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筆者認為,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對總書記指示和國家戰略深刻領會,在選舉政綱《同為香港開新篇》中強調要“塑造文化之都,推動創意經濟”,提出:“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綜合發展藝術文化事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創造軟實力和‘香港品牌’,加快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地位,讓藝術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的新引擎”。這一政綱順應國家戰略、切合香港實際、深得香港民心,為香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吹響號角。
文| 香港 高敬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2/5/31/R5l4nYyOF6iHJudKZgcQrrEoCD3nWZ3V8st.jpg)
香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
構建國際文化中心優勢獨特意義重大
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國際大都市,其文化藝術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中西文化的精髓,兼容並蓄、自由開放、靈活創新,經過上百年發展,已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為把香港獨具特色的文化優勢發掘出來,並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成為拉動經濟的新引擎,香港需要正式確立“國際文化之都”的發展定位,和“國際文化中心”的長遠目標。
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香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文化國際地位看,香港是光輝燦爛的東方之珠,中西合璧的多元交匯文化、中西互融的法制社會價值、兩文三語國際化教育模式為香港所特有,各國多民族人民在港和睦相處的國際包容型文化,廣大港人投資商務遍布全世界的創業文化,港人旅遊全球化的家庭觀光文化為全球讚譽。從自身文化特色看,香港同胞具有愛祖國愛香港愛故鄉的文化精髓,“和為貴”與“百善孝為先”等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廣大港人中弘揚與傳承,香港擁有眾多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育完好的歷史文物,廣大港人普遍具有吃苦耐勞努力拼博和樂業敬業勤業精業、勤儉持家的獅子山文化精神。從文化產業發展看,香港是享譽世界的美食之城和購物天堂,具有承載國際文化藝術的現代化高水平大型場館設施,以中華文化藝術品為主體的國際藝術品交易額名列世界前茅,武俠文化和粵劇藝術與影視業及動漫產業等發育良好,香港是全球矚目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集一身的國際大都會,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物質基礎。從文化發展體制看,香港具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下,允許740多萬人的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文化和社會生活上“馬照跑、舞照跳”,具有獨特的發展魅力。
香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是利國利港,造福人類的好事。從國家發展大局看,這一戰略有利於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提升中華文化輻射力,擴大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從促進人心回歸看,這一舉措有利於中華文化傳承,促進港人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同時大力吸收優秀國際文化,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融的國際文化大都會,提高市民文化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從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看,這一舉措直接拉動香港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繁榮必將拉動香港旅遊及酒店、餐飲、商貿、航空、高鐵、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帶動香港GDP上升並開闢新稅源,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堅持頂層設計戰略布局
爭取國家支持和國際機遇
香港已決定設立文化和旅遊局,該局成立後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落實行政長官政綱,積極提出和制訂推動與提升香港文化及旅遊產業的前沿政策,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為政府提出打造“國際文化之都”的藍圖,並制定具體的階段目標、實施計劃及政策舉措。
一要堅持以效果為導向。要統籌謀劃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旅遊文化,以及音樂、戲曲、設計、美術、動漫、遊戲等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要明確各行業具體階段目標:“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實現目標”。
二要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利用CEPA機遇,開拓內地文化產業市場,設立與內地相關部門合作的工作小組,積極解決香港業界進入內地市場的“大小門”放開等問題,排除在內地經營的政策障礙。協助動漫、網絡遊戲企業打通進入內地市場的通道和對接國家版權局對產品的審批。加強與內地文化合作,用好內地在中華文物藏品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豐富資源。大力支持內地文創供應鏈企業與文創消費金融總部落地香港,鼓勵香港中資企業及內地資金更多投入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爭取國家支持已註冊的“香港京劇院”發展“國粹”文化藝術,著力在粵、港、澳、台地區大力弘揚國粹文化。
三要拓展國際發展機遇。10多年前,聯合國籌劃設立“世界文化組織”,已有100多個國家表態願加入。香港應爭取把“世界文化組織”永久性總部設到香港,舉辦“國家元首文化峰會”“政府首腦文化工作會議”“部長級文化事務會議”。打造“世界文化發展高峰論壇”“世界文化產業高級論壇”“世界知名文化企業家圓桌會議”等。對那些文創產業投資大、拉動強、發展好的外國大企業招商引資,把他們手中獨佔鰲頭的文創產業吸引到香港來。
四要政策扶持文化建設。支持資本市場為文創企業股票上市給予特殊優惠政策,推動香港證監會和聯交所專門為中小型科創企業和文創企業制定上市板塊或規則。利用閒置學校、活化工廠大厦等場地設施,支持文化社團、文創企業設立文化創意中心,形成一批百萬級、千萬級小微型集群性文創企業。放權民間文化社團和十八區民間社團擔當推廣文化藝術重要角色,鼓勵具規模及水平的民間藝團多到各區義務巡迴演出,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更佳的文化生活服務,形成“文化香港、人人文化”的風氣。珍惜香港歷史建築,加強活化保護,訂立指引及決策機制,鼓勵民間參與發掘和報告重要歷史建築物或建築群。
五要重視發揮市場力量。設立各類扶持文創企業發展基金和給予優惠稅率,重點發展大型文創企業、扶植中型文創企業、培育小型文創企業、孵化新型文創企業,既要扶持“獨角獸”“小巨人”,也要培育企業集群,以打造千萬級、億級、十億級、百億級、甚至千億級文創企業。
六要重視吸納培養文化人才。香港各大院校應拓展文化藝術系,擴大招生範圍。支持香港中、小學做好文化傳承,成立由特區政府資助的“青少年文化藝術培育中心”,讓不同階層青少年接受多元藝術培訓,向學生提供資助欣賞更多文化表演。努力爭取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曲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名校擴大在香港的招生。制定文化藝術考級標準,完善職級技術評定與職業專業證書認證等制度及措施。放寬政策支持內地有成就的文化藝術人才來香港發展。對國家大師級的文化人才,可以特別措施引進。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2/5/31/gGlEF5Hq2S6f8SUlmiUc5PS3BoWmDnwmSDF.jpg)
建設國際一流重點項目
帶動文化事業產業全面升級
一是建設好重點文化基地。把西九龍建設成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化樞紐,用好香港藝團和文化館、博物館,更積極向外運營和開展文化活動。規劃出適當土地和廠房、場地設施,設立“香港動漫產業基地”“遊戲產業基地”“新媒體產業基地”“文創產業園區”。利用好清水灣電視城和邵氏影城、亞洲電視等現有場所、設施辦好“香港影視產業基地”。設立“體育產業科技園區”,開創“一園多中心、一園多門類、一園多場館”的新模式,以場館為依託構建全體育產業鏈,打造全國一流、業界領先的場館綜合利用和運營服務體系,著力打造體育全鏈條產業。各產業基地和園區根據自身產業發展規劃和需要,出台針對性的優惠政策,特別為香港大學生和青年進行文化創業量身定制出特殊優惠政策。
二是舉辦高層次文化展會和節慶活動。以“官辦民助”方式,一年一届、堅持不懈舉辦高層次、高水平的“中華文化國際論壇” “中華文化博覽會”“國際文化產品交易會”“國際圖書展覽會”。舉辦“世界名酒博覽會”和“中國名茶鑒賞會”,給予稅率優惠,並評選每届的名品類“世界級金牌美酒”和名品牌“中國金牌名茶”,逐漸把香港構建為世界名酒文化中心和中國名茶文化中心,打造成世界名酒、中國名茶集散地與營銷中心。主辦“香港體育產業投資洽談會”暨“國際體育運動品特展會”,引進國際奧委會專業機構、國際各類體育賽事、國內外體育院校、大型體育企業,積極製造賽事“熱點”和招商引資“亮點”。舉辦“香港美食文化節”暨“美食品鑒會”。堅持每年一届、每届四個月,將中國八大名菜系、地方菜系、民族菜系和外國菜系引入香港,達到“食遊結合、食會結合、食娛結合、食演結合、食購結合”,大力吸引全球遊客到香港吃美食、品美味、觀美景、渡美假,充分享受香港美食文化的魅力。
三是舉辦世界級的文化賽事。支持香港中華文化總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國際劇協”(擁有117個國家會員單位)在香港西九龍文化中心舉辦一年一届、每届三個月、持久系列化弘揚國際優秀戲劇文化藝術的類似“奧斯卡金獎”的世界優秀戲劇文化藝術大競賽獎項。運用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所屬的“香港中華文化院”,以“民辦官助”的方式,一年一届堅持不懈地長期舉辦全球性中華文化大獎活動,如設立全球性“中華文化泰斗獎”“中華文化傑出名人獎”“弘揚中華文化卓越貢獻獎”“中華文化院士獎、博士獎” “中華文化青少年才俊獎”,評定出中華優秀文化的類似“諾貝爾獎”的世界大獎。爭取“世界文化組織”按世界文化藝術屬性分門別類打造類似“奧運會”式的“世界文化藝術大競技盛宴”,每三年舉辦一届、頒發獎牌,強力拉動香港文化藝術產業、旅遊產業大發展。
四是建設規範化的文化藝術品交易平台。發揮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所屬“香港中華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作用,將其辦成常年性線上線下永不落幕的交易會。設立“香港文化知識產權中心”,以區塊鏈新方式,實現可溯源不可篡改,便利文化知識產權登記、註冊、產權認證和保護、產權交易等。大力鼓勵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性藝術品交易機構全力拓展中華文化藝術品為主的國際藝術品交易發展。
五是推動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搶抓全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大好機遇,推動香港數字化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與金融產業相對接,建設產融結合的元宇宙、區塊鏈文創產業平台,打造集互聯網技術開發,數字化內容生產、數字化版權運營、數字化產品輸出為一體的香港國際化數字新文創中心。國際電子競技產業發展迅猛,2003年電子競技就被我國國家體育總局列為正式體育項目,杭州第19届亞運會已將電子競技列為正式比賽項目,2024年巴黎奧運會電子競技也會正式比賽登場。預計巴黎奧運會後,將引發全球性中、青、少年參與電子競技的爆炸性增長,未來10年全球市場約10萬億美元。應設立“奧運電子競技產業基地”,搶先在香港發展奧運電子競技產業,將奧運電子競技比賽、解說、培訓、資格認證、硬件研發生產、軟件改造升級、數據分析等環節形成一個閉環的奧運電子競技產業鏈。
六是重點打造一批國際傳播平台。爭取國家在香港設立“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中心”,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基地,又對香港的國民教育提供實質有效的支持。中阿衛視是總部位於阿聯酋迪拜的國家級衛星電視台,於2017年5月獲得中國批准在中國設立常駐新聞機構“中阿衛視中國新聞中心”,是傳統絲綢之路上唯一中外合資的衛星電視台,覆蓋西亞北非22個阿拉伯國家和地區近5億人口。香港應支持官方、民間機構密切與中阿衛視合作,使香港在“一帶一路”輿論場搶佔先機。儘快復辦具有65年歷史的亞洲電視,恢復亞視的免費電視牌照和在內地落地等相關事宜,用粵語、普通話、英語播出,並將傳統電視節目與網絡自媒體、融媒體對接,線下與線上對接,利用好互聯網,力爭打造一個香港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抖音”式的網絡大平台,立足香港,面向台灣、面向1億人群的海外華人和對亞視情有獨鍾的6.5億人群的東南亞各國,講好香港乃至中國故事。
香港作為實施“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具有獨特的文化優勢,已具備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的基礎、條件和競爭能力。相信在李家超先生帶領下,香港特區文化建設一定能够同為香港開新篇,“發現新亮點、製造新熱點、疏通堵塞點、創新增長點”,同時為國家對外開放、保障國家文化安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作出香港貢獻。
(作者係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