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程強強 I 暨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博士生
夏 泉 I 暨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導師
2022年3月1日是東深工程供水香港57周年紀念日。作為一項民心工程,該工程建成後緩解了香港同胞用水困難,之後歷經三次擴建與一次改造,徹底解決了香港缺乏淡水的先天缺陷,極大促進了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以民生贏得香港同胞民心。在香港即將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以史鑒今,東深工程供水香港給我們諸多有益的啟迪:一是祖國始終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正確發展方向;二是香港與內地是血脈相連、守望相助的命運共同體,在新時代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是以民生贏得香港同胞民心,持續關注香港民生一直是做好香港工作的重要保障;四是東深工程供水香港激發了香港同胞的愛國熱情,促進了香港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升。
香港三面臨海,雨量豐富,但年內分配不均,加之特殊的地質條件導致降雨期間地下水難以儲存,淡水缺乏成為制約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20世紀60年代,為解決香港同胞食用淡水問題,廣東省政府在中央領導下,主持修建了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簡稱「東深工程」)。該工程建成後緩解了香港缺水的困境,但隨著香港用水的增多和改善水質的需要,東深工程之後歷經三次擴建和一次改造,源源不斷的東江水流入香港,為香港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作出重要貢獻。東深工程以關注民生贏得香港同胞的民心,其建設發展歷程充分彰顯了祖國對香港同胞的血肉深情。
一、淡水短缺影響香港經濟社會發展
香港先天缺水,歷史上多次遭遇水荒,嚴重影響當地民眾的生活和生產,香港民眾早期食水、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山澗流水和修建水塘。多築水塘是香港民眾早期解決食水問題的主要舉措,水塘容量雖大大擴充,仍無法改變缺水困境。1895年,因乾旱少雨,香港開始實行歷史上第一次「制水」,開啟限時限量供水。20世紀50年代後期,香港人口激增,加之香港經濟完成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歷史性轉變,全港工廠增至4,541家,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需求劇增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缺水困境,「制水」是港府常用之舉。僅1,950年香港一年中就有四次「制水」,每天供水12小時;而1956年5月的「制水」隔天才供水3小時,淡水短缺成為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20世紀後半葉香港因缺水不斷拓寬本地水源,修建水塘,甚至花巨資改造城市供水系統,採用海水沖廁等方式緩解淡水資源的匱乏,但收效甚微。
修建水塘和實施「制水」是20世紀上半葉港府解決缺水問題的主要舉措,但一旦遭遇嚴重水荒,供水依然難以為繼。向中國內地要求供水,是港英政府解決水荒的願望。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對香港缺水問題十分關心。1960年3月5日在深圳水庫竣工的慶功會上,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會見前來參加慶典的港澳知名人士時表示,如果香港同胞需要,深圳水庫可以引水供應香港;4月25日,香港主動派出代表到深圳同內地洽談供水問題。在陶鑄的大力推動下,雙方就深圳水庫向港供水問題達成協議。深圳水庫遂於1961年2月開始供水香港,香港食水困難得到緩解。
獲得廣東供水後,香港雖緩解了用水壓力,但僅依靠深圳水庫蓄水能力仍不能滿足急劇增長的供水需求,尤其是在乾旱季節。1963年,香港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乾旱,災情導致水塘存水量大為減少,水荒嚴重影響居民正常的生活生產,經濟發展亦受到嚴重打擊。為應對水荒,「制水」成為港英政府的無奈之舉。在水荒嚴重的情況下,港英政府再次向廣東省政府請求援助。廣東省政府對於香港同胞嚴重缺少淡水的困難十分關心,積極採取措施幫助解決。1963年5月,在廣東同樣遭受乾旱天氣、深圳水庫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廣東省除增加深圳水庫對港供水外,還允許香港方面自備運水工具到廣州免費運取自來水,並在其他適當地點供應淡水給港九居民食用。為了供水香港,廣東暫停暫緩農業農田用水需求,以優先保證香港同胞用水。在大局面前,廣東人民作出了犧牲。血濃於水,香港同胞缺水的困境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根本解決香港同胞用水的困難,最終決定從廣東東江引水供給香港,東深供水工程遂提上日程。
二、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發展歷程
1963年下半年,廣東省水利廳擬訂了東深工程供水方案。12月8日,周恩來總理在聽取廣東省領導的匯報和意見後,當即同意和批准建設方案,指示國家計委從援外經費中撥款3,800萬元人民幣作為興建專款,並指示有關省市和部門大力支援。當時,國家剛經歷三年經濟困難,投資千萬興建東深供水工程,可見祖國對香港同胞的關愛。周恩來還專門指出對港供水談判要與政治談判分開,加快了粵港談判進程。為儘快解決香港供水的具體問題,兩地代表對有關問題具體協商後達成一致意見,並將該工程定名為「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該工程從東江取水,在深圳水庫原有水源條件下增加可靠的水源,於1964年2月開始施工,1965年2月全部完成。東深供水工程建設期間雖面臨種種困難,但由於工程得到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最終克服重重困難按期完成。
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通過驗收後,於1965年3月1日開始供水給香港九龍地區,每年可供水6,820萬立方米(折合150億英加侖)。如港英政府需額外增加供水量,廣東省會將視供水設備能力適當增加。水費標準為每立方米人民幣一角。工程建成後,滔滔不絕的東江水為香港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城市發展的血液,促進了香港經濟的騰飛。
1965年東深供水工程投入使用以來,香港同胞食水緊張的狀況大為緩解。但隨著香港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增多,淡水短缺問題再次凸顯。對於香港同胞缺水問題,中央時刻關注,經國家計委同意,東深供水擴建工程逐步提上日程。該工程立足長遠,科學規劃,於1974年3月進行第一次擴建,1978年9月建成後年供水量達1.68億立方米,大大緩解了香港的用水困境。同時港英政府嘗試興建貯水塘和海水淡化廠,但效果不理想。港方再次提出遠期增加供水的需求,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東深供水工程開始第二次擴建。該工程在原有工程布局條件下進行,1981年10月開始施工,1987年10月完成竣工驗收,年供水量增至6.2億立方米,對港供水能力達到1965年的9倍,相當於1978年一期擴建工程完成後供水能力的3.7倍。為確保對港供水,東深供水工程後又於1990年9月第三次擴建,1993年12月竣工,工程建成後年供水能力達17.43億立方米,比擴建前年供水能力翻了一番,相當於首期工程供水能力的10倍。
作為民生工程,東深供水工程不僅要滿足供水的水量,還要保證供水的水質。為了香港同胞能喝上「放心水」,該工程在歷經三次擴建後又迎來改造。20世紀末,東深供水工程沿線的東莞、深圳等地經濟快速發展,同時香港大量的造紙、輕紡等高耗水企業遷往珠三角,流向該工程供水明渠的生活、工業污染物增加,影響了東江原水水質。從2000年8月起,廣東省政府對東深工程原供水系統進行大規模改造,興建全封閉的專用輸水管道,實現清污分流,於2003年6月正式建成通水。保證對港供水水質,東江源頭的保護也很重要。東江流域內各地在水質和水生態保護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因產業發展受限,導致一些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滯後。57年來,這條生命之水水質一直穩定保持在國家Ⅱ類水源標準以上。
東深供水工程歷經三次擴建和一次改造後,徹底解決了香港缺水的先天缺陷。長期以來,穩定而有保障的淡水供應促進了香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東深供水工程關注民生,凝聚民心,不僅把香港和祖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香港民眾感受到祖國的關懷,同時提升了香港同胞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三、東深工程供水香港的啟迪
以史鑒今,在香港即將回歸祖國25周年的今天,東深工程以民生贏得香港同胞民心,帶給我們諸多有益啟迪:
一是祖國始終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正確發展方向。20世紀中葉,面對香港缺水的困境,正是祖國的關懷,東深供水工程才應運而生,香港才能獲得穩定而有保障的水源供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交往的廣泛深入,內地已成為香港發展的重要支撐。1997年和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中,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給予援助,推動香港經濟發展重回正軌。近年香港受「修例風波」等影響,經濟發展遭遇挑戰。2020年6月,香港國安法的出台,彌補香港的法制漏洞,為香港由亂轉治提供重要支撐。2022年春,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暴發,日增病例連日過萬,形勢異常嚴峻。疫情當前,祖國內地時刻心繫香港,中央政府和內地各有關方面全力支持香港抗疫,不僅派出專家組赴港,援建方艙醫院,還重啟停頓十多年的火車班列積極運輸內地抗疫物資通關,祖國的援助成為香港抗疫最有力的保障。歷史業已證明,祖國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因此,未來香港要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契機,積極推進香港和內地深化合作,互利共贏,推動香港經濟進一步融入內地,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為國家建設和香港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二是香港與內地是血脈相連、守望相助的命運共同體,在新時代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東深供水工程建成後的首要目的是確保對港供水,在乾旱年代廣東同樣缺少用水的情況下,還要暫停或暫緩農業用水優先供港。東深工程保證供港水量的同時,還需保障供水水質,這使得廣東境內東江流域範圍內的地區產業發展受限,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同飲一江水,粵港情更濃。東深供水工程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粵港合作的典範,不僅解決了香港缺乏淡水的困擾,同時密切了香港與廣東地區的人員往來和經濟聯繫,尤其在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祖國後,兩地不斷深化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了互利共生、合作共贏、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新時代,在國家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對於粵港澳三地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可以深化三地的交流合作,可充分發揮粵港澳外向型經濟發展優勢,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和動力源,利用自身優勢,挖掘潛力,推動粵港澳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不斷提高三地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加快大灣區一體化進程,進而發揮示範效應,帶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以民生贏得香港同胞的民心,持續關注香港民生始終是做好香港工作的重要保障。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發展歷程中,始終把香港同胞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把優質的水源優先供給香港,解香港同胞之所憂,應香港同胞之所求。東深供水工程建成後一度緩解了香港缺水的困境,但隨著時間推移,供水能力已跟不上香港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多的步伐。為徹底解決香港缺水困境,滿足香港同胞用水需求,在中央統籌下,該工程建成後歷經三次擴建和一次改造,終於彌補了香港缺水的先天缺陷,為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東深供水工程由此成為一項系統性的民生工程,並以民生贏得民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新時代關注香港民生是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保障。特區政府和全社會應聚焦香港民生,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香港民眾在住房、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實際問題,並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通過著力發展經濟,增進民生福祉,使民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近年,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央有關部門還推出多項便利香港同胞在內地發展的政策和舉措,為香港同胞在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遇。相信在特區政府和祖國的共同關切下,香港的民生問題一定會得到更好的改善。
四是激發了香港同胞的愛國熱情,促進了香港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升。香港命運始終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祖國始終心繫香港同胞。20世紀中葉,在香港面臨缺水的困境下,祖國內地積極因應,東深供水工程建設提上日程。東深供水工程在建設發展歷程中始終把香港同胞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把民生工程轉變為民心工程,凝聚了共識,凝聚了民心。東深供水工程把香港和祖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該工程的擴建與改造把香港同胞與祖國母親的心連在一起。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發展歷程激發了香港同胞的愛國熱情,增強了他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香港與祖國內地建立起心心相連、命運與共的精神紐帶,香港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此得到極大提升。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5-6月號第40-44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