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榮譽研究員王春新博士出席“香港回歸25周年的回顧與展望”思想者論壇時表示,香港回歸25年來,“一國兩制”非常成功,為和平解決主權爭端提供了國際範例。經濟層面也上了一個台階,期間實質GDP翻了一番,人均GDP由2.5萬美元增加到約5萬美元;金融業在國家支持下更是精彩紛呈,在全球國際金融中心評比中穩居第三位。安全層面雖一度矛盾激化,但在中央擲出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兩大殺手鐧之後,出現了由治及興之曙光。
王春新強調,面對百年變局和內部問題,振興香港絶非易事,相對衰落仍是主要風險。當前香港面對的一大挑戰,是發展緩慢。過去五年,中國內地年均GDP增速高達6%,新加坡、韓國和台灣也分別達到2.0%、2.1%和3.8%,香港卻只增長0.85%;聯合國2022年全球幸福指數排名,香港只得第81位,而台灣和新加坡則分別排在第26、27位。未來如何擺脫經濟社會趨於停滯之困境,不斷提升經濟競爭力,化解社會深層次矛盾,是香港首先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王春新認為,當前香港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外部風險。國家迅速崛起及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引起美西方的恐懼和反撲,把中國定位為主要戰略對手,不斷打壓香港。與此同時,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對全球格局造成巨大衝擊,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加速崩坍,貿易金融去全球化加快,未來世界將出現多個不同陣營,香港如何保持作為東西方橋樑角色將面對巨大挑戰。祗有勇於直面挑戰,大刀闊斧推動經濟、社會和管治變革,同時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強化東亞區域合作,為香港尋找更大發展空間,“東方之珠”才能再放異彩。
王春新指出,提升香港的一個方向是高質發展。這也是未來香港發展的核心主題。目前香港人均GDP近5萬美元,早已是高收入經濟體,要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和人均收入水準,就必須走高質發展之路。要實現高質發展,最重要的是推動科技創新,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大力發展包括高新科技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在內的創新型經濟;另一個重點是提升金融,擴大金融服務邊界和功能,發展香港為比肩倫敦和紐約的全球金融中心。與此同時,高質發展還必須是經濟、社會與環境平衡發展、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內資和外資同時發力的全面及包容的發展形態。
王春新繼指,提升香港的另一個方向是以民為本。這是香港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香港從回歸前的殖民管治轉向愛國者治港時代的必然要求。愛國者治港除了要加快發展經濟以外,更多的是為了提升所有香港市民的生活水準,讓普羅大眾分享發展成果,儘快化解長期已然、於今為烈的社會深層次矛盾,尤其是要儘快解決住房和退保問題,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習近平主席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香港。
王春新歸納出具體提升香港的五項行動。第一,制定規劃。編制與國家五年規劃相銜接的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是新形勢下香港全面準確地貫徹 “一國兩制”方針政策、保持長期繁榮和穩定的關鍵一環,不僅十分必要,且是勢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發展定位。以全面落實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和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契機,以香港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以全面推行改革創新為動力,爭取在20年時間內,把香港打造為可比肩紐約和倫敦的全球都會,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科創中心、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即“一都四中心”),為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戰略目標提供戰略支撐;人均GDP提高到10萬美元或以上,進入全球各大都會的前列;社會深層次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幸福指數大幅度提升,香港長期穩定等穩定得以實現。規劃時間表和路線圖可參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香港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年)》,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到2027年,提出具體的發展目標、發展策略和政策措施;第二階段到2035年,以發展目標和前景展望為主。這兩個階段要有效銜接,目標要明確,操作性要強。
第二,激勵創新。首先是設立大灣區高品質發展試驗區。按照 “北創科、中金融、南商貿”的城市發展新布局,吸收美國矽穀、台灣新竹工業園和新加坡科技園的成功經驗,把香港整個北部都會區重新規劃,轉型提升為大灣區高品質發展試驗區,以此作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的一大亮點和重要抓手。其次是打造世界級創科產業基地。在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海濱地帶,全力打造一個總面積30平公里、以在地自創模式為主導的世界級創科平台——“香港國際創科產業園”,同時也是可媲美港九、以創科產業為主流的海濱新城。加上正在推進中的“港深創新與科技園”、新規劃的“新田科學城”,形成一區多園/城的高品質發展試驗區布局。第三是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創新環境與營商環境有很大不同。營商環境主要針對貿易和投資,注重安全、方便和效益,是商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創新環境主要針對創新經濟,重在激勵創新及推動成果應用,是創科產業發展的主要條件。具體包括如下八項行動:(1)提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企業家精神,(2)採取正確有效的創新模式,(3)強化特區政府政策的引導推動,(4)加強科技與產業的密切對接,(5)進一步推進創新科技與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6)不拘一格廣納創新人才,(7)嚴格控制創新成本,(8)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最後是深化創科產業的區域合作,尤其是與大灣區加強合作,利用大灣區高超的科技運用研究和產業化水準去補香港的短板,全力協助香港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若能獲得成功,大灣區就完全有條件、有能力趕上或超越美國矽穀。
第三,提升金融。當前香港金融中心與紐約和倫敦相比仍有差距,但差距可以縮小,提升目標也十分明確,那就是打造可比肩紐約和倫敦的全球金融中心。歷史地看,全球金融中心總是伴隨經濟重心而來。紐約和倫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是西方國家主導全球經濟的結果。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東亞經濟一飛沖天,到2021年占全球GDP比重已達到三分之一,預計20年後將升至五成,正式開啟“東亞半球”新時代,其所釋放出來的對金融服務的龐大需求,都預示著區內金融中心將獲得巨大發展,最終將形成以兩大全球金融中心為主導、其他多個區域金融中心和專業金融中心相配合的新金融布局。在東亞諸城市中,香港和上海最有機會成就全球金融中心。建議把香港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國家對外金融活動和金融開放試驗儘量放在香港,特別是讓香港作為配合國家進行人民幣國際化的首要試驗基地,除了涉及國家主權的對外金融活動外,儘量通過香港敘做。這一戰略既是香港金融業的重要發展機會,也是國家賦予香港金融中心的新任務和新使命。
第四,保護居權。香港住房問題的癥結,在於房屋發展模式的內在缺陷。長期的供需不對稱,使香港房地產部門深陷兩難困局:一方面,房價早已拋離絶大多數普通市民的購買能力,要讓普通市民買得起房,至少需要降低樓價七成。但另一方面,高樓價已成為本港消費、投資、財政和就業的最大支撐,樓價大跌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這就需要從需求管理入手,把居住需求和投資需求區別開來,即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房屋雙軌制”,以公營房屋來保證香港普通市民的居住需要,以私人住宅來滿足本地和海外的投資需求,形成兩個不同性質的市場。
根據這一新思維,王春新提出一項具長遠發展策略、兼顧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社會公平的政策設想——“新居屋計劃”,主要思路是更嚴格地劃分公營房屋和私人房屋這兩個市場,把全面推行公私營房屋“雙軌制”作為長遠發展策略;以有別於現有居屋的新居屋模式作為未來公營房屋建設的重點;新居屋價格必須與中產階級和年輕一代的收入相對應,以便更公平、高效地協助他們置業。這是轉變房屋發展模式的關鍵。
新居屋的主要特點是:(1)每年興建3萬個單位。(2)實行新定價,並以低價出售。(3)放寬申請限制。(4)可以小屋換大屋。它至少有九大功效:(1)有利於改變滯脹發展模式。(2)可使資助房屋供應更加穩定。(3)調整住房結構及改善居住條件。(4)大幅提升自置居所比例至80%。(5)推動經濟發展及增加就業。(6)帶來更穩定的財政收入。(7)對地產發展商利大於弊。(8)為新一代帶來新希望,有利於穩住這一代表香港未來的階層。(9)與現有居屋政策和機制相銜接,無需另起爐灶。
香港土地短缺永遠要大於特區政府的估計,也比團結香港基金估計的要大得多。預計未來30年香港總共需要建設用地不少於200平方公里,而目前特區政府已展開規劃階段的各類項目只能提供32平方公里,尚欠170平方公里,其中欠缺的大頭是房屋用地。我們提出打造元朗海濱新城、填海打造大桂山島、全面開發及利用新界現有可用土地以及開建東部高鐵等多個土地開發新設想,如果全部實行,預計可帶來約180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可完全補足本港土地缺口,助香港突破發展困局。
第五,加強退保。這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一環。當前國際社會主張的社會保護早已超過防範未然、應對不測事件的範疇,而是從公共政策的視角出發,去應對社會遭受市場的各種衝擊,促進社會成員的福利和保障,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香港於本世紀初推出強積金制度,彌補了本港沒有政策性退保制度的缺憾,但由於強積金制度保障範圍和程度不足,回報率偏低,且面對較大市場風險,無法滿足絶大多數人的退保需要。鑑此,要以新思維去強化退保。建議由特區政府成立一家公共投資基金,先把已歸特區政府所有的各收費隧道(如紅磡隧道、東區隧道等,2023年西區海底隧道也將收歸特區政府)、特區政府持有的地鐵股權以及香港機場等具有穩定收入的資產注入其中,再將其作為強積金的重要投資目標,借鑒新加坡的做法為強積金提供一個保證回報(如不低於5%),吸引強積金管理公司把部份資產投入該基金,或由市民個人借助強積金半自由行的便利,直接把部份強積金資產投資到該基金。隨著強積金資產的不斷注入,未來這一基金可尋找更多有長期收益的投資,尤其是基建項目作為投資標的,確保基金獲得良好且穩定的回報。長遠而言,應研究設立全民退保的可行性。在發達經濟體,全民退保被當作是市民的一項權利,而不是救劑,可以更好地發揮穩定社會的作用。香港實行高水準的全民退保不具備現實條件,但可考慮設立有限的全民退保計劃,作為強積金計劃的重要補充,讓強積金計劃無法覆蓋的低收入人士,其是三無人士,可以享受有最低保障的退保生活,盡顯香港作為文明社會的關愛之心。
王春新總結道,香港面對著巨大挑戰,但是也面臨著很大機遇。香港未來會衰落還是會發展得更好,關鍵在我們自己。如果香港做的好,尤其是在制定規劃、激勵創新、提升金融、保護居權、強化退保以及扶助青年、完善管治等方面狠下功夫,未來20年GDP每年增長4-5%是不成問題的,香港可以升級到可比肩倫敦和紐約的全球都會,形成國際金融、科技、商貿和文化交流等四大全球中心。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去爭取,香港一定有好的前景。
王春新亦強調,即將成立的新一屆特區政府處於承前啟後、繼往開放的時關鍵時點上,需要把好前進航向,推動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確立高質發展、以民為本、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等新理念,全域性謀劃,戰略性布局,系統性推動,使香港這艘巨輪早日駛出淺灘,在國家新征程中再次高帆遠航。
來源:中評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近日,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榮譽研究員王春新博士出席“香港回歸25周年的回顧與展望”思想者論壇時表示,香港回歸25年來,“一國兩制”非常成功,為和平解決主權爭端提供了國際範例。經濟層面也上了一個台階,期間實質GDP翻了一番,人均GDP由2.5萬美元增加到約5萬美元;金融業在國家支持下更是精彩紛呈,在全球國際金融中心評比中穩居第三位。安全層面雖一度矛盾激化,但在中央擲出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兩大殺手鐧之後,出現了由治及興之曙光。
王春新強調,面對百年變局和內部問題,振興香港絶非易事,相對衰落仍是主要風險。當前香港面對的一大挑戰,是發展緩慢。過去五年,中國內地年均GDP增速高達6%,新加坡、韓國和台灣也分別達到2.0%、2.1%和3.8%,香港卻只增長0.85%;聯合國2022年全球幸福指數排名,香港只得第81位,而台灣和新加坡則分別排在第26、27位。未來如何擺脫經濟社會趨於停滯之困境,不斷提升經濟競爭力,化解社會深層次矛盾,是香港首先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王春新認為,當前香港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外部風險。國家迅速崛起及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引起美西方的恐懼和反撲,把中國定位為主要戰略對手,不斷打壓香港。與此同時,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對全球格局造成巨大衝擊,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加速崩坍,貿易金融去全球化加快,未來世界將出現多個不同陣營,香港如何保持作為東西方橋樑角色將面對巨大挑戰。祗有勇於直面挑戰,大刀闊斧推動經濟、社會和管治變革,同時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強化東亞區域合作,為香港尋找更大發展空間,“東方之珠”才能再放異彩。
王春新指出,提升香港的一個方向是高質發展。這也是未來香港發展的核心主題。目前香港人均GDP近5萬美元,早已是高收入經濟體,要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和人均收入水準,就必須走高質發展之路。要實現高質發展,最重要的是推動科技創新,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大力發展包括高新科技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在內的創新型經濟;另一個重點是提升金融,擴大金融服務邊界和功能,發展香港為比肩倫敦和紐約的全球金融中心。與此同時,高質發展還必須是經濟、社會與環境平衡發展、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內資和外資同時發力的全面及包容的發展形態。
王春新繼指,提升香港的另一個方向是以民為本。這是香港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香港從回歸前的殖民管治轉向愛國者治港時代的必然要求。愛國者治港除了要加快發展經濟以外,更多的是為了提升所有香港市民的生活水準,讓普羅大眾分享發展成果,儘快化解長期已然、於今為烈的社會深層次矛盾,尤其是要儘快解決住房和退保問題,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習近平主席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香港。
王春新歸納出具體提升香港的五項行動。第一,制定規劃。編制與國家五年規劃相銜接的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是新形勢下香港全面準確地貫徹 “一國兩制”方針政策、保持長期繁榮和穩定的關鍵一環,不僅十分必要,且是勢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發展定位。以全面落實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和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契機,以香港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以全面推行改革創新為動力,爭取在20年時間內,把香港打造為可比肩紐約和倫敦的全球都會,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科創中心、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即“一都四中心”),為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戰略目標提供戰略支撐;人均GDP提高到10萬美元或以上,進入全球各大都會的前列;社會深層次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幸福指數大幅度提升,香港長期穩定等穩定得以實現。規劃時間表和路線圖可參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香港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年)》,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到2027年,提出具體的發展目標、發展策略和政策措施;第二階段到2035年,以發展目標和前景展望為主。這兩個階段要有效銜接,目標要明確,操作性要強。
第二,激勵創新。首先是設立大灣區高品質發展試驗區。按照 “北創科、中金融、南商貿”的城市發展新布局,吸收美國矽穀、台灣新竹工業園和新加坡科技園的成功經驗,把香港整個北部都會區重新規劃,轉型提升為大灣區高品質發展試驗區,以此作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的一大亮點和重要抓手。其次是打造世界級創科產業基地。在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海濱地帶,全力打造一個總面積30平公里、以在地自創模式為主導的世界級創科平台——“香港國際創科產業園”,同時也是可媲美港九、以創科產業為主流的海濱新城。加上正在推進中的“港深創新與科技園”、新規劃的“新田科學城”,形成一區多園/城的高品質發展試驗區布局。第三是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創新環境與營商環境有很大不同。營商環境主要針對貿易和投資,注重安全、方便和效益,是商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創新環境主要針對創新經濟,重在激勵創新及推動成果應用,是創科產業發展的主要條件。具體包括如下八項行動:(1)提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企業家精神,(2)採取正確有效的創新模式,(3)強化特區政府政策的引導推動,(4)加強科技與產業的密切對接,(5)進一步推進創新科技與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6)不拘一格廣納創新人才,(7)嚴格控制創新成本,(8)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最後是深化創科產業的區域合作,尤其是與大灣區加強合作,利用大灣區高超的科技運用研究和產業化水準去補香港的短板,全力協助香港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若能獲得成功,大灣區就完全有條件、有能力趕上或超越美國矽穀。
第三,提升金融。當前香港金融中心與紐約和倫敦相比仍有差距,但差距可以縮小,提升目標也十分明確,那就是打造可比肩紐約和倫敦的全球金融中心。歷史地看,全球金融中心總是伴隨經濟重心而來。紐約和倫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是西方國家主導全球經濟的結果。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東亞經濟一飛沖天,到2021年占全球GDP比重已達到三分之一,預計20年後將升至五成,正式開啟“東亞半球”新時代,其所釋放出來的對金融服務的龐大需求,都預示著區內金融中心將獲得巨大發展,最終將形成以兩大全球金融中心為主導、其他多個區域金融中心和專業金融中心相配合的新金融布局。在東亞諸城市中,香港和上海最有機會成就全球金融中心。建議把香港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國家對外金融活動和金融開放試驗儘量放在香港,特別是讓香港作為配合國家進行人民幣國際化的首要試驗基地,除了涉及國家主權的對外金融活動外,儘量通過香港敘做。這一戰略既是香港金融業的重要發展機會,也是國家賦予香港金融中心的新任務和新使命。
第四,保護居權。香港住房問題的癥結,在於房屋發展模式的內在缺陷。長期的供需不對稱,使香港房地產部門深陷兩難困局:一方面,房價早已拋離絶大多數普通市民的購買能力,要讓普通市民買得起房,至少需要降低樓價七成。但另一方面,高樓價已成為本港消費、投資、財政和就業的最大支撐,樓價大跌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這就需要從需求管理入手,把居住需求和投資需求區別開來,即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房屋雙軌制”,以公營房屋來保證香港普通市民的居住需要,以私人住宅來滿足本地和海外的投資需求,形成兩個不同性質的市場。
根據這一新思維,王春新提出一項具長遠發展策略、兼顧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社會公平的政策設想——“新居屋計劃”,主要思路是更嚴格地劃分公營房屋和私人房屋這兩個市場,把全面推行公私營房屋“雙軌制”作為長遠發展策略;以有別於現有居屋的新居屋模式作為未來公營房屋建設的重點;新居屋價格必須與中產階級和年輕一代的收入相對應,以便更公平、高效地協助他們置業。這是轉變房屋發展模式的關鍵。
新居屋的主要特點是:(1)每年興建3萬個單位。(2)實行新定價,並以低價出售。(3)放寬申請限制。(4)可以小屋換大屋。它至少有九大功效:(1)有利於改變滯脹發展模式。(2)可使資助房屋供應更加穩定。(3)調整住房結構及改善居住條件。(4)大幅提升自置居所比例至80%。(5)推動經濟發展及增加就業。(6)帶來更穩定的財政收入。(7)對地產發展商利大於弊。(8)為新一代帶來新希望,有利於穩住這一代表香港未來的階層。(9)與現有居屋政策和機制相銜接,無需另起爐灶。
香港土地短缺永遠要大於特區政府的估計,也比團結香港基金估計的要大得多。預計未來30年香港總共需要建設用地不少於200平方公里,而目前特區政府已展開規劃階段的各類項目只能提供32平方公里,尚欠170平方公里,其中欠缺的大頭是房屋用地。我們提出打造元朗海濱新城、填海打造大桂山島、全面開發及利用新界現有可用土地以及開建東部高鐵等多個土地開發新設想,如果全部實行,預計可帶來約180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可完全補足本港土地缺口,助香港突破發展困局。
第五,加強退保。這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一環。當前國際社會主張的社會保護早已超過防範未然、應對不測事件的範疇,而是從公共政策的視角出發,去應對社會遭受市場的各種衝擊,促進社會成員的福利和保障,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香港於本世紀初推出強積金制度,彌補了本港沒有政策性退保制度的缺憾,但由於強積金制度保障範圍和程度不足,回報率偏低,且面對較大市場風險,無法滿足絶大多數人的退保需要。鑑此,要以新思維去強化退保。建議由特區政府成立一家公共投資基金,先把已歸特區政府所有的各收費隧道(如紅磡隧道、東區隧道等,2023年西區海底隧道也將收歸特區政府)、特區政府持有的地鐵股權以及香港機場等具有穩定收入的資產注入其中,再將其作為強積金的重要投資目標,借鑒新加坡的做法為強積金提供一個保證回報(如不低於5%),吸引強積金管理公司把部份資產投入該基金,或由市民個人借助強積金半自由行的便利,直接把部份強積金資產投資到該基金。隨著強積金資產的不斷注入,未來這一基金可尋找更多有長期收益的投資,尤其是基建項目作為投資標的,確保基金獲得良好且穩定的回報。長遠而言,應研究設立全民退保的可行性。在發達經濟體,全民退保被當作是市民的一項權利,而不是救劑,可以更好地發揮穩定社會的作用。香港實行高水準的全民退保不具備現實條件,但可考慮設立有限的全民退保計劃,作為強積金計劃的重要補充,讓強積金計劃無法覆蓋的低收入人士,其是三無人士,可以享受有最低保障的退保生活,盡顯香港作為文明社會的關愛之心。
王春新總結道,香港面對著巨大挑戰,但是也面臨著很大機遇。香港未來會衰落還是會發展得更好,關鍵在我們自己。如果香港做的好,尤其是在制定規劃、激勵創新、提升金融、保護居權、強化退保以及扶助青年、完善管治等方面狠下功夫,未來20年GDP每年增長4-5%是不成問題的,香港可以升級到可比肩倫敦和紐約的全球都會,形成國際金融、科技、商貿和文化交流等四大全球中心。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去爭取,香港一定有好的前景。
王春新亦強調,即將成立的新一屆特區政府處於承前啟後、繼往開放的時關鍵時點上,需要把好前進航向,推動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確立高質發展、以民為本、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等新理念,全域性謀劃,戰略性布局,系統性推動,使香港這艘巨輪早日駛出淺灘,在國家新征程中再次高帆遠航。
來源: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