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辰......近年來,中國航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已圓滿收官,取得了一批世界性的原創成果。接下來,中國航天事業將如何開啟新的征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探月工程四期已全面啟動,中國航天將堅持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鍵技術攻關,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其中嫦娥六號計劃到月球背面採樣,目前正在論證構建環月球中繼通信導航衛星星座。
文|本刊記者 莊蕾
航天築夢圓夢歷程集中體現了
與時俱進 與技俱進 與人俱進 與天俱進
記者:2022年是中共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出的第十個年頭,也是“航天夢”提出的第十個年頭。航天夢如何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吳豔華: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提出“航天夢”。中國航天始終以夢為馬,敢於追逐夢想,勇於踐行夢想,中國航天夢自立自強自信的築夢圓夢歷程,集中體現了與時俱進、與技俱進、與人俱進、與天俱進。無論是載人航天、北斗導航,還是探月探火、高分專項,都著力於服務國家戰略實施,服務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民生,服務深化對宇宙的認知。中國航天是感動中國的航天,造福人類的航天,鏈接世界的航天,充分彰顯了以航天夢助力中國夢,支撐中國夢的力量與價值。今年航天日主題定為“航天點亮夢想”,目的就是傳承航天精神、傳遞航天情懷、傳播航天文化,進一步弘揚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理念,以航天夢托舉中國夢,激發和鼓勵更多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中國航天始終致力於打造外空領域
人類命運共同體
記者: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未來一段時間,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任務?
吳豔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推動和黨中央決策領導下,中國航天取得系列重大成就:一是運載火箭加快更新換代,以長征五號為代表的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陸續投入使用,實施274次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97.6%。二是重大工程亮點紛呈,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實施,探月工程“繞、落、回”圓滿收官,嫦娥四號首次著陸月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天問一號實現中國航天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形成體系能力。在軌工作的各類衛星超過500顆,為平安中國、美麗中國、數字中國建設等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空間科學探索與實驗研究取得一批原創成果,“慧眼”“悟空”“張衡一號”“天琴一號”“太極一號”“羲和號”等衛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四是國際合作成果顯著,新簽署約50項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與巴西、法國、意大利合作的衛星成功發射;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航天能力建設,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共享中國航天發展成果。
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將堅持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一是將實施探月工程四期,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鍵技術攻關,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二是行星探測工程將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實施附著小行星採樣返回和主帶彗星探測,開展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三是推進重型運載火箭論證實施。
記者:請您具體介紹一下,今年中國航天還將取得哪些突破?
吳豔華:2022年,中國航天追逐夢想的腳步不停,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計劃實施天舟四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四號、十五號載人飛船,問天、夢天實驗艙等6次飛行任務;發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碳監測衛星、高分衛星01A衛星等空間基礎設施衛星,全年計劃安排發射任務60餘次;深空探測實驗室全面運行;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推動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建設。中國航天將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始終著眼開放、合作、共贏,始終致力於打造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
將深空探測實驗室建設成為具有
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記者:今年成立的深空探測實驗室,將承擔哪些任務?在航天強國建設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吳豔華: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重要方向。深空探測實驗室是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圍繞深空探測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實現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發展的新型科技研發機構。我們將通過深入論證,持續推進,接力實施一系列重大建設任務,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一系列大型基礎科研設施,一系列重大合作項目,一系列成果轉化和產業應用,將實驗室建設成為深空探測領域重大科技工程的綜合支撐平台、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力量、原創科學成果的策源地和高水平國際大科學計劃合作中心,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平台,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探月工程四期已全面啟動
嫦娥六號計劃到月背採樣返回
記者:目前國家已批覆探月工程四期任務,請問能否介紹一下具體安排?這些任務有哪些具體特點?
吳豔華:包括已經發射的嫦娥四號在內,探月四期包括4次任務。嫦娥六號計劃到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世界各國目前都沒有月背的樣品,所以更有研究價值。此前,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土壤樣品年齡非常年輕,主要是大約20億年的玄武岩。根據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月球正面的年齡比此前美國和前蘇聯樣品測定年齡年輕了10億年。現在科學家初步推測,月背有可能是40億年的年齡,也就是說40億年前基本停止了火山運動。我們要通過嫦娥六號任務取回月背樣品,讓全世界科學家分析、研究,這是大家非常關切的主體目標。能夠到月球背面實地去取樣,意義重大。
嫦娥六號因為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初步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著陸並採樣返回。選擇月球背面著陸採樣返回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在月背如何獲得中繼通訊和數據傳輸等問題,現在運行的鵲橋號中繼星無法滿足任務需要,科研人員正在論證構建環月球中繼通信導航衛星星座。我們爭取明年或者後年把中繼通信衛星,像嫦娥四號鵲橋一樣能打上去,爭取2024年或者2025年發射嫦娥六號。
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就是要服務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中國和有關國家、國際組織共同合作的開放式科考基地,將按照“勘、建、用”三步走來推進。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和其他國家的任務,就是服務於第一個目的——勘察,準備用10年左右的時間,以勘察建立個別必要的設施為目的。第二個階段是建設,要用10-15年的時間,歡迎各國的單位和組織來參與這個項目,把國際月球科研站按照統一的規劃去分塊實施好,建設一個比較完善的、功能齊全的科考站。相當於我們要建設一個小城鎮,要有供電系統、運載系統、能源系統、通訊導航中繼系統,遠期還要有宇航員生命保障系統等。第三步是應用,建成以後,歡迎各國參與月球科考,給全世界科學家提供能力條件,進行利用分析開發,就像地球南極站、北極站一樣。
我們正在完善方案論證,結合探月工程四期任務部署全面啟動實施。嫦娥七號爭取在2027年左右發射,嫦娥八號在2030年前後完成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