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曆五月又稱仲夏、毒月、皋月、蒲月、榴月、端陽月。根據時令變化,五月陽氣盛極轉衰,陰氣驟生,侵襲陽氣,人們易中“濕熱之毒”“寒濕之邪”,滋生疾病。因此,需端正純陽之氣、驅辟陰邪,從而達到陰陽平衡。
這樣一來,“登高順陽”、有著“天醫”之稱的端午節也就應時而生,並衍生出一系列養生祛病之舉。
古往今來,我國各地的端午節風俗、活動有地方差異性,諸如食糉子、掛艾葉、懸菖蒲、祭祀先祖、龍舟競渡、佩戴飾物、飲(塗)雄黃酒(菖蒲酒)、洗藥浴、吃藥膳、採草藥、貼“五毒圖”等,以期祛毒避疫保平安。誠如古詩所云:“包中香黍分邊角”“艾葉黃酒可驅邪”“蒲黃酒對病眠人”“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龍舟爭渡,助威呐喊,憑吊祭江誦君賦”“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明朝端午浴芳蘭”。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歷久彌新,對於許多節俗,人們巧妙地將自然屬性升華為精神屬性,且有鮮明的中醫意象和具象。古人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用菰葉將黍米包起來成為牛角狀,稱之“角黍”(糉子)。古時候,牛角是祭器,角黍是陰陽爭時以端其正的象征。糉子製作的原材料也體現著陰陽學說,黍,又名“火穀”,火屬陽。菰葉,生長於水中,屬陰。菰葉與黍米結合,實為“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陰陽包裹義同參”。剝食糉子,象征著釋放陰陽之氣,以“輔替時節”。糉子中的糯米、紅豆、紅棗、益智仁等具有利水濕、解熱毒、補益脾胃、暖腎固精等功效。
佩香囊,避邪驅瘟

用於祛除陰氣毒氣附體的鬼怪、辟邪去災、提振陽氣、健身增壽的艾草、菖蒲、雄黃等皆性溫,歸為陽性之物。龍舟競渡,夏季五行屬火,人有陽剛之氣,水為陰柔之性,三者共為一體,相得益彰。專家認為龍文化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等。食用“以毒攻毒”的五毒餅,佩戴用中草藥製成“避邪驅瘟”的香囊和“益人壽命”的五色縷,以“天中五瑞”(菖蒲、艾蒿、石榴、大蒜、龍船花)克“五毒”(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江南地區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雄黃酒)等,象征著五方、五行及其相生相克。順應天時地和,陰陽便會平衡,才能有效地防治疾病。
採百草,驅逐毒邪

古人應對“毒月”頗有心得,並將採藥、藥浴作為端午節的習俗之一。
端午時節為採藥之良日,古籍云:“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此日採百草或修製藥品,以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靈驗”“採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藥餌,俗稱草頭方”。
受人青睞的是艾草,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人們將採來的散發芳香的艾草,插在屋門、窗戶上,婦女還插在發髻上,還將艾紮作虎形,稱為“艾虎”,成為老百姓心目中一種能“招百福,驅百邪”的神草。
與此同時,人們把艾、榕、菖蒲用紅紙綁紮成“蒲龍”與形似劍的蒲葉,懸掛門上。《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台灣民間流傳端午時貼“午時聯”的習俗,“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認為艾能消禍祛邪,帶來幸福吉祥。
洗藥浴,防治疾病

民間有端午日洗藥浴的習俗。漢代《大戴禮》記載:“午日以蘭湯沐浴”。屈原的《九歌·雲中君》中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中說:“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沐蘭湯用的是菊科植物佩蘭,一種芳香除濕的中藥,煎水沐浴,有利於預防皮膚病。現在民間多用新採摘的艾葉、菖蒲等浸泡或煎煮後進行洗澡,可以預防和治療痱子、癤瘡。在廣東,人們多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湯洗浴;湖南、廣西等地,則用側柏葉、大風根、艾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可以去邪毒、治皮膚病。
點雄黃,辟邪驅毒

端午節喝藥酒,既古老又時髦。
說古老,是年代久遠,如《荊楚歲時記》中說:“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在《月令廣義》中說:“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說時髦,是今人極重保健,生怕病魔纏身,於是將端午日飲藥酒當作一種時尚,以求沒災沒難。“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民諺,便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們樂於飲雄黃酒的寫照。北方地區人們飲雄黃酒,還在房屋裡外灑雄黃酒,在孩子的耳、鼻和頭額上塗抹雄黃,以避毒蟲。有的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頭畫上“王”字,用虎王威風的印記來辟邪,保孩子平安。南方廣西賓陽等地,人們將買來的雄黃、朱砂、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浸入白酒中,端午這天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處,用於室內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