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區共有四座開埠以前已經興建的古廟,其中兩座位於南區,分別是赤柱天后廟和鴨脷洲洪聖廟。南區自古以來都是漁民聚居的地方。漁民倚仗天時糊口,收穫時有時無,望天打卦,許多人都會信奉各種神靈,祈求平安順利。而天后和洪聖正是廣東四大水神之二。以下為大家介紹已有逾二百年歷史的天后古廟。

建於清乾隆32年
位於赤柱大街上的天后廟,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是港島南區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天后廟。廟內保存了一口鑄於乾隆三十二年的古鐘,上刻記着當年村民陳信澤帶領全村民眾合資興建寺廟的歷史。
除了古鐘外,廟中還保留着同時期鑄造的九十八公斤鐵秤鉈、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造的門匾、木聯和鐵香爐。

據《南區風物志》記述,赤柱天后廟的興建與風水有關。赤柱村形狀像蟹,本來風水是不錯的,但由於蟹習性橫行,會使村內不寧,故此勘輿家建議村民在蟹頭處興建天后廟鎮壓“巨蟹”,使其不再橫行。
有關傳說是真是假,今日已難以考證,但對作業於水上的村民來說,能請得天后娘娘來助,無疑使得他們心安理得。無獨有偶,天后娘娘又在1941年香港保衛戰時大顯神威。當時,日軍戰機瘋狂轟炸赤柱,村民為逃避炮彈,於是都躲進天后廟內,希望得到天后娘娘的庇佑。說時遲,那時快,突然有一顆炮彈轟落天后廟前的空地,正當大家都以為要被炸死之時,怎知炮彈竟然沒有爆炸。自此,赤柱村民就更加信奉天后。

根據文獻資料,赤柱天后廟曾於1938年和1960年代重修,也都是得力於赤柱村村民。可是,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時,寺廟的部分結構遭到損毁,雖然翌年得村民之力重修,但據說已不復昔日之壯觀。
二進式的四合院設計
赤柱天后廟屬於二進式的四合院設計,分前殿和正殿,中間開有天井,規模頗不小。在天井的四角各有一條柱,承托殿頂蓋。它的兩邊各有廂房,用作廟祝居室和客堂。

寺廟的正門之後設有一對紅漆屏門,作為“擋中”。這對屏門平日關閉,遮閉內殿的活動。而在前殿置有鐘鼓,讓善信通過鐘鼓之聲請神或送神之意。另外,正殿還有主神和配奉的十多個不同神祗。
1767年興建的天后廟,今日仍然屹立於赤柱大街之上,是南區重要的古建築。而作為香港的水神信仰的天后,其神誕相關的活動如像神功戲,也是香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知多D:赤柱打老虎-

在天后廟內的牆壁上,懸掛着一張已經發黑的虎皮,其側有介紹:“該虎原體重二百四十磅,身長七十三英寸,高三英尺,於1942年在赤柱警署門外被一名印度籍警員阿星先生所射殺(赤柱街坊會記述)”。
根據《南區風物志》記述,這段事件曾在報章報道。1942年淪陷時期,赤柱村時有老虎出沒,居民不堪其擾。後幸得印度籍警員阿星先生射殺老虎,並將虎皮贈予村民。
來源:《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