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李廣廈 | 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科學研究所博士
香港由於「一國兩制」的實施,保持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特色,使得華洋自由貿易的傳統得以保留,更兼有地理上的優勢,使得香港具備貫通國內外市場和對外拓展中國經濟空間的能力;這就是香港較之於內地或者海外城市的優勢所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機遇在中國經濟圈之中,發展方向在於與民族復興同行,而發展的關鍵則在於香港的發展要融入大灣區的發展之中。
一
如何將香港優勢與大灣區融合是香港再騰飛的關鍵。香港特區政府近年提出與深圳交通對接的規劃,為促進融合加强基礎設施建設。然而,除了建設基礎設施外,香港還必須打破各種有形無形的界限,拆除由界限產生的形形色色的牆。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指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地域上包含廣東省九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 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9+2」隱含著要區分九個內地城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這是「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使然,內地和特別行政區分別實施不同的社會制度,這就使得內地和港澳有著天然的分界。內地的九個城市是各自獨立的行政區域,本身有各自的地域分界和利益取向,再加上社會制度不同的兩個特別行政區,大灣區內部的界限與大灣區有機融合的目標之間的矛盾不言而喻。
首先,香港和深圳的邊界就是有形的界,香港和內地城市由於社會制度的差異所產生的界就是無形的界。由此產生了各種阻礙人財物流通的牆,例如:兩地人員異地工作的許可、通關的便利、企業資金的互融互通以及統一市場所需的物流便利等等。對於這些牆,在中央政府協助下,香港政府和內地地方政府本著「通其窒礙,略其繁碎」的原則都有辦法拆除。但是,由於利益差異、文化差異等,在人們心中造成各種無形的界,由此也產生阻礙協同發展的牆,這些墻要統統拆除并不容易。
要打破不同持份者目標利益的分界,最令人心悅誠服的手段是通過市場經濟的方法。當然,市場經濟的方法有時也會失靈或者產生損害公眾利益的副作用;這就必須用法律手段對利益邊界進行界定並用行政手段進行調控。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拓地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每一個土地的持份者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目標利益,政府可以引用《土地收回條例》通過行政主導的手段拓地,但是由於存在著個体和公眾之間的利益分界,難免產生矛盾;如何才能即不損害公眾利益又能讓持分者心悅誠服有效率地完成北部都會區的拓地需求,為政者不妨考慮在使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同時加入市場經濟的元素。
要打破人們心中由於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劃定的界,拆除人們之間阻礙合作的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國文化認同教育。同時,經貿合作、文化體育交流也是不錯的方法。詩詞歌賦和琴棋書畫是認同的源泉,祖國錦繡河山和欣欣向榮的景象是激發認同的動力,對國家制度和法律的了解是認同的內容,對國旗國歌的尊重是認同的表現形式;這些中國文化元素要體現在各層次的教育中才能使香港建立與內地共同的文化基礎,同時還要輔之以合作與交流對這一基礎進行穩固。有了穩固的共同的中國文化基礎,香港才能實現真心實意的與民族復興同行。
二
香港最大的優勢是「一國两制」,建基於此並利用優越的地理條件融入大灣區之內,香港才有大展所長之能。香港最大的長處是文化、經濟、信息和科技的匯聚與交流。前幾年的反中亂港事件,以及繼之而行的黑暴高潮,大大弱化了香港作為中西交匯中心的功能,幾乎把香港淪為政治的角力埸。自香港國安法推出以來,政府一系列的撥亂反正行動使得香港社會從躁動中安靜下來,香港迎來了大展所長的好時機。
作為中西交匯中心,香港可以在多方面為國家拓展對外經濟空間。香港在法律體系上與英美澳相似,其操作實務為西方所熟悉;文化上,上百年的華洋交易傳統,使得香港人不單有語言上的優勢,還有對華洋風俗習慣理解上的優勢;經濟上,香港歷來都是世界上重要的集資中心之一,香港能夠借助國家低碳減排產業的興起,發展成為外向型的綠色金融中心,為中國,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綠色產業服務,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中心。
作為中西交匯中心,在高科技產業上,香港可以結合內地高科技產業發展,不單為國際高科技企業向內地企业轉移技術提供服務,還可為內地高科技企業提供向外技術轉移的服務,成為知識產權交易中心。與此同時,香港擁有國際和國內信息交匯中心的優勢,不僅擁有對國內外市場和科技信息高度敏感的人才,更兼有大灣區科技人才和配套設施的支持,具備發展自身創新科技產業的潛能,有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可能。
作為中西交匯中心,香港還可以協助內地有優勢的行業走出去參與國際規範和標準的制定。航運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往百年間,都是歐美國家依據自身的運作實踐來制定國際航運的規範和標準。過去數十年,中國航運業高速發展,特別近年來,內地港口因應日益增長的海運量和提高物流效率的要求,快速推進智慧港口建設,在智能化物流操作實踐上已積累了不少經驗,已形成全球行業領先的態勢。香港不單有歷史悠久的海運業,還有成熟的國際海事服務,是國際海運業持份者聚集地,具備資格參與國家智慧港口的國際規範和標準的制定。
三
總結而言,香港之勢在於對內融合,香港之能在於對外拓展。順勢而為,融合於大灣區之中,才能大展所能再創輝煌。而融合之癥在於界,香港必先破界拆牆,才能對內融合。破界拆牆、順勢展能既是特區政府官員的責任,也是香港各界人士的責任。最后,藉箸代籌,香港融合於大灣區之中,不只是從國家經濟圈中賺錢和求發展,還要依托國家的經濟體量和充分利用「一帶一路」龐大的經濟資源大展所能,從國際市場中賺錢和求發展。依仗對內融合之勢,施展對外拓展之能,獅子山下大家齊心合力、與民族復興同行,我們的明天將更美好!把握好撥亂反正的時勢、疫情過後的時機,對內融合,對外拓展,香港作為中西交匯中心,成就將會更卓越,東方之珠將會更璀璨!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5-6月號第75-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