躍動港島南中的數碼港,為年輕的人材提供生活配套,推動再工業和該區的產業發展;
3、青年宿舍與其他公營房屋不同,它的佔地面積小,它更著重「共居、共生、共管」模式,共用資源;
4、青年宿舍藉著一群人共享一個較大的生活空間,減省共居者的住屋開支;
5、青年宿舍針對本港青年發展而設,將提供理財、生涯規劃、聯誼等活動,望助青年提升人際網絡和生活技能;
6、青年宿舍的設計和配套更符合年輕人需要和口味;
7、香港市場要與時並進,多元化發展,青年宿舍可作為輪候公屋、儲錢置業和繼續租樓之外的「第四種選擇」;
我期望下屆特區政府可以加快發展青年宿舍,短期內能更快解決青年人的住屋需要。
作者係福建省三明市政協常委、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