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上,我們和全香港市民都熱切期待撥款條例可早日造福市民, 造福香港。我們關注不少在內地工作、營商、讀書及生活的港人,不時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需要求助。現時,特區政府雖已設立五個駐內地辦事處,解決在內地港人的求助及查詢,又會協助將內地港人的意見及訴求,向內地相關部門反映及跟進。我們民建聯、新社聯認為,特區政府支援在內地的港人,可以做得更多更好,特別是隨着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特區政府在鼓勵及協助港人北上方面,必須扮演更積極的推動角色,因此,站在最前線的各內地辦事處,無論是職務、規模、編制,以至設立的數目,都必須與時俱進、擴大充實。
然而,我們關注到,當局現時仍以駐粵辦及駐深圳聯絡處為主力,支援在大灣區九個市的港資企業及港人,是未有看到大灣區高速發展的專責支援需要。首先,駐粵辦除支援大灣區,其實仍有其他重要工作,包括負責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及雲南的經貿和其他範疇,亦又要為五個省區遇上困難的香港居民提供實務性的協助,可見駐粵辦本身職務繁忙,要緊貼處理大灣區內各市的事務,或會分身不暇。
再者,大灣區範圍十分廣泛,港人居住在不同城市,所面對的情況,亦不盡相同。現時,逗留、居住或生活在廣東省的港人,超過50萬,而參考駐粵辦接獲港人的求助個案,2020年只有500宗,2021年有555宗 。從數字所見,駐粵辦一年只接獲5百幾宗求助,相對於50幾萬的人口,求助比例實在非常低。我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每跟進的的比較複雜的港人個案都有幾十宗。究竟,是在廣東的港人真的毋須尋求駐粵辦的支援,抑或覺得,太難,遠水不能救近火?試想想,住在大灣區西岸的江門,或北部的肇慶的港人,即使遇到求助的需要,很難前往廣州駐粵辦尋求幫助,尤其是在防疫的情況下,結果,只有遇到非常的大的急事,才會求助駐粵辦,遇到一般事務,情願自行解決。事實上,不少內地港人便因而自費成立團體及商會,向當地港人提供幫助,處理他們的需要及求助。
我們都明白,像我們民建聯和新社聯地區服務處一樣,「總有一間係左近」的概念和做法,在幅員廣闊的內地,不容易做到。所以,我們非常歡迎財爺和政府在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中表示,會增撥資源資助在內地的港人團體,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功能,與駐內地辦事處共同合作,為港人提供更好的服務。當然,內地港人團體只能作支援性質,向內地港人提供服務的主責,還是應由駐內地辦事處擔當,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整個發展範圍十分廣泛,九市的定位及角色並不一樣;有集中現代服務業及先進製造業,亦有從勞動密集型,轉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因此,每個城市提供的發展空間及對人材的要求,都根據該城市的發展定位而不同,同樣,擁有不同技能及發展取向的港人或青年,亦會根據個人要求,選擇到大灣區不同的地方落腳,所以,必須要有具備政府職能的駐內地辦事處,才有資源及能力,提供全面權威的資訊及及時協助。
所以,要真正鼓勵及協助港人到大灣區發展,不能只靠一個駐粵辦,必須在內地九個城市設立專責辦事處,才能更好地掌握該市情況及發展,專職支援該市的港人及港商,提供更及時的服務。
香港的未來,就是要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為全國人大政協及全國團體代表界別的立法會議員,此界別還包括海聯會、工商聯、僑聯、婦聯和青聯的領袖。我們非常感謝特首、財政司司長、政制內地事務局和民政事務局的局長們和我們這個界別網上面對面進行了真誠的交流。
我們非常希望政府在籌劃及推動政策方面,更積極聯絡該界別,發揮好他們的優勢,協助特區政府的相關工作;我們期望政府更重視這些全國港人代表委員的意見,多與其定期溝通,既能更深入了解中央和內地想法,亦可聆聽好本地聲音,共同保生命、保健康、保經濟、保民生,為香港再出發、再騰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而努力。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