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出手落實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後,五月初的香港特區第六任特首選舉,李家超以歷史性高票當選,反映本港各界團結一致,期望香港在新一屆特區政府的強勢領導下,於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為香港再創輝煌樹立里程碑,可謂意義殊深。筆者深信,香港將繼續憑藉“一國兩制”和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鞏固作為內地“引進來”“走出去”雙向平台的角色。國際形勢縱然風雲變幻,但靠著祖國這艘大船,未來香港營商環境仍然機遇無限、生機處處。
文|香港 陳亨利
回歸以來,香港一直是海外投資和貿易進入內地的南大門,對於國家發展有不可代替的角色。香港具備便利營商的環境、優良的法治傳統、自由的經濟制度、完善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及金融體系,並擁有國際高端人才及熟悉國際市場的專業服務業。
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央繼續支持香港提升固有支柱產業,包括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等,而且新增內容,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等。香港角色並沒有隨着國家崛起而絲毫褪色,反而被賦予新使命,可見未來香港經濟環境將日益蓬勃。
事實上,多項國際組織數據均顯示香港的國際地位舉足輕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香港全球排名第十一。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字,2020年,香港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輸出地。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世界投資報告2021》,香港於2020年吸納的直接外來投資達1,192億美元,全球排第三位;對外直接投資方面,香港在全球排第四位,金額達1,022億美元。而內地更是香港直接投資流入的主要來源,亦是佔香港直接投資流出的最大比重,可見內地企業以香港作為跳板到海外擴展業務和投資的活動蓬勃,也印證香港作為主要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的地位,以及作為跨國公司管理其環球投資和業務基地的吸引力。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近年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筆者認為,香港定能,亦必須擔當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門戶角色,充分用好國策下提供的無限機遇。而且,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引擎,更應加快和區內城市的融合,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為區內經濟保持強勁增長提供動力,對外促進更多經貿合作,鞏固競爭優勢。
把握RCEP機遇 連接內地與東盟
首先,香港必須儘快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簽訂了RCEP,今年起正式生效,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由於簽署國的總人口達22.7億,GDP為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逾5萬億美元,均佔全球總量約30%。可想而知,區內無論生產鏈布局、市場結構、消費行為等各方面,都將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筆者多次向中央及特區政府進言,香港絕不能缺席RCEP。令人欣喜的是,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在政綱中指明香港會爭取儘快加入RCEP,筆者更希望特區政府與各行各業要提前思考如何部署RCEP帶來的新局面。
值得留意的是,2020年開始東盟已超過美國和歐盟,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而今年首兩個月,歐盟重新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但以2022年首季(1-3月)統計,東盟再次反超歐盟,重回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有內地專家預測,考慮到RCEP已經生效,預計東盟和歐盟今後將交互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隨着東盟近年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區內人口年輕、中產數目擴大,對優質產品和服務需求上升,與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雙翼齊飛,潛藏無限機遇。
鼓勵東盟商家參與內循環 利用華僑力量作溝通橋樑
以服裝零售業為例,有研究指出,中國將於2023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服裝消費國,但東盟對中國的服裝出口不多。5月,筆者出席東盟紡織工業聯盟(ASEAN Federation of Textile Industries) 舉行的《中國與東盟:服裝和紡織品製造業的機遇》線上會議,向50名東盟企業家,分享中國的經濟政策方向,以及雙循環的機遇。
筆者鼓勵東盟服裝製造商與中國品牌加強合作,輔以RCEP及“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優勢互補共同拓展市場,定當事半功倍。不少東盟企業家反應熱烈,部分人更表示,希望疫情過後組考察團到內地了解市場情況及探索商機。毗鄰東盟的香港,自然可以近水樓台,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以受惠於區內越來越緊密的經貿關係。不少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商人,熟悉東南亞獨特文化及營商環境,了解當地特殊需要。香港特區政府駐外代表應積極與當地華商聯繫溝通,主動促進香港各大商會、專業團體與當地商會、企業探索商機交流合作。
金融領域須防範風險
其次,近年國際格局複雜多變,國家和香港極度需要加快部署各種防範措施,包括應對潛在的金融風險。香港乃亞洲國際金融中心,自然成為易受攻擊的對象。今年,筆者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建議保障我國金融安全,加強金融市場話語權,包括儘快推動非美、英資指數公司推出不受美國限投令影響的中國股票指數,以及非美、英資資產管理公司和機構投資者須在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及基金管理之上採用相關指數。
同時,針對國際專業服務業,諸如法律、會計和托管人等業務,一直由英美公司佔市場支配地位,特區政府應透過擴大市場參與者和從業人員的多元化,以加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正如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綱所講,吸引全球優質的企業到香港交易所上市,檢視上市規則,吸引更多技術先進且具規模的科技企業。筆者認為,目標應更精準針對東盟國家的優質企業,甚至主動出擊邀請相關企業來港上市。
另一點,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推進綠色金融和ESG(環境、社會、管治)金融”。筆者認為,國家須儘快推動主要股票交易所(包括上海、深圳和香港)和監管部門共同制定符合國內情況和國際水平的ESG標準及執行方案,作為積極參與制定跨國全面ESG標準的其中一步。同時儘快在香港推出針對內地金融市場的機構ESG評級標準和服務,既為香港專業服務提供新增長點,亦搶先為國家建立市場上的話語權。
香港回歸祖國踏入25年,回顧過去,“一國兩制”縱然經歷風霜,但由始至終都展現強韌的生命力,經得起考驗。香港營商環境由於有背靠祖國的市場優勢,有與世界廣泛聯絡的區位優勢,才能無懼起伏跌宕。展望未來,筆者期望香港儘快與內地通關,重啟正常的經貿往來。香港只要全方位配合國家發展大局,相信在未來國家發展中的角色不可替代,也一定會大有作為。
(作者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紡織業聯會會長,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