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自古以玉聞名。今人揭土拂塵,在南陽城北的一座普通小山丘揭開了華夏文明的歷史新密碼。3月31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成功入選。被業界泰斗讚歎為“中華瑰寶 千年一遇”的黃山遺址究竟有何魅力?不妨一道追溯時間的脈絡,從這裡找尋千年的記憶……
文|本刊記者 馮琳
歷經一甲子揭秘的考古奇觀
黃山遺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東北部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旁、白河西岸的一處小山丘上,山丘海拔150米,高出地面二三十米,遺址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這裡風景怡人、安然靜謐,如不細細挖開腳下這片無言而神秘的土坯,或許很難想象塵封於其中的七千年前華夏中原文明。
從偶被發現到震驚我國考古界,歷經一甲子,隱藏在黃山遺址地層之中的文化密碼才逐一浮現……
據黃山村一些年長的村民回憶,以往這片土地上經常能翻拾到陶片、玉石片。1956年春天,當地政府在進行文物調查時收集到石斧、陶器等遺存。1959年,因配合焦枝鐵路建設,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黃繼光小隊”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進行了第一次發掘,時間並不長,成果卻很豐富。在僅1,6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之內,共發現房基3處、不同時期房屋10間、墓葬50多座,並出土多件陶器、骨器、石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次發掘還出土了5件獨山玉玉製品,其中包含距今約7,000年左右、號稱“中華第一鏟”的獨山玉鏟。
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黃山遺址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布黃山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憾的是,後來因種種原因,這裡多年未再進行過大規模發掘。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勘探隊,正式拉開了黃山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的帷幕。經過一年多時間對遺址及附近地區進行詳細的考古調查與勘探,考古隊基本確定了遺址的準確範圍、大致內涵與保存狀況。
2020年,“考古中國”把夏文化、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目光投向南陽黃山遺址,並將其列為“考古中國重大新成果”之一。黃山遺址項目最終被納入了“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課題”重點項目,進入國家級考古研究層面。
從2018年5月至2021年11月,考古隊對黃山遺址進行了長年連續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2,400平方米,分三個發掘區:山頂台近2,000平方米,發掘深度1至2米,均未到底;山東一台與山下西崗地各200平方米,挖深0.5至2.5米,最深7.5米,均到生土。
黃山遺址由五級台地構成,山頂台地分布有仰韶早期至屈家嶺文化堆積,厚3至5米,第二向第五台地分布的同期文化堆積漸薄至消失,山下西崗地高處同期文化堆積厚0.5至1.2米,其餘無文化堆積。黃山遺址遺跡極其豐富複雜,基本由多層房址和墓葬疊壓而成,從漢墓壁剖面觀察到的仰韶晚期台式建築就有5層之多。房摞房、墓摞墓,整個遺址層層疊疊都是寶,常常出現仰韶時期、屈家嶺時期製玉作坊和房址、墓葬相互疊壓打破現象。
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中4,000年前至6,000年前是新石器時代文明的高度發展時期;經考古勘探確定,黃山遺址恰恰就在這個時期。它是一處年代跨越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製作性質的中心性大遺址,是目前南陽盆地中已發現的面積最大、遺跡規格最高、內涵最豐富的遺址。
黃山遺址反映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基本特點,為探討豫西南地區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關鍵材料,是探討南陽盆地、江漢平原文明起源和中華文明研究的關鍵遺址,實乃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
2019年3月,著名考古學家、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先生在考察黃山遺址之後欣然題字——“中華瑰寶 千年一遇”。
因玉際會的黃山與獨山
南陽是我國玉文化中心之一,距離黃山遺址3公里處即是南陽產玉名山——獨山。“獨山古玉,黃山天琢”,因考古之緣,產玉的獨山和採玉、治玉、用玉的黃山聯繫更加緊密。
早年的調研勘探已發現,黃山有大量以生產工具為主的玉製品、石製器和石片、玉片、半成品,考古界因此認定黃山遺址是一處區域性的玉器加工中心。隨著此後考古範圍的不斷擴大,黃山遺址發掘現場也不斷取得新的驚世發現。
據不完全統計,黃山遺址共出土砂岩質製玉石工具磨棒近1,800件、磨片5,672件、磨銼308件、鑽頭7件、鑽桿帽3件、石錘272件、石球13件、完整磨石墩50餘件、殘磨石墩15,000餘塊,石坯料300餘件、石核274件、人工石片1,021件、石器約300件、玉器50件、玉片3,518件、玉料4,500餘件,還有大量的玉料、石器、陶器與少量玉器原地保存。一件磨石墩上甚至繪有褐紅色人物勞動、臥豬、蘭草寫意圖,堪稱絕品。玉材主要為獨山玉,其次為黃蠟石、石英、漢白玉等,個別為方解石和瑪瑙。玉器種類有耜、斧、鏟、錛、鑿、璜、珠等。
除了玉石器及加工玉石器的各種工具外,考古人員還驚喜地發現了多座玉石器加工作坊,包括大型“前坊後居”式和中型“坊居合一”式木骨泥牆長房。其中最大的一間“前坊後居”式7單元大型連間長房面積超過150平方米,極為罕見。這些坊居式建築群是中國內地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築之一,牆體存留高,內部設施齊全,大批遺物原位保存,再現古人製造玉石器與生活的基本場景,完好保留了建築技術和日常生活的細節,被稱為“龐貝式”遺存。坊內均有一長方形帶平頂爐台,除滿足居住生活功能外,還用於磨製生產玉器石器,生產骨鏃和骨錐,個別坊中打製生產玉器石器。此外,多座柱列式工棚、長方形或圓形小柱列式工棚也被發現,其內部均殘存較多砂岩製玉石工具和一些玉石器半成品、廢品、坯料、石核等。根據遺跡現場砂石漿成分分析發現,殘存的沙石漿大部分為獨山玉石和砂岩磨石粉的混合物,又為其分為玉石作坊性質的確定提供了關鍵證據。
縱觀全國,史前玉器製作工場本就罕見,像黃山遺址這樣保存較好、能與礦產地對應的製玉作坊就更稀奇了。黃山遺址第一次挖掘時出土的“中華第一鏟”獨山玉鏟,就將獨山玉開採的歷史提前了500餘年。而後期出土的一組漢白玉手鐲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殘片等,又為古人製玉工藝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考古人員據此組文物推斷,距今5,000年至7,000年前的人類是通過“掏心法”工藝來製作手鐲。具體方法為,將圓餅形的漢白玉的邊角進行打磨,使其外緣接近手鐲形狀,然後琢磨其中心部位,待其磨薄後,疑似通過敲擊的方法去掉這一部位,使漢白玉成為圓環狀,最後再經過精細打磨,製成圓潤美觀的手鐲。因原始社會條件所限,加工石器特別是硬度較高的玉器難度很大,那個時期的玉石器用具加工過程一直是個謎。黃山遺址的文物發現,讓這個千古之謎有了答案。
考古專家認為,黃山遺址新石器時代玉石器製作遺存以獨山玉石為資源支撐、其他地方玉材為輔助,大致存在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嶺時期“團體式”生產模式轉變的規律,石家河時期也規模化生產玉石器,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玉石器手工業體系的空白。與製骨遺存一起,黃山遺址為探索當時手工業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分工提供了重要線索。
因獨山玉石具有很強的唯一性和標識性,目前我國靈寶西坡、保康穆林頭、沙洋城河以及南陽盆地等多處遺址出土的多件類似獨山玉器都疑似“黃山造”。由此反映,黃山生產製作的玉石器產品或許不止供應本地需求,交流範圍已超出南陽盆地,到達豫西、豫東南及鄂長江北岸廣大地區。這裡或許不僅僅是六七千年前的一處玉石製作中心,還可能是一個大型的玉石器集散地。
新石器時代重要中心聚落遺址
緊鄰玉石作坊有一片上百座屈家嶺文化墓葬區,這是黃山遺址的另一項重要發現。這些長方形土坑墓,一般長2米左右,寬1.1米左右,深0.3—1.2米,有大、中、小之分。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墓主人頭枕白河足蹬獨山,骨架多數保存較好。小型墓有棺或無棺,大中型墓均有已朽成灰痕的長方形板式單棺,個別有長方形板式單棺單槨或梯形棺。隨葬品以豬下頜骨為主,其次為紡輪、殘陶器、砂岩類製玉石工具、玉料、玉石坯料,重要墓葬隨葬玉石鉞、弓箭、象牙器、玉璜等。
在一個被命名為M77的大墓內臥有一副高大的骨架,根據骨頭的粗壯程度判斷,墓主人為一名成年男性。他的身邊放置著2件獨山玉鉞和1把有象牙握飾的長弓,更令人震撼的是400多塊象徵財富的豬下頜骨在其足下由小到大排列,分層擺放,環環相扣,還有3捆骨鏃箭桿、2把象牙梳和11件陶器等其它豐厚的隨葬品。
玉鉞是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獨有的玉禮器,從外形上來看,鉞與斧頭很像,但鉞很少用來當作兵器或捕獵的工具,而是一種集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於一身的禮儀玉器。玉鉞在誰的手中,誰就擁有最高的統治權。M77墓主人隨葬雙玉鉞,足以想見他生前所擁有的權力、武力和財富,再根據其它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分析,他顯然是黃山聚落的首領。至於這位首領的確切身份,還需要更多的文獻資料和多學科考古來共同論證。
編號M172墓穴是一座女性墓葬,其不同尋常的是,墓主人頭骨左側出土了一把疑似象牙質的編織針,這讓考古人員十分驚喜。他們認為,這些成束骨針應該具有編織功能,進一步清理墓葬或許可以找到編織材料,不論是植物、動物毛髮或絲,都將為我國史前紡織考古提供重要材料。
這是目前我國在豫西南乃至漢水中游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發現的等級最高的氏族墓地群,進一步表明黃山遺址是一處居葬合一、統一規劃的新石器時代重要中心聚落遺址。2021年,這一聚落與外界連通的方式又被揭開。考古人員在黃山腳下西崗處發現了一條長約500米、寬27米、深7米的大型人工河道,還有一處直徑約50米的半圓形“碼頭”遺跡。這條河道同東、南、北三面的古河構成了大型環壕聚落,連接起通往獨山的自然河,並與其他河流一起構成了水路交通系統,著實體現出古人對水資源的重視和利用能力。
除墓葬和居坊外,黃山遺址在測年、植物、人骨DNA、玉石器岩性分析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比如,人骨DNA採樣測試表明編號M44墓中的個體與其他黃河流域人群存在遺傳差異,很可能預示著這是新的地方文化;植物考古發現大量粟和一些稻、黍種子,整個遺址中所見雜草種子少,表明該遺址或許並不從事農業生產,其食物資源可能由供給或貿易而來;動物考古確定整豬和下頜骨全為家豬;仰韶木骨泥牆成分分析確定毀於失火形成燒土牆。
文化遺存豐富、時代跨度漫長、地理位置優越、遺跡保存完整,黃山遺址是我國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遺址,因此具備極高的展示價值。目前,依托黃山遺址建設國家級黃山考古遺址公園已列入河南省“十四五”文物工作規劃和南陽市重大建設項目,力爭“十四五”期間初步建成。計劃建設內容包括遺址核心區本體保護、考古遺跡的復原展示、遺跡展示館建設、遺址博物館等,使其承擔“遺址保護、文化展示、旅遊休閒”三大功能,成為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南陽盆地史前文化展示區、群眾休閒娛樂區、文旅融合樣板區。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河南南陽,自古以玉聞名。今人揭土拂塵,在南陽城北的一座普通小山丘揭開了華夏文明的歷史新密碼。3月31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成功入選。被業界泰斗讚歎為“中華瑰寶 千年一遇”的黃山遺址究竟有何魅力?不妨一道追溯時間的脈絡,從這裡找尋千年的記憶……
文|本刊記者 馮琳
歷經一甲子揭秘的考古奇觀
黃山遺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東北部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旁、白河西岸的一處小山丘上,山丘海拔150米,高出地面二三十米,遺址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這裡風景怡人、安然靜謐,如不細細挖開腳下這片無言而神秘的土坯,或許很難想象塵封於其中的七千年前華夏中原文明。
從偶被發現到震驚我國考古界,歷經一甲子,隱藏在黃山遺址地層之中的文化密碼才逐一浮現……
據黃山村一些年長的村民回憶,以往這片土地上經常能翻拾到陶片、玉石片。1956年春天,當地政府在進行文物調查時收集到石斧、陶器等遺存。1959年,因配合焦枝鐵路建設,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黃繼光小隊”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進行了第一次發掘,時間並不長,成果卻很豐富。在僅1,6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之內,共發現房基3處、不同時期房屋10間、墓葬50多座,並出土多件陶器、骨器、石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次發掘還出土了5件獨山玉玉製品,其中包含距今約7,000年左右、號稱“中華第一鏟”的獨山玉鏟。
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黃山遺址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布黃山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憾的是,後來因種種原因,這裡多年未再進行過大規模發掘。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勘探隊,正式拉開了黃山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的帷幕。經過一年多時間對遺址及附近地區進行詳細的考古調查與勘探,考古隊基本確定了遺址的準確範圍、大致內涵與保存狀況。
2020年,“考古中國”把夏文化、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目光投向南陽黃山遺址,並將其列為“考古中國重大新成果”之一。黃山遺址項目最終被納入了“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課題”重點項目,進入國家級考古研究層面。
從2018年5月至2021年11月,考古隊對黃山遺址進行了長年連續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2,400平方米,分三個發掘區:山頂台近2,000平方米,發掘深度1至2米,均未到底;山東一台與山下西崗地各200平方米,挖深0.5至2.5米,最深7.5米,均到生土。
黃山遺址由五級台地構成,山頂台地分布有仰韶早期至屈家嶺文化堆積,厚3至5米,第二向第五台地分布的同期文化堆積漸薄至消失,山下西崗地高處同期文化堆積厚0.5至1.2米,其餘無文化堆積。黃山遺址遺跡極其豐富複雜,基本由多層房址和墓葬疊壓而成,從漢墓壁剖面觀察到的仰韶晚期台式建築就有5層之多。房摞房、墓摞墓,整個遺址層層疊疊都是寶,常常出現仰韶時期、屈家嶺時期製玉作坊和房址、墓葬相互疊壓打破現象。
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中4,000年前至6,000年前是新石器時代文明的高度發展時期;經考古勘探確定,黃山遺址恰恰就在這個時期。它是一處年代跨越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製作性質的中心性大遺址,是目前南陽盆地中已發現的面積最大、遺跡規格最高、內涵最豐富的遺址。
黃山遺址反映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基本特點,為探討豫西南地區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關鍵材料,是探討南陽盆地、江漢平原文明起源和中華文明研究的關鍵遺址,實乃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
2019年3月,著名考古學家、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先生在考察黃山遺址之後欣然題字——“中華瑰寶 千年一遇”。
因玉際會的黃山與獨山
南陽是我國玉文化中心之一,距離黃山遺址3公里處即是南陽產玉名山——獨山。“獨山古玉,黃山天琢”,因考古之緣,產玉的獨山和採玉、治玉、用玉的黃山聯繫更加緊密。
早年的調研勘探已發現,黃山有大量以生產工具為主的玉製品、石製器和石片、玉片、半成品,考古界因此認定黃山遺址是一處區域性的玉器加工中心。隨著此後考古範圍的不斷擴大,黃山遺址發掘現場也不斷取得新的驚世發現。
據不完全統計,黃山遺址共出土砂岩質製玉石工具磨棒近1,800件、磨片5,672件、磨銼308件、鑽頭7件、鑽桿帽3件、石錘272件、石球13件、完整磨石墩50餘件、殘磨石墩15,000餘塊,石坯料300餘件、石核274件、人工石片1,021件、石器約300件、玉器50件、玉片3,518件、玉料4,500餘件,還有大量的玉料、石器、陶器與少量玉器原地保存。一件磨石墩上甚至繪有褐紅色人物勞動、臥豬、蘭草寫意圖,堪稱絕品。玉材主要為獨山玉,其次為黃蠟石、石英、漢白玉等,個別為方解石和瑪瑙。玉器種類有耜、斧、鏟、錛、鑿、璜、珠等。
除了玉石器及加工玉石器的各種工具外,考古人員還驚喜地發現了多座玉石器加工作坊,包括大型“前坊後居”式和中型“坊居合一”式木骨泥牆長房。其中最大的一間“前坊後居”式7單元大型連間長房面積超過150平方米,極為罕見。這些坊居式建築群是中國內地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築之一,牆體存留高,內部設施齊全,大批遺物原位保存,再現古人製造玉石器與生活的基本場景,完好保留了建築技術和日常生活的細節,被稱為“龐貝式”遺存。坊內均有一長方形帶平頂爐台,除滿足居住生活功能外,還用於磨製生產玉器石器,生產骨鏃和骨錐,個別坊中打製生產玉器石器。此外,多座柱列式工棚、長方形或圓形小柱列式工棚也被發現,其內部均殘存較多砂岩製玉石工具和一些玉石器半成品、廢品、坯料、石核等。根據遺跡現場砂石漿成分分析發現,殘存的沙石漿大部分為獨山玉石和砂岩磨石粉的混合物,又為其分為玉石作坊性質的確定提供了關鍵證據。
縱觀全國,史前玉器製作工場本就罕見,像黃山遺址這樣保存較好、能與礦產地對應的製玉作坊就更稀奇了。黃山遺址第一次挖掘時出土的“中華第一鏟”獨山玉鏟,就將獨山玉開採的歷史提前了500餘年。而後期出土的一組漢白玉手鐲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殘片等,又為古人製玉工藝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考古人員據此組文物推斷,距今5,000年至7,000年前的人類是通過“掏心法”工藝來製作手鐲。具體方法為,將圓餅形的漢白玉的邊角進行打磨,使其外緣接近手鐲形狀,然後琢磨其中心部位,待其磨薄後,疑似通過敲擊的方法去掉這一部位,使漢白玉成為圓環狀,最後再經過精細打磨,製成圓潤美觀的手鐲。因原始社會條件所限,加工石器特別是硬度較高的玉器難度很大,那個時期的玉石器用具加工過程一直是個謎。黃山遺址的文物發現,讓這個千古之謎有了答案。
考古專家認為,黃山遺址新石器時代玉石器製作遺存以獨山玉石為資源支撐、其他地方玉材為輔助,大致存在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嶺時期“團體式”生產模式轉變的規律,石家河時期也規模化生產玉石器,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玉石器手工業體系的空白。與製骨遺存一起,黃山遺址為探索當時手工業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分工提供了重要線索。
因獨山玉石具有很強的唯一性和標識性,目前我國靈寶西坡、保康穆林頭、沙洋城河以及南陽盆地等多處遺址出土的多件類似獨山玉器都疑似“黃山造”。由此反映,黃山生產製作的玉石器產品或許不止供應本地需求,交流範圍已超出南陽盆地,到達豫西、豫東南及鄂長江北岸廣大地區。這裡或許不僅僅是六七千年前的一處玉石製作中心,還可能是一個大型的玉石器集散地。
新石器時代重要中心聚落遺址
緊鄰玉石作坊有一片上百座屈家嶺文化墓葬區,這是黃山遺址的另一項重要發現。這些長方形土坑墓,一般長2米左右,寬1.1米左右,深0.3—1.2米,有大、中、小之分。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墓主人頭枕白河足蹬獨山,骨架多數保存較好。小型墓有棺或無棺,大中型墓均有已朽成灰痕的長方形板式單棺,個別有長方形板式單棺單槨或梯形棺。隨葬品以豬下頜骨為主,其次為紡輪、殘陶器、砂岩類製玉石工具、玉料、玉石坯料,重要墓葬隨葬玉石鉞、弓箭、象牙器、玉璜等。
在一個被命名為M77的大墓內臥有一副高大的骨架,根據骨頭的粗壯程度判斷,墓主人為一名成年男性。他的身邊放置著2件獨山玉鉞和1把有象牙握飾的長弓,更令人震撼的是400多塊象徵財富的豬下頜骨在其足下由小到大排列,分層擺放,環環相扣,還有3捆骨鏃箭桿、2把象牙梳和11件陶器等其它豐厚的隨葬品。
玉鉞是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獨有的玉禮器,從外形上來看,鉞與斧頭很像,但鉞很少用來當作兵器或捕獵的工具,而是一種集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於一身的禮儀玉器。玉鉞在誰的手中,誰就擁有最高的統治權。M77墓主人隨葬雙玉鉞,足以想見他生前所擁有的權力、武力和財富,再根據其它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分析,他顯然是黃山聚落的首領。至於這位首領的確切身份,還需要更多的文獻資料和多學科考古來共同論證。
編號M172墓穴是一座女性墓葬,其不同尋常的是,墓主人頭骨左側出土了一把疑似象牙質的編織針,這讓考古人員十分驚喜。他們認為,這些成束骨針應該具有編織功能,進一步清理墓葬或許可以找到編織材料,不論是植物、動物毛髮或絲,都將為我國史前紡織考古提供重要材料。
這是目前我國在豫西南乃至漢水中游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發現的等級最高的氏族墓地群,進一步表明黃山遺址是一處居葬合一、統一規劃的新石器時代重要中心聚落遺址。2021年,這一聚落與外界連通的方式又被揭開。考古人員在黃山腳下西崗處發現了一條長約500米、寬27米、深7米的大型人工河道,還有一處直徑約50米的半圓形“碼頭”遺跡。這條河道同東、南、北三面的古河構成了大型環壕聚落,連接起通往獨山的自然河,並與其他河流一起構成了水路交通系統,著實體現出古人對水資源的重視和利用能力。
除墓葬和居坊外,黃山遺址在測年、植物、人骨DNA、玉石器岩性分析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比如,人骨DNA採樣測試表明編號M44墓中的個體與其他黃河流域人群存在遺傳差異,很可能預示著這是新的地方文化;植物考古發現大量粟和一些稻、黍種子,整個遺址中所見雜草種子少,表明該遺址或許並不從事農業生產,其食物資源可能由供給或貿易而來;動物考古確定整豬和下頜骨全為家豬;仰韶木骨泥牆成分分析確定毀於失火形成燒土牆。
文化遺存豐富、時代跨度漫長、地理位置優越、遺跡保存完整,黃山遺址是我國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遺址,因此具備極高的展示價值。目前,依托黃山遺址建設國家級黃山考古遺址公園已列入河南省“十四五”文物工作規劃和南陽市重大建設項目,力爭“十四五”期間初步建成。計劃建設內容包括遺址核心區本體保護、考古遺跡的復原展示、遺跡展示館建設、遺址博物館等,使其承擔“遺址保護、文化展示、旅遊休閒”三大功能,成為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南陽盆地史前文化展示區、群眾休閒娛樂區、文旅融合樣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