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冠深,香港大紫荊勳賢,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會長、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祖籍廣東中山,1957年出生於澳門,自幼成長於香港。他19歲因家庭需要走上經商之路,從海產批發做起,在商場上拼搏奮鬥、閃轉騰挪,一步步帶領新華發展成為業務橫跨八大領域的大型跨國集團;他堅信科教興國,熱心教育文化事業,積極弘揚中華文化;他以“國家需要”為圓心,與國家同頻、與時代共振,在奉獻社會中盡顯愛國愛港的情懷與擔當。
文|本刊記者 姚潤澤 趙欣
“不做行業老大”
蔡冠深的父親蔡繼有早年經營一家小型海產店——華記欄,主要做海產品批發。蔡冠深出生的1957年,華記欄與新亞貿易公司合併,成立新華公司,這是香港新華集團的由來。
1976年,19歲的蔡冠深正在日本留學,對文史哲比較感興趣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學者,但這一規劃卻被現實打斷。彼時,蔡冠深父親經營的海產生意規模尚小,處於拓展期,急需他幫手。“在日本唸書費用挺貴的,那時家境一般,家中又需要我,便下定決心返港。”蔡冠深坦言。自此,他收起“鴻儒”夢,走上經商道,在商場上拼搏奮鬥、閃轉騰挪,不斷將新華的商業版圖刷新擴大。
蔡冠深協助父親打理海產批發生意,首先學會的就是刻苦耐勞。因為要上漁船收購,早上六點就要開工,八點便要到工廠協助加工,往往晚上十點才能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家。“小工廠都是這樣幹出來的,在這個行業不吃苦是不行的,而且身體質素也要好,挨得了苦才行。”蔡冠深感慨道,海產品越新鮮越有價值,這一特殊性決定經營者在決策時務必“快而準”,而這三個字,也早已被他銘記於心。
從零售、批發到進出口貿易,從活海鮮到冷藏、冷凍加工,從出海捕撈到養殖對蝦,從超市到餐飲,蔡冠深協助父親將海產品生意範圍不斷拓寬,逐漸覆蓋到全球的全產業鏈。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新華集團已在全球布局海產生意,公司的海產品供應港澳5,000多家食肆和酒店及出口到世界各地,營業額高達十幾億港元。經過數年磨煉,1982年,年僅25歲的蔡冠深從父親手中接掌新華集團帥印。之後的40年,他推動新華集團業務朝多元化發展,如今集團業務涵蓋海產、地產、金融、高新科技等八大板塊,已發展成為一個業務多元、網絡遍及全球的跨國集團。
對於投資領域多,如何能夠做得好的疑問,蔡冠深給出了自己獨特的經商哲學:“不做行業老大,中上就行了。”“在一個行業做到老大的位置,當然市場佔有率高、利潤大,但這會造成壟斷、排他,失去朋友。”蔡冠深說,“人生並不長,朋友很重要,特別是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我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強。當一個人越寬容、越願意幫助別人、越不壟斷,別人也更願意向你拋來橄欖枝。我們之所以現在參與的行業越來越多,合作夥伴越來越多,多是別人來找我的。”
“以國家需要為圓心”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創會主席、“一帶一路”工商協會聯盟共同主席,蔡冠深早在2013年就敏銳地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巨大潛力,持續四年在全國政協提交提案,建議把珠三角九大城市加上港澳,打造成全球第四大灣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在深圳前海舉行成立大會。聯盟幾乎囊括了從傳統工業到創新科技、從金融到人工智能等大部分行業精英。在此基礎上,蔡冠深還倡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對接,兩個灣區優勢互補、互惠合作,將有望改變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的格局。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蔡冠深專門提及,自己做事絕不願停留在“見聞”層面:“談發展促合作,除了舉辦論壇,更重要的是把計劃落到實處。”現如今,企業家聯盟主辦、推動的各領域高峰論壇、峰會,在大灣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而灣區內各項公共服務平台、措施也逐步落地,各種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提案、建議,正一一實現……
蔡冠深是香港中華總商會第46、47、50、51屆會長以及永遠名譽會長,也是擔任會長次數最多、最年輕的一位。擔任會長期間,蔡冠深積極推動中華總商會實現“四化”:年輕化、多元化、專業化、國際化。“香港中華總商會不光是一個愛國愛港的工商團體,還要與時俱進,吸引年輕人加入,與更多專業人士一同發展。”蔡冠深說,更重要的是,香港中華總商會是“一國兩制”下的一個重要商會,要“引進來 走出去”,在雙循環裡發揮更大的雙向作用。
“國家發展、國家需要”是蔡冠深在採訪中最常提及的兩個詞。“政府負責頂層設計,商會組織要起推動幫助作用。”蔡冠深說,“作為商會會長,肯定得為整個工商界,為國家也為香港而努力,不能光考慮自己的利益。”但他同時也指出,商會之外,企業本身同樣得把握形勢,積極拓展。“新華集團是企業,我們把自己的宗旨寫在每一個地區分部的牆上:中國夢就是新華夢!因此,我們全力配合國家的發展戰略,不斷調整自己的投資方向,把產業機遇變為現實。”
蔡冠深把企業與國家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大力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環渤海經濟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頭投資科技、環保大健康和教育等產業領域,在與國家、時代同頻共振中發展壯大。“六十多年來,新華集團走過了一條從勞力密集產業到資本密集產業再到智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華一直追隨着國家發展的腳步,因應國家的需要來拓展。比如說國家提倡文化建設,我們就投資影視傳媒;國家強調綠色生態、大健康,我們就進軍綠色能源、環保產業……八大板塊既是集團發展的需要,更是隨著國家和人類發展方向而布局。”蔡冠深總結道,“說不定未來我們會有第九個、第十個業務板塊,這還得看國家發展的需要。”
“文化可以跨越國界時空”
蔡冠深堅信科教興國,積極捐資辦學、設立各類獎助學金,傾力推動國家教育發展。上世紀70年代,蔡冠深與父親就開始在家鄉廣東中山及澳門捐資創辦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及至80年代,捐建範圍不斷擴大,在港澳與內地創辦多所學校、學院,如廣東新華教育學院、遼寧大學新華國際商學院、澳門大學蔡繼有書院等,並在多所學校設立教育基金,鼓勵優秀教師與學子。“早年家鄉教育水平低,基層出身的我們,對此深有體會,堅信只有普及教育,國家才能強大!”蔡冠深由衷感慨。
對於捐資助學,蔡冠深表示,最欣慰的莫過於見證一個個孩子在自己幫助下成才。蔡冠深說,做公益,不光是出點錢就完事,還要出心、出力、出時間。對於企業家,出時間可能更難。但只要時間安排得過來,他都盡可能趕到頒發獎助學金的現場,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勉勵孩子們,告訴他們在成長的路上,他們不會孤單。他說:“特別是看到或者聽到我們資助過的孩子們成才,在不同的崗位上擔起了責任,我真是從心底為他們高興。能為祖國的下一代貢獻一份微小的力量,很值得。”蔡冠深與新華集團迄今在教育事業上捐贈超過六億港元,資助過數不清的未曾謀面的學生,而他至今依然親切地稱他們為“我們的孩子”。
蔡冠深不僅在香港與內地文化連結上發揮積極作用,還充分運用在各國政商界的影響力,積極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推動民間外交。他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在海內外開設多家蔡冠深文化中心,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2015年,新華基金會投資建設的蔡冠深文化中心在越南河內啟幕;2016年,又協助河內國家大學成立“中國研究所”;2018年,應越南外交部及商務部的需求,為越南官員舉辦“漢語深造課程”。每一步都走得艱難不易,但蔡冠深堅持了下來,並不斷總結經驗。“越南政府有需要,我們來實際操辦。這個過程裡最重要的,一是要民心相通,二是尊重當地政府和當地文化。”至今,他已在全球捐建十餘所文化中心,遍及法、英、加、日、越、柬等多國。
今年4月,位於北京的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啟幕,27國駐華使節和代表參加了成立典禮。蔡冠深在致辭中強調:“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國界、時空和種族,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美好精神財富。”蔡冠深積極發揮民間大使的作用,得到外交部駐港公署高度肯定,被授予“外交之友”榮譽稱號。
“對香港愈來愈有信心”
蔡冠深是香港回歸的親歷者。1982年,撒切爾夫人訪京,中英就香港回歸展開談判,當時不少港人人心惶惶,出現一陣移民潮。蔡冠深沒有盲從,毅然決然選擇留下。在他看來,香港的機會只屬於對它有信心的人,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對香港、對祖國有信心。當時不留下來,就難有新華今天的基業。”
香港剛回到祖國懷抱時,不少西方媒體惡意唱衰香港,現在想起來還十分可笑,他說:“當時一些外國傳媒判斷‘香港已死’,真的很想讓他們看看今天的香港,不但沒有‘死’,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好了。”回憶往昔25年,他形容香港“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蔡冠深說,回歸後,依靠內地龐大市場和高速增長,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社會繁榮穩定。“如果沒有國家作後盾,沒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那種優勢的話,香港只是一個小城市,發展是有限的。”蔡冠深分析道,雖然前兩年經歷了一些風波,但如今有香港國安法保駕護航,且完善選舉制度落實了愛國者治港,香港已然進入由治及興的新篇章。“‘一國兩制’是我們的優勢,要背靠祖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要發揮香港作為內地和國際市場‘超級聯繫人’的作用,這才是香港要走的方向。我對香港充滿信心,並且愈來愈有信心!”蔡冠深堅定地說。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蔡冠深,香港大紫荊勳賢,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會長、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祖籍廣東中山,1957年出生於澳門,自幼成長於香港。他19歲因家庭需要走上經商之路,從海產批發做起,在商場上拼搏奮鬥、閃轉騰挪,一步步帶領新華發展成為業務橫跨八大領域的大型跨國集團;他堅信科教興國,熱心教育文化事業,積極弘揚中華文化;他以“國家需要”為圓心,與國家同頻、與時代共振,在奉獻社會中盡顯愛國愛港的情懷與擔當。
文|本刊記者 姚潤澤 趙欣
“不做行業老大”
蔡冠深的父親蔡繼有早年經營一家小型海產店——華記欄,主要做海產品批發。蔡冠深出生的1957年,華記欄與新亞貿易公司合併,成立新華公司,這是香港新華集團的由來。
1976年,19歲的蔡冠深正在日本留學,對文史哲比較感興趣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學者,但這一規劃卻被現實打斷。彼時,蔡冠深父親經營的海產生意規模尚小,處於拓展期,急需他幫手。“在日本唸書費用挺貴的,那時家境一般,家中又需要我,便下定決心返港。”蔡冠深坦言。自此,他收起“鴻儒”夢,走上經商道,在商場上拼搏奮鬥、閃轉騰挪,不斷將新華的商業版圖刷新擴大。
蔡冠深協助父親打理海產批發生意,首先學會的就是刻苦耐勞。因為要上漁船收購,早上六點就要開工,八點便要到工廠協助加工,往往晚上十點才能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家。“小工廠都是這樣幹出來的,在這個行業不吃苦是不行的,而且身體質素也要好,挨得了苦才行。”蔡冠深感慨道,海產品越新鮮越有價值,這一特殊性決定經營者在決策時務必“快而準”,而這三個字,也早已被他銘記於心。
從零售、批發到進出口貿易,從活海鮮到冷藏、冷凍加工,從出海捕撈到養殖對蝦,從超市到餐飲,蔡冠深協助父親將海產品生意範圍不斷拓寬,逐漸覆蓋到全球的全產業鏈。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新華集團已在全球布局海產生意,公司的海產品供應港澳5,000多家食肆和酒店及出口到世界各地,營業額高達十幾億港元。經過數年磨煉,1982年,年僅25歲的蔡冠深從父親手中接掌新華集團帥印。之後的40年,他推動新華集團業務朝多元化發展,如今集團業務涵蓋海產、地產、金融、高新科技等八大板塊,已發展成為一個業務多元、網絡遍及全球的跨國集團。
對於投資領域多,如何能夠做得好的疑問,蔡冠深給出了自己獨特的經商哲學:“不做行業老大,中上就行了。”“在一個行業做到老大的位置,當然市場佔有率高、利潤大,但這會造成壟斷、排他,失去朋友。”蔡冠深說,“人生並不長,朋友很重要,特別是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我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強。當一個人越寬容、越願意幫助別人、越不壟斷,別人也更願意向你拋來橄欖枝。我們之所以現在參與的行業越來越多,合作夥伴越來越多,多是別人來找我的。”
“以國家需要為圓心”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創會主席、“一帶一路”工商協會聯盟共同主席,蔡冠深早在2013年就敏銳地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巨大潛力,持續四年在全國政協提交提案,建議把珠三角九大城市加上港澳,打造成全球第四大灣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在深圳前海舉行成立大會。聯盟幾乎囊括了從傳統工業到創新科技、從金融到人工智能等大部分行業精英。在此基礎上,蔡冠深還倡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對接,兩個灣區優勢互補、互惠合作,將有望改變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的格局。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蔡冠深專門提及,自己做事絕不願停留在“見聞”層面:“談發展促合作,除了舉辦論壇,更重要的是把計劃落到實處。”現如今,企業家聯盟主辦、推動的各領域高峰論壇、峰會,在大灣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而灣區內各項公共服務平台、措施也逐步落地,各種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提案、建議,正一一實現……
蔡冠深是香港中華總商會第46、47、50、51屆會長以及永遠名譽會長,也是擔任會長次數最多、最年輕的一位。擔任會長期間,蔡冠深積極推動中華總商會實現“四化”:年輕化、多元化、專業化、國際化。“香港中華總商會不光是一個愛國愛港的工商團體,還要與時俱進,吸引年輕人加入,與更多專業人士一同發展。”蔡冠深說,更重要的是,香港中華總商會是“一國兩制”下的一個重要商會,要“引進來 走出去”,在雙循環裡發揮更大的雙向作用。
“國家發展、國家需要”是蔡冠深在採訪中最常提及的兩個詞。“政府負責頂層設計,商會組織要起推動幫助作用。”蔡冠深說,“作為商會會長,肯定得為整個工商界,為國家也為香港而努力,不能光考慮自己的利益。”但他同時也指出,商會之外,企業本身同樣得把握形勢,積極拓展。“新華集團是企業,我們把自己的宗旨寫在每一個地區分部的牆上:中國夢就是新華夢!因此,我們全力配合國家的發展戰略,不斷調整自己的投資方向,把產業機遇變為現實。”
蔡冠深把企業與國家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大力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環渤海經濟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頭投資科技、環保大健康和教育等產業領域,在與國家、時代同頻共振中發展壯大。“六十多年來,新華集團走過了一條從勞力密集產業到資本密集產業再到智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華一直追隨着國家發展的腳步,因應國家的需要來拓展。比如說國家提倡文化建設,我們就投資影視傳媒;國家強調綠色生態、大健康,我們就進軍綠色能源、環保產業……八大板塊既是集團發展的需要,更是隨著國家和人類發展方向而布局。”蔡冠深總結道,“說不定未來我們會有第九個、第十個業務板塊,這還得看國家發展的需要。”
“文化可以跨越國界時空”
蔡冠深堅信科教興國,積極捐資辦學、設立各類獎助學金,傾力推動國家教育發展。上世紀70年代,蔡冠深與父親就開始在家鄉廣東中山及澳門捐資創辦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及至80年代,捐建範圍不斷擴大,在港澳與內地創辦多所學校、學院,如廣東新華教育學院、遼寧大學新華國際商學院、澳門大學蔡繼有書院等,並在多所學校設立教育基金,鼓勵優秀教師與學子。“早年家鄉教育水平低,基層出身的我們,對此深有體會,堅信只有普及教育,國家才能強大!”蔡冠深由衷感慨。
對於捐資助學,蔡冠深表示,最欣慰的莫過於見證一個個孩子在自己幫助下成才。蔡冠深說,做公益,不光是出點錢就完事,還要出心、出力、出時間。對於企業家,出時間可能更難。但只要時間安排得過來,他都盡可能趕到頒發獎助學金的現場,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勉勵孩子們,告訴他們在成長的路上,他們不會孤單。他說:“特別是看到或者聽到我們資助過的孩子們成才,在不同的崗位上擔起了責任,我真是從心底為他們高興。能為祖國的下一代貢獻一份微小的力量,很值得。”蔡冠深與新華集團迄今在教育事業上捐贈超過六億港元,資助過數不清的未曾謀面的學生,而他至今依然親切地稱他們為“我們的孩子”。
蔡冠深不僅在香港與內地文化連結上發揮積極作用,還充分運用在各國政商界的影響力,積極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推動民間外交。他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在海內外開設多家蔡冠深文化中心,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2015年,新華基金會投資建設的蔡冠深文化中心在越南河內啟幕;2016年,又協助河內國家大學成立“中國研究所”;2018年,應越南外交部及商務部的需求,為越南官員舉辦“漢語深造課程”。每一步都走得艱難不易,但蔡冠深堅持了下來,並不斷總結經驗。“越南政府有需要,我們來實際操辦。這個過程裡最重要的,一是要民心相通,二是尊重當地政府和當地文化。”至今,他已在全球捐建十餘所文化中心,遍及法、英、加、日、越、柬等多國。
今年4月,位於北京的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啟幕,27國駐華使節和代表參加了成立典禮。蔡冠深在致辭中強調:“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國界、時空和種族,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美好精神財富。”蔡冠深積極發揮民間大使的作用,得到外交部駐港公署高度肯定,被授予“外交之友”榮譽稱號。
“對香港愈來愈有信心”
蔡冠深是香港回歸的親歷者。1982年,撒切爾夫人訪京,中英就香港回歸展開談判,當時不少港人人心惶惶,出現一陣移民潮。蔡冠深沒有盲從,毅然決然選擇留下。在他看來,香港的機會只屬於對它有信心的人,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對香港、對祖國有信心。當時不留下來,就難有新華今天的基業。”
香港剛回到祖國懷抱時,不少西方媒體惡意唱衰香港,現在想起來還十分可笑,他說:“當時一些外國傳媒判斷‘香港已死’,真的很想讓他們看看今天的香港,不但沒有‘死’,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好了。”回憶往昔25年,他形容香港“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蔡冠深說,回歸後,依靠內地龐大市場和高速增長,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社會繁榮穩定。“如果沒有國家作後盾,沒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那種優勢的話,香港只是一個小城市,發展是有限的。”蔡冠深分析道,雖然前兩年經歷了一些風波,但如今有香港國安法保駕護航,且完善選舉制度落實了愛國者治港,香港已然進入由治及興的新篇章。“‘一國兩制’是我們的優勢,要背靠祖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要發揮香港作為內地和國際市場‘超級聯繫人’的作用,這才是香港要走的方向。我對香港充滿信心,並且愈來愈有信心!”蔡冠深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