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一直有傳,把熱水不斷翻煲會釋放有毒物質「亞硝酸鹽」,長時間飲用有機會致癌。亦有人指出,有時侯從熱水煲倒出來的水出現金屬等異味,因而擔心可能會影響健康。到底以上這些傳聞和說法是否正確?
有不少人表示,不斷將電熱水煲反覆加熱,會釋放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長期飲用更會致癌。事實上,由於香港的食水屬於軟水類別,自來水中無可避免會含有微量的礦物質,當中包括硝酸鹽,進入人體後,唾液中的微生物及胃腸中的微生物會將硝酸鹽轉變成亞硝酸鹽。不過,潔淨的食水中只含有少量硝酸鹽,即使反覆加熱後對人體影響很微。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測試發現,未經煲滾的自來水亞硝酸鹽含量為每升0.007毫克,煲滾後則升至每升0.021毫克,其後再將食水翻煲5次、10次,以及20次,亞硝酸鹽含量分別為每升0.028毫克、0.03毫克和0.038毫克。測試表明,重複煲滾自來水確實會增加亞硝酸鹽含量,但即使反覆加熱,食水中亞硝酸鹽含量仍遠低於世界衞生組織規定之每日最高攝取量3.7毫克。因此,一般自來水反覆煮沸多次後,仍處於安全範圍之內,市民毋須過分擔心。

相比之下,一條香腸就已經含約5毫克的亞硝酸鹽,遠比重覆煲滾的食水多。此外,雖然亞硝酸鹽被世界衞生組織列為2A級別的可致癌物質,但本身並不會對身體有害,只有當亞硝酸鹽與肉類中胺基酸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亞硝胺」後,才有機會致癌。由此可見,想減低亞硝酸鹽致癌的風險,減少進食加工食品更為實際。
儘管飲用翻煲的食用水致癌風險較低,但飲用水經過多次翻煲後,會增加水中雜質濃度,變相影響健康,加上若食水已擺放多時,無法得知是否被污染。
至於有些人指出,熱水煲煲滾的食水中帶的有金屬鐵銹味。根據消費者委員會發佈的文章指,在保持高溫的情況下,由於食水長時間與熱水煲接觸,食水中銻、銅、錳、鐵、鉛或鋅等金屬物質的濃度較高,因而令食水帶有「金屬」異味。此外,熱水煲內部的金屬組件,如發熱位置和金屬內壁,隨日常使用有機會出現銹蝕情況,亦可能令食水出現「金屬」味。不過一般正常情況下,食水中的金屬物質含量都不會增加至危及健康的水平。

假如經常使用電熱水煲而又沒有定期進行徹底清潔,礦物質會積聚及黏附在電熱水煲內,雖然並不會對水質和健康構成威脅,不過,仍建議市民應每星期清洗一次熱水煲,以保障衞生安全。
清潔熱水煲小貼士:加入少許檸檬汁或白醋

先把檸檬汁隔渣,加入少量清水進行稀釋,然後注入熱水壺內浸泡數小時。倘若家中沒有檸檬汁,亦可加入白醋以達同樣清潔效果。兩者皆能清除黏附或沉澱於熱水壺內壁及底部的水垢或污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