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進行了視頻會晤。這是時隔兩年後中歐再次舉行高峰會晤,在俄烏軍事衝突和國際局勢劇變背景下,具有特別意義。從這次峰會上可以看出,中歐雙方在雙邊關係和國際事務方面既有一些共同點,也有較明顯的立場差異。隨著雙方政治信任下降,歐盟加大對華施壓力度,使中歐關係進入十分複雜的局面。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中歐在雙邊和多邊層面依然存在合作空間,香港在改善中歐關係方面可以發揮自身獨特的作用。
文|上海 簡軍波
中歐雙方的立場和訴求存在較大差距
儘管雙方都很期待召開這次峰會,並為此做了較長時間準備,不過雙方在若干問題上的立場差距較大,對會議的定位和定調非常不同。馮德萊恩在峰會結束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次峰會是一次“戰時峰會”,可見歐盟主要希望這次峰會以討論俄烏衝突為主要內容之一。但中方認為,俄烏衝突是俄羅斯與烏克蘭或者俄羅斯與北約、美西方之間衝突,中國是無關的第三方,不應將這一議題作為討論的主要話題,中歐雙方應注重經貿交流與雙邊合作,夯實戰略夥伴關係“壓艙石”。因此雙方對峰會主題的定位差異其實是很大的。
雙方對彼此的訴求也存在較大距離。從歐盟方面講,由於將會議主題定調為“戰時峰會”,故期待中方能够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並“警告”中國不要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支援(儘管毫無實證依據中國已經或將會這樣做),不破壞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還要求中國在緩和俄烏衝突,甚至結束軍事戰爭方面積極主動作為,利用中俄特殊關係“勸服”俄方儘快結束戰爭等。總之,歐盟希望中國能够改變目前“中立”立場,站在歐盟一邊,共同譴責和制止俄羅斯對烏軍事“侵略”行為等。而從中國方面講,希望歐盟放鬆對中國資本的限制,開放歐洲市場,公平對待中國投資,放棄對華不合理制裁,推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早日落地生效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主席在會晤時明確提出,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言下之意,歐盟不應處處追隨美國而喪失自身獨立自主的意識與國際地位,也不應在對外事務中被個別成員國所綁架。因此,中歐峰會上相互訴求對方的領域不同,彼此期待也算是彼此施加給對方的壓力。
中歐在雙邊和多邊領域仍有不少共同點
儘管存在不少差異或矛盾,但中歐也有不少“共同語言”,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具有共識。例如,對於俄烏衝突,雙方都有和平訴求,都主張儘早結束衝突、共促和談,維護世界持久和平與穩定。就像米歇爾所言:“歐盟和中國一致認為,這場戰爭正在威脅全球安全和世界經濟。這種全球不穩定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也不符合歐盟的利益。”此外,雙方認為國際社會應維護聯合國憲章精神,尊重國家主權這一基本國際關係準則,贊同在雙邊和多邊層面的功能性領域開展合作。
基於上述共識,中歐在促進雙邊關係方面存在現實合作空間,都願意共同致力於開放市場,加強和優化雙邊經貿關係,具有促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解凍的意願。同時,雙方在促進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化石能源開採和運輸、疫苗開發和對外援助、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治理領域,有著較為廣闊的合作空間。
中歐關係將進入十分複雜的局面
從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的分與合,可以窺見中歐關係發展存在合作空間,也會面臨巨大挑戰,雙邊關係將進入十分複雜的局面。
第一,雙方政治信任急劇下降。自2021年相互圍繞新疆問題開展制裁與反制裁以來,中歐關係互信跌入歷史新低。後因立陶宛試圖和台灣發展挑戰中國底線的實質關係,又引發中歐間口水戰並實質傷害雙邊政治關係。俄烏衝突發生後,中國政府採取客觀、公正立場,沒有順應美西方譴責、制裁俄羅斯的要求。當歐盟將最近會晤視作“戰時峰會”時,中國看重的是雙方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和深化,不斷擴大的認知差異將衝擊雙方政治互信。
第二,在歐美關係空前加強背景下,歐盟會加大對華施壓力度。歐盟從自身安全角度考慮,大大加強了與美國的關係,彌合了雙方之前因“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產生的分歧,一些雙邊經貿摩擦也暫時擱置一邊,以便團結一致共同應付俄烏衝突。因此歐美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歐洲對北約的依賴因本地區安全形勢的嚴重惡化也得以加強,這意味著歐洲在將來會更加依從美國的領導,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歐盟站隊美國的可能性進一步升高。隨著中歐政治互信減弱,歐美關係加強,歐盟對華各領域增壓的可能性也在上升。
第三,歐盟目前對華政策基調,為將來中歐關係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自2019年歐盟制定最新對華戰略以來,歐盟將中國定位為“科技和經濟領域的競爭者、國際談判領域的合作夥伴和制度性對手”,而不是如之前一樣強調雙方“戰略夥伴關係”。在全新對華戰略基礎上,歐盟對外制定了“印太戰略”和“全球門戶戰略”,加強對華施壓;對內推出了外資審查機制、進口商品不正當補貼審查機制、企業在人權等領域的盡職調查訴求等,針對中國意味濃烈。另外,歐盟也正在加大力度降低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同時與美國建立“技術和貿易委員會”,加強歐美科技和經貿領域合作,具有擺脫對華經貿依賴、遏制中國科技進步等意圖。
第四,中歐關係依然存在巨大合作空間。儘管中歐關係挑戰很多、很大,但並非就此進入完全的下行通道,沒有回旋向上餘地。歐盟在俄烏衝突下加強了對北約和美國的依賴,但也讓歐盟深刻認識到自身缺乏自主性的弱點,今後歐盟追求“戰略自主”的意志會加強,行動也會加速。戰略自主儘管有對華消極的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歐盟制定有別於美國完全遏制中國的對華政策,這為優化中歐關係帶來了機會。另外,中歐在雙邊和多邊層面的合作訴求也讓歐盟不能輕易放棄中國。尤其在目前因制裁俄羅斯而帶來能源短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復蘇的情况下,繼續開展對華合作、抓住中國龐大市場是歐洲必需的選擇。在短期內,歐盟不會也很難切斷與中國在經貿和全球治理等領域的合作關係。
香港能夠為改善中歐關係發揮特殊作用
自香港“修例風波”發生以來,中國圍繞香港問題與歐方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歐洲議會曾多次發表與香港相關的議案或聲明,歐盟委員會也多次發聲,質疑或反對中國政府的香港政策和香港特區政府採取的管治措施,香港問題一度成為中歐雙方爭議焦點。今後一段時間,隨著“一國兩制”在香港的繼續貫徹和嚴格執行,歐盟對香港事務的干涉還會繼續存在。
香港在變化的中歐關係中,自身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一個良好的中歐關係,有利於香港發揮作為中國內地與歐洲貿易橋樑的作用,在貿易中轉、融資服務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中承擔特殊功能,也有利於歐洲資本進入香港和香港服務業走向歐洲,助力中歐經貿和投資合作。但在中歐關係發展受阻背景下,香港問題會繼續成為歐盟打壓中國的工具,香港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獨特功能也不易發揮出來,一定程度會有損香港經濟發展。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雖然不能影響中歐關係發展大局,但可以為中歐關係健康發展作出應有貢獻。通過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依賴良好的法治環境,深化為中國內地和歐洲市場牽線搭橋的中介作用。通過保持自身穩定和繁榮,降低歐洲抓住香港問題做文章的機會,最終消除中歐關係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作者係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