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上週五(29日)正式發表政綱,提出包括土地房屋提速提效提量、提高政府管治能力、重視青年發展及提升香港競爭力四大綱領,其中在提升政府管治能力和解決房屋問題方面的著墨較多。由此可見,這兩方面的問題,將會是李家超未來施政的重中之重。
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出,未來要精簡程序,在一些已建成一至兩幢、但未有配套的公屋項目上,容許居民選擇是否提早入伙,希望可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一年。同時,他還提出加強統籌工作,成立「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審視及研究公屋提前上樓計劃,亦會設「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審視生地變熟地的流程,確保房屋供應提速、提效、提量。
可是去年港府在介紹公屋項目時透露,由「生地」到公屋落成最少要10至11年時間。縱使其後發展局之後提出修訂建議,精簡各項程序,將一幅地由「生地」變「熟地」的時間縮短至3年半至4年,似乎仍難在短時間內滿足本港殷切的土地需求。
然而,現時全港有約一千四百多幢工廠大廈,不少工廈附近有著完善的交通和生活配套設施,部分更是在市區之內,是不可多得的「熟地」資源,若政府未來能對工廈活化成過渡性房屋方案進行優化,推出一些鬆綁措施來提高業主參與過渡性房屋的意欲,馬上便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的居住空間,紓緩基層市民的住房需求的同時,亦能通過利用民間資源增加小型房屋供應,為社會節省一些公帑和土地等公共資源。
在早前落區探訪基層住戶時李家超曾經表示,房屋問題是解決香港多類問題的重要鑰匙,當中包含居住環境、貧窮、社會資源分配等,這方面既要以「結果為目標」,也要有創新思維。適時釋放工廈「熟地」資源,短時間內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間,不僅符合「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亦能紓緩困擾本港多年的劏房窘境,緩和社會內部的深層次矛盾。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