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困擾本港已久的醫生短缺問題,港府去年修例,放寬引入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條件,並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制訂認可醫學院資格名單。首批符合資格的醫學院名單近日出爐,囊括了全球27間著名院校,意味著未來在這些院校畢業的港人醫生可申請特別註冊,在本地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滿5年後,就能毋須再通過執業資格試註冊執業。
惟在首批公佈的名單中,不但未有任何一間內地醫學院上榜,且亞太區內的醫學院亦是鳳毛麟角,加上名單審定時間過長,難以在短期內有效地紓緩本地醫療系統的壓力。因此港府在加快評審速度的同時,亦要考慮進一步擴大認可名單,並將內地醫學院納入名單,否則本港「醫生荒」問題難見改善。
要知道,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突顯出了各國醫療系統及醫護人手的問題,各國政府對醫護人才變得求才若渴,因此現時港府不能「歎慢板」,而是要與其他國家「搶人」,通過降低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門檻和提高誘因來吸引海外醫生人才來港。同時間,第五波疫情反映出,內地醫療資源及人才是香港醫療系統最大靠山,因此未來港府應研究如何善用內地的醫療資源和人才,來解決本地醫療系統所面對的困境。
據悉,特別註冊委員會的評審準則是,須與中大和港大醫學院的國際知名度或排名、教學課程相近,教學語言是英文更佳。而首批名單又以牛津、劍橋等世界名校掛帥,亞洲區僅新加坡國立大學上榜,予人門檻過高之感同時,亦似有重歐美輕亞洲之感。
事實上,無論是內地的北大、清華,還是日本的東京大學或韓國的首爾大學,都擁有世界知名的醫學院,因此評審時不能因循守舊,只以冰冷的國際排名、課程和教學語言作為準則。其實,內地醫生援港抗疫期間的優異表現,已經改變了不少市民對內地醫生的刻板印象和偏見,若政府能把握機會,及早承認內地院校醫生和護士來港執業的資格,便能吸引大量內地醫生、護士來港工作,有效地緩解本港前線醫護長期人手不足問題。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