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1992年至1999年在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曾任分社外事部副部長,香港回歸時擔任香港回歸交接儀式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參與了回歸慶典幾場大型活動的籌備工作。為紀念香港回歸25周年,我們將其工作故事發表,以饗讀者。
文|香港 李和協
中籌委辦及慶典辦負責籌備回歸慶典
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分社)外事部結束其歷史使命前的最後一項任務,是參與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安排的談判和慶典活動的籌備工作。在回歸前幾個月,上級領導根據籌備工作需要,統一調配人力資源,外事部同事在保證本部工作的同時,也參與到各方面籌備工作。楊友勇部長作為中英聯絡小組中方代表,參與了中英關於政權交接談判的全過程。筆者也參加了中英聯絡小組專家組關於交接儀式及場地的談判,但主要工作是在中央香港回歸及慶祝活動籌備辦公室(中籌委辦)和分社領導下,與港府交接儀式統籌處接洽及協調與政權交接有關的幾場重要活動的安排事宜。
為籌備回歸大典,中央政府於1995年5月成立了以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中央政法委副書記羅幹為主任的“香港回歸接收儀式及慶祝籌備委員會”,籌委會副主任有何椿霖、胡光寶、束懷德、王英凡、王鳳超、張浚生、張百發、程建寧,委員包括鄭義、李樹文、曾建徽、田期玉、陳雲林、朱育誠、王啟人等18人。籌委會設宣傳及安保小組,曾建徽兼宣傳組組長,王鳳超兼副組長;束懷德兼安保組組長,王富中、田期玉、朱育誠兼副組長。李樹文(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籌委會辦公室主任,後來統稱為中央香港回歸及慶祝活動籌備辦公室。
新華社香港分社處於第一線,在上級領導下,也成立了以袁鵬雁秘書長為主任的香港回歸交接儀式領導小組辦公室(慶典辦),慶典辦副主任分別由辦公廳副主任劉克全和時任外事部副部長的筆者擔任。劉克全主要負責後勤及接待中央代表團方面工作,筆者主要負責就回歸大典等重要活動與港英政府對口機構的聯絡接洽及協調工作。中籌委辦主任李樹文和國務院秘書一局局長徐紹史等來港後,分社慶典辦同時在中籌委辦領導下工作,並分為聯絡及禮賓組、新聞組和安保警衛組三部分。聯絡及禮賓組由徐紹史負責,筆者任副組長,該小組下設“名單請柬組”,成員包括新華社香港分社、國務院港澳辦和外交部的同志,由筆者和國務院港澳辦副司長周波作為小組召集人。分社慶典辦的林水福、蔡文豐、黎寶忠,國務院港澳辦的葉宣、陳山玲,外交部的陳山民以及分社辦公廳多位同事參加了名單組的工作。
政權交接儀式是所有慶典的重中之重
與回歸大典有關的大型活動主要有四場,即1997年6月30日晚23:30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共同主辦的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7月1日凌晨1:30在香港會展中心7層3號大廳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主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7月1日上午10:00在3號大廳由新成立的特區政府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以及當天下午16:00由特區政府在會展中心大會堂舉行的大型慶祝酒會。
政權交接儀式是所有慶典的重中之重。儀式安排的框架與細節通過中英政權交接專家小組談判達成,期間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安文彬、外交部港澳辦副主任王桂生專程前來參加。英方開始時提出,政權交接儀式與駐軍換防儀式均在中環海濱露天舉行,即所謂“添馬艦方案”。其意圖是邀請盡可能多的國際嘉賓出席,搞所謂“光榮撤退”。該提議理所當然被我方否決。在交接儀式主席台的安排上,英方曾提出要安排國際嘉賓上主席台,我方亦未予同意。當然,在一些細節安排方面我方也有所讓步。雙方從1996年1月開始談到1997年4月,才就交接儀式安排基本上達成一致。政權交接與軍隊換防交接儀式分開舉行。政權交接儀式在新建的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舉行,軍隊換防儀式在添馬艦舉行。事實證明這樣安排是很明智的。 6月30日晚,儘管外面風雨交加,會展中心大會堂內燈火輝煌,政權交接儀式順利進行。而在添馬艦的活動以及此前英方在港督府的告別式均在雨中進行,又是另一番景象。
錢其琛副總理赴深指導慶典籌備
1997年4月1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錢其琛在深圳召開中籌委辦工作會議,出席會議的有羅幹、曾慶紅、周南、胡光寶、束懷德、王鳳超、張浚生、李樹文、朱育誠等中籌委辦負責同志。徐紹史在會議次日向慶典工作班子做了詳細傳達。在會上做匯報及請示的有趙稷華、王鳳超、束懷德、曾建徽、張浚生、李樹文等。中英聯絡小組中方首席代表趙稷華匯報了與中英交接儀式有關的一系列安排,包括雙方邀請出席交接大典的嘉賓、主席台座次及講話安排、儀仗隊、6月30日英方晚宴、交接儀式後英方人員撤離事宜,以及7月1日下午外交部特派員公署開署儀式等事項。王鳳超就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安排做了匯報,包括儀式名稱、主持人、主席台安排、儀式程序和講話次序、分批宣誓就職方案及監誓人,以及就職儀式後中央領導會見特區主要官員安排等。束懷德匯報了安全保衛方面的事項,包括建議成立內部指揮系統、將綜合指揮中心設在華潤大廈50層、與港府及候任特首班子的聯絡、及早確定中央代表團及觀禮團名單,以及一些技術方面的事項。曾建徽匯報了傳媒採訪、報道、電視訊號傳送以及設新聞發言人方面問題。張浚生對會場布置等作了補充,並匯報了6月30日晚組織市民歡迎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及與深圳方面的銜接等。會議對有關事項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一系列重要決定,為各專題小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根本依據。徐紹史還轉達錢副總理的口信說,他到前方來,也是要為籌委辦的同志起到打氣和鼓勵的作用。其後,中籌委辦前方領導和分社領導又多次在分社和深圳貝嶺居與慶典工作班子開會,研究解決各項具體問題。
交接儀式嘉賓由中英平分邀請
邀請哪些人出席慶典,是回歸籌備的重點環節。名單請柬組在中籌委辦和分社領導下,負責具體執行。中英交接儀式由中英兩國政府共同主辦,儀式規模約4,000人。主要嘉賓名單通過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交換,雙方各提出1,600人,可分次補充、增加或更改。雙方將擬邀請的國際和對方國家的嘉賓,以及香港的嘉賓名單提交給對方, 因重疊而空出的名額再進行平分。我方邀請出席中英交接儀式的香港各界人士約800多人,包括港府署處長級以上官員、行政會議成員、臨時立法會議員、港事顧問、特區籌委會預委會成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以及其他重要人士。我方出席人士除中央政府代表團和由中央和各省市代表組成的觀禮團外,還有候任特首董建華提議出席的人員,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代表,台灣同胞代表,在港中資機構負責人,新華社香港分社及在港的國務院港澳辦、外交部和有關部門副局級以上官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其中華僑華人代表來自東南亞、北美、英國、日本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由國務院僑辦商有關駐外使館提出。台灣同胞代表,包括島內人士主要由國務院台辦協調推選。
出席名單基本決定後,名單請柬組印製了專用信封和表格,迅速與受邀嘉賓聯繫,以便確認是否應邀出席。與此同時,分社慶典辦也與港府交接儀式統籌處建立工作銜接。該處處長林瑞麟也是港府副憲制事務司,是與筆者相對應的港方官員,本來就有工作聯繫。四場主要活動有三個主辦方,參加政權交接儀式的嘉賓由中英雙方商定,其中哪些人可轉入第二場香港特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由中央政府決定。而特區政府主辦的特區成立慶典和大型慶祝酒會的嘉賓名單,則由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共同商定。由於主辦方不同,儘管工作班子基本不變,在名單的確認與增減方面仍會增加不少工作。
考慮多種因素協調平衡出席名單
參加中英交接儀式的港府架構主要官員,也是特區政府的候任班子,他們及其配偶均受邀出席第二場由中央政府主辦的特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不過,除此之外的署、處長級官員的配偶,原方案沒有列入第二場名單。主要是考慮待遇上的平衡,我們對嘉賓攜配偶與會,總體掌握得比較緊。這樣也可以多留一些名額給基層愛國人士。對此,英方提出“若夫婦未能一起轉到第二場會造成後勤問題” ,希望我們考慮。我方對其要求本可不予考慮,不過為了讓大典籌備更順利進行,儘管第二場慶典的4,477個座位已基本分配完畢,我方還是臨時決定調整名額,增加邀請29位署、處級官員的配偶,請交接儀式統籌處報送資料。此外,雖然參加首兩場大典的嘉賓名單已經各方會商而後確定,我們仍然收到許多來自本港和海外要求出席大典的請求。回應這些請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需要協調與平衡。不過,在中籌委辦的領導下,最終都得到較好的處理。
在回歸倒計時的最後階段,對於名單請柬組來說,大量工作集中在對嘉賓的身份鑒定以及製作相應的證件。 6月24日,分社慶典辦與港府交接儀式統籌處最後一次就名單及證件事宜開會協調,確認所有出席第二場的嘉賓全部出席第三及第四場。對受邀而未能出席人士所空出的名額,我方需預備好名單予以填補。那些日子,慶典辦的同事天天加班加點,有的同事還前往交接儀式統籌處協助處理證件至深夜。正式入場證件由港府統一製作。印有本人照片的入場證作為唯一的進場憑證,上面標明持證人出席的活動場次及具體座區,嘉賓入場後到預定區域選擇就座。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終於圓滿地完成這一歷史任務。
為慶典成功特區政府專函致謝
回歸大典完成後,新成立的特區政府給中籌委辦和新華社香港分社發來感謝信,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香港回歸及慶祝活動籌備辦公室: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順利成立,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各項慶典活動得以圓滿成功舉行,實有賴於貴辦公室及貴社大力支持、合作無間、以及各領導們的寶貴指導。我們深信特區政府有著非常美好的開始,香港的明天必定更好!我們謹對貴辦公室、貴社及各領導們親切的關懷及熱情的照顧致以最崇高的感謝和敬意!
我們亦希望藉此機會感謝下列人士:
籌備辦公室的李樹文先生、徐紹史先生、
港澳辦的趙秉欣先生、徐澤先生、張曉明先生、張勇先生、
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袁鵬雁先生、李和協先生、曹二寶先生、樊晏平女士及
公安部的董福元先生。
專此,並頌
萬事順遂!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行政長官辦公室
一九九七年七月四日
在同一天(7月4日)的內部總結會上,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說了這麼一段話:我們完成了中央交給的任務,實現了平穩過渡,香港拿回來了!收回香港的意義遠遠超越香港本身,說明中國強大了。這也是對人類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我們有幸參與這一偉大的世紀盛事,應感到榮幸與自豪。可以說,周社長道出了參與香港回歸籌備工作所有同事的心聲。當然,回歸大典活動的順利舉辦,也有交接儀式統籌處等港府部門密切配合所作出的貢獻。特區政府成立後,原統籌處的林瑞麟處長及特首辦的譚志源先後擔任了政制與內地事務局局長,林先生還短暫出任過政務司司長。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當年參與回歸籌備工作的人士大部分已經退休,有的已經作古。謹以三篇回憶文字及相關資料照片,與讀者分享這段難忘經歷。相信在下一個25年裡,香港的各項事業,必定發展得更加美好!
(文中所述之其餘兩篇回憶文章已發表於本刊2022年2月號及4月號。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作者提供)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本文作者1992年至1999年在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曾任分社外事部副部長,香港回歸時擔任香港回歸交接儀式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參與了回歸慶典幾場大型活動的籌備工作。為紀念香港回歸25周年,我們將其工作故事發表,以饗讀者。
文|香港 李和協
中籌委辦及慶典辦負責籌備回歸慶典
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分社)外事部結束其歷史使命前的最後一項任務,是參與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安排的談判和慶典活動的籌備工作。在回歸前幾個月,上級領導根據籌備工作需要,統一調配人力資源,外事部同事在保證本部工作的同時,也參與到各方面籌備工作。楊友勇部長作為中英聯絡小組中方代表,參與了中英關於政權交接談判的全過程。筆者也參加了中英聯絡小組專家組關於交接儀式及場地的談判,但主要工作是在中央香港回歸及慶祝活動籌備辦公室(中籌委辦)和分社領導下,與港府交接儀式統籌處接洽及協調與政權交接有關的幾場重要活動的安排事宜。
為籌備回歸大典,中央政府於1995年5月成立了以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中央政法委副書記羅幹為主任的“香港回歸接收儀式及慶祝籌備委員會”,籌委會副主任有何椿霖、胡光寶、束懷德、王英凡、王鳳超、張浚生、張百發、程建寧,委員包括鄭義、李樹文、曾建徽、田期玉、陳雲林、朱育誠、王啟人等18人。籌委會設宣傳及安保小組,曾建徽兼宣傳組組長,王鳳超兼副組長;束懷德兼安保組組長,王富中、田期玉、朱育誠兼副組長。李樹文(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籌委會辦公室主任,後來統稱為中央香港回歸及慶祝活動籌備辦公室。
新華社香港分社處於第一線,在上級領導下,也成立了以袁鵬雁秘書長為主任的香港回歸交接儀式領導小組辦公室(慶典辦),慶典辦副主任分別由辦公廳副主任劉克全和時任外事部副部長的筆者擔任。劉克全主要負責後勤及接待中央代表團方面工作,筆者主要負責就回歸大典等重要活動與港英政府對口機構的聯絡接洽及協調工作。中籌委辦主任李樹文和國務院秘書一局局長徐紹史等來港後,分社慶典辦同時在中籌委辦領導下工作,並分為聯絡及禮賓組、新聞組和安保警衛組三部分。聯絡及禮賓組由徐紹史負責,筆者任副組長,該小組下設“名單請柬組”,成員包括新華社香港分社、國務院港澳辦和外交部的同志,由筆者和國務院港澳辦副司長周波作為小組召集人。分社慶典辦的林水福、蔡文豐、黎寶忠,國務院港澳辦的葉宣、陳山玲,外交部的陳山民以及分社辦公廳多位同事參加了名單組的工作。
政權交接儀式是所有慶典的重中之重
與回歸大典有關的大型活動主要有四場,即1997年6月30日晚23:30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共同主辦的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7月1日凌晨1:30在香港會展中心7層3號大廳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主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7月1日上午10:00在3號大廳由新成立的特區政府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以及當天下午16:00由特區政府在會展中心大會堂舉行的大型慶祝酒會。
政權交接儀式是所有慶典的重中之重。儀式安排的框架與細節通過中英政權交接專家小組談判達成,期間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安文彬、外交部港澳辦副主任王桂生專程前來參加。英方開始時提出,政權交接儀式與駐軍換防儀式均在中環海濱露天舉行,即所謂“添馬艦方案”。其意圖是邀請盡可能多的國際嘉賓出席,搞所謂“光榮撤退”。該提議理所當然被我方否決。在交接儀式主席台的安排上,英方曾提出要安排國際嘉賓上主席台,我方亦未予同意。當然,在一些細節安排方面我方也有所讓步。雙方從1996年1月開始談到1997年4月,才就交接儀式安排基本上達成一致。政權交接與軍隊換防交接儀式分開舉行。政權交接儀式在新建的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舉行,軍隊換防儀式在添馬艦舉行。事實證明這樣安排是很明智的。 6月30日晚,儘管外面風雨交加,會展中心大會堂內燈火輝煌,政權交接儀式順利進行。而在添馬艦的活動以及此前英方在港督府的告別式均在雨中進行,又是另一番景象。
錢其琛副總理赴深指導慶典籌備
1997年4月1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錢其琛在深圳召開中籌委辦工作會議,出席會議的有羅幹、曾慶紅、周南、胡光寶、束懷德、王鳳超、張浚生、李樹文、朱育誠等中籌委辦負責同志。徐紹史在會議次日向慶典工作班子做了詳細傳達。在會上做匯報及請示的有趙稷華、王鳳超、束懷德、曾建徽、張浚生、李樹文等。中英聯絡小組中方首席代表趙稷華匯報了與中英交接儀式有關的一系列安排,包括雙方邀請出席交接大典的嘉賓、主席台座次及講話安排、儀仗隊、6月30日英方晚宴、交接儀式後英方人員撤離事宜,以及7月1日下午外交部特派員公署開署儀式等事項。王鳳超就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安排做了匯報,包括儀式名稱、主持人、主席台安排、儀式程序和講話次序、分批宣誓就職方案及監誓人,以及就職儀式後中央領導會見特區主要官員安排等。束懷德匯報了安全保衛方面的事項,包括建議成立內部指揮系統、將綜合指揮中心設在華潤大廈50層、與港府及候任特首班子的聯絡、及早確定中央代表團及觀禮團名單,以及一些技術方面的事項。曾建徽匯報了傳媒採訪、報道、電視訊號傳送以及設新聞發言人方面問題。張浚生對會場布置等作了補充,並匯報了6月30日晚組織市民歡迎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及與深圳方面的銜接等。會議對有關事項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一系列重要決定,為各專題小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根本依據。徐紹史還轉達錢副總理的口信說,他到前方來,也是要為籌委辦的同志起到打氣和鼓勵的作用。其後,中籌委辦前方領導和分社領導又多次在分社和深圳貝嶺居與慶典工作班子開會,研究解決各項具體問題。
交接儀式嘉賓由中英平分邀請
邀請哪些人出席慶典,是回歸籌備的重點環節。名單請柬組在中籌委辦和分社領導下,負責具體執行。中英交接儀式由中英兩國政府共同主辦,儀式規模約4,000人。主要嘉賓名單通過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交換,雙方各提出1,600人,可分次補充、增加或更改。雙方將擬邀請的國際和對方國家的嘉賓,以及香港的嘉賓名單提交給對方, 因重疊而空出的名額再進行平分。我方邀請出席中英交接儀式的香港各界人士約800多人,包括港府署處長級以上官員、行政會議成員、臨時立法會議員、港事顧問、特區籌委會預委會成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以及其他重要人士。我方出席人士除中央政府代表團和由中央和各省市代表組成的觀禮團外,還有候任特首董建華提議出席的人員,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代表,台灣同胞代表,在港中資機構負責人,新華社香港分社及在港的國務院港澳辦、外交部和有關部門副局級以上官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其中華僑華人代表來自東南亞、北美、英國、日本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由國務院僑辦商有關駐外使館提出。台灣同胞代表,包括島內人士主要由國務院台辦協調推選。
出席名單基本決定後,名單請柬組印製了專用信封和表格,迅速與受邀嘉賓聯繫,以便確認是否應邀出席。與此同時,分社慶典辦也與港府交接儀式統籌處建立工作銜接。該處處長林瑞麟也是港府副憲制事務司,是與筆者相對應的港方官員,本來就有工作聯繫。四場主要活動有三個主辦方,參加政權交接儀式的嘉賓由中英雙方商定,其中哪些人可轉入第二場香港特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由中央政府決定。而特區政府主辦的特區成立慶典和大型慶祝酒會的嘉賓名單,則由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共同商定。由於主辦方不同,儘管工作班子基本不變,在名單的確認與增減方面仍會增加不少工作。
考慮多種因素協調平衡出席名單
參加中英交接儀式的港府架構主要官員,也是特區政府的候任班子,他們及其配偶均受邀出席第二場由中央政府主辦的特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不過,除此之外的署、處長級官員的配偶,原方案沒有列入第二場名單。主要是考慮待遇上的平衡,我們對嘉賓攜配偶與會,總體掌握得比較緊。這樣也可以多留一些名額給基層愛國人士。對此,英方提出“若夫婦未能一起轉到第二場會造成後勤問題” ,希望我們考慮。我方對其要求本可不予考慮,不過為了讓大典籌備更順利進行,儘管第二場慶典的4,477個座位已基本分配完畢,我方還是臨時決定調整名額,增加邀請29位署、處級官員的配偶,請交接儀式統籌處報送資料。此外,雖然參加首兩場大典的嘉賓名單已經各方會商而後確定,我們仍然收到許多來自本港和海外要求出席大典的請求。回應這些請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需要協調與平衡。不過,在中籌委辦的領導下,最終都得到較好的處理。
在回歸倒計時的最後階段,對於名單請柬組來說,大量工作集中在對嘉賓的身份鑒定以及製作相應的證件。 6月24日,分社慶典辦與港府交接儀式統籌處最後一次就名單及證件事宜開會協調,確認所有出席第二場的嘉賓全部出席第三及第四場。對受邀而未能出席人士所空出的名額,我方需預備好名單予以填補。那些日子,慶典辦的同事天天加班加點,有的同事還前往交接儀式統籌處協助處理證件至深夜。正式入場證件由港府統一製作。印有本人照片的入場證作為唯一的進場憑證,上面標明持證人出席的活動場次及具體座區,嘉賓入場後到預定區域選擇就座。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終於圓滿地完成這一歷史任務。
為慶典成功特區政府專函致謝
回歸大典完成後,新成立的特區政府給中籌委辦和新華社香港分社發來感謝信,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香港回歸及慶祝活動籌備辦公室: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順利成立,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各項慶典活動得以圓滿成功舉行,實有賴於貴辦公室及貴社大力支持、合作無間、以及各領導們的寶貴指導。我們深信特區政府有著非常美好的開始,香港的明天必定更好!我們謹對貴辦公室、貴社及各領導們親切的關懷及熱情的照顧致以最崇高的感謝和敬意!
我們亦希望藉此機會感謝下列人士:
籌備辦公室的李樹文先生、徐紹史先生、
港澳辦的趙秉欣先生、徐澤先生、張曉明先生、張勇先生、
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袁鵬雁先生、李和協先生、曹二寶先生、樊晏平女士及
公安部的董福元先生。
專此,並頌
萬事順遂!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行政長官辦公室
一九九七年七月四日
在同一天(7月4日)的內部總結會上,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說了這麼一段話:我們完成了中央交給的任務,實現了平穩過渡,香港拿回來了!收回香港的意義遠遠超越香港本身,說明中國強大了。這也是對人類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我們有幸參與這一偉大的世紀盛事,應感到榮幸與自豪。可以說,周社長道出了參與香港回歸籌備工作所有同事的心聲。當然,回歸大典活動的順利舉辦,也有交接儀式統籌處等港府部門密切配合所作出的貢獻。特區政府成立後,原統籌處的林瑞麟處長及特首辦的譚志源先後擔任了政制與內地事務局局長,林先生還短暫出任過政務司司長。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當年參與回歸籌備工作的人士大部分已經退休,有的已經作古。謹以三篇回憶文字及相關資料照片,與讀者分享這段難忘經歷。相信在下一個25年裡,香港的各項事業,必定發展得更加美好!
(文中所述之其餘兩篇回憶文章已發表於本刊2022年2月號及4月號。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