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推出在線講堂:“芭蕾在中國”
文字整理:方華
建校於1954年的北京舞蹈學校及其實驗芭蕾舞團,自成立至今,貫穿始終的宗旨是持之以恆地創作擁有自身文化特色的芭蕾作品,為世界芭蕾藝術之林貢獻東方智慧。
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通過官方社交平台推出在線文化講堂:“芭蕾在中國”。通過中國“芭蕾大師”馮英的視角,從歷史的脈絡介紹中國芭蕾的起源與發展,藉由部分代表性芭蕾劇目向新西蘭受眾展示中國芭蕾風采,通過國際通用的芭蕾藝術語言講述這段生動的中國芭蕾故事,並從中看出中西方藝術形式的交流與融合從未停歇,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開放包容之姿,將一如既往持續推動著中外文明的交流與互鑑。主講人馮英,中國國家一級演員。現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中央芭蕾舞團舞蹈學校校長。
第一集:中國芭蕾的創新馮英:中國芭蕾藝術歷經60多年探索,讓我們擁有了足夠的自信,這份自信來源於中國芭蕾的獨特韻味。尤其在對西方古典芭蕾程式化規定的破解過程中,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牡丹亭》等作品的出爐,可謂打破甚至是顛覆了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要求,如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總共6場,從序幕到尾聲,無論是人物形象、音樂、舞美,還是劇情、段落等,都是根據中國受眾的人文追求與審美習慣來進行創作的,希望觀眾可以跟著人物、節奏、劇情等一氣呵成完整地欣賞故事,這部作品可謂家喻戶曉、歷久彌新。
第二集 中國芭蕾的韻味馮英:當我們在演繹西方芭蕾經典《天鵝湖》時,一定是注入了我們民族的神韻,也即攜帶著中國舞者內在的、有別於西方演員的氣質與韻味,並致力於運用西方芭蕾語彙來傳遞中華民族的情感與中國符號。從早期的《魚美人》到《紅色娘子軍》等,這些作品融入了京劇、武術、中國古典舞等多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換句話說,我們在芭蕾創作過程中,同樣是運用著民族元素去積極融入西方芭蕾藝術,如經典芭蕾舞姿Arabesque(也稱“阿拉倍斯”,獨腳站立,手前伸,另一腳一手向後伸)和“倒踢紫金冠”的大跳動作等,都是通過技術語言來精準表達、高度還原中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再以中央芭蕾舞團代表作《過年》為例,通過中國人過大年這個切入點,向世界介紹中國春節以及背後的人文與情感,諸如貼春聯舞、十二生肖、逛廟會等主題,均通過西方古典芭蕾形式來講述中國的故事,從中讓人感知到中華民族的節慶文化與喜樂氛圍。
第三集:中國芭蕾的未來馮英:無論是中國芭蕾事業的發展還是世界芭蕾藝術包含中國韻味的話題,都離不開人才培養這一核心。 2015年,中央芭蕾舞團附屬舞蹈學校正式成立。在人才培養的藝術風格和藝術修養等方面,學校與劇團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將年輕的學員們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此,我們專門針對他們量身定做了中國第一部童話芭蕾,故事來源於敦煌題材《九色鹿》。
第四集:芭蕾藝術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馮英:中央芭蕾舞團多年來堅持一條原則,就是一定要以高水準演繹好西方芭蕾藝術,無論是浪漫主義芭蕾舞劇如《吉賽爾》(Giselle)《仙女》(La Sylphide ),還是古典芭蕾教科書級別的《舞姬》(La Bayadère)《天鵝湖》(Swan Lake)《堂吉訶德》(Don Quixote)等。同時,著眼於現代和當代,不斷提升原創能力,運用好西方語彙來講述中國故事。怎麼來準確表述今天中國芭蕾藝術的魅力?在我看來,理應在五千年燦爛文明中汲取營養,以超前意識、思辨精神引領芭蕾創作,例如1998年中央芭蕾舞團創作的《黃河》,在回望千年、穿越歷史的舞台敘事中折射出了時代的力量。諸如此類的原創性創作,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地思考如何在傳統文化中獲得深厚的支撐,以便更好地走向未來,在世界舞台中逐漸樹立起中國自己的系統性學派和流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