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社會剛剛走出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陰霾,隨著社交距離逐步放寬,市場經濟得以復甦、市民得以從長期抗疫的疲軟心態中「喘口氣」。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日前有專家推測本港將在6月迎來第六波疫情的爆發,對此說法眾說紛紜,甚至有人直批該言論「引發市民恐慌」。筆者認為,恐慌心態的起因是缺乏了解,結合國內外疫情走勢和抗疫形勢,客觀地分析數據、科學地看待疫情,並採取有效預防疫情爆發的各項措施,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市民恐慌、有效保障港人健康。
「內防反彈」 嚴防本地隱形傳播鏈
本港第五波疫情從今年1月爆發,至今連續多日維持在單日確診病例二百多例的狀態,相較最高峰時期單日新增確診幾萬例,疫情確實是有所回落,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暫時未見疫情的進一步擴散,但當確診數字持續維持在一定水平未有回落時,說明本地一定存在不少隱形傳播鏈。從近日新增確診來看,「星月樓」、「御善私房菜」等群組的傳播,說明伴隨著防疫抗疫措施的放寬,病毒有了更多機會在本地社區中悄無聲息地繁衍和傳播。
那麼是否有必要突然收緊防疫抗疫措施呢?筆者認為,市民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來現今這一刻,和家人共度佳節、約上許久未見的三五好友在這沉悶冗長的抗疫生活裡把酒言歡,受疫情影響的各行各業終於得以復工,「手停口停」的打工仔終於可以不再依賴政府援助,靠雙手搵食……此時收緊,恐會讓一切復甦戛然而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政府需要根據疫情發展隨機應變,做好一切準備,不斷加強強制檢測的範圍、提升能力,對確診者實行「早發現 早隔離 早治療」方案,加強對病毒的追蹤功能,查找並及早斬斷本地隱形傳播鏈等等,如此才能在放寬防疫抗疫措施的前提下,遏制本地疫情的爆發。放寬防疫抗疫措施來之不易,市民更要倍加珍惜,切勿因為放鬆警惕而「大意失荊州」。
「外防輸入」 死守外國新變種入侵
歐洲疾控中心日前將Omicron亞變種病毒BA.4和BA.5列入「高關注變異株」,根據其發佈的報告,新變種病毒可避開由感染或接種疫苗帶來的免疫保護,進而導致感染風險增加,預料未來少則幾星期,多則幾個月,歐洲病例將激增。專家擔憂一旦BA.4和BA.5侵入本港,恐引起第六波疫情。
回顧本港前五波疫情,皆因輸入病例流入社區引起爆發,各界多次強調「外防輸入」一定要嚴謹、一定要滴水不漏,奈何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愈來愈強,對「外防輸入」工作的要求愈來愈高。政府早前因應疫情放緩,取消針對九國的「熔斷機制」,惟國外普遍採取對疫情放任不管的「與病毒共存」模式,相信將淪為新變種病毒不斷繁殖的溫床。從最近的疫情走勢來看,單日新增200多例中,輸入病例佔三四十例,比重並不低。對此,為了防止亞變種病毒BA.4和BA.5傳入本港,一定要嚴防緊守,政府要隨時關注國外疫情變化,適時調整針對海外抵港人士的各項措施,將病毒拒之門外,這是最重要亦是最省事的一步,否則輸入病例流入社區,一傳十、十傳百,後果不堪設想,屆時全港社會又將重蹈第五波疫情覆轍,投入諸多資源,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不說,750萬香港市民的生命將再次受到威脅,代價之慘痛,不容鬆懈,政府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防止爆疫悲劇再度上演。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