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當下各界對香港未來的普遍共識。在世界宏觀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香港應辯證地從內外兩方面看待自身的發展和定位,在複雜的政經環境和國家雙循環中發揮“兩制”之利,並緩和積存已久的社會矛盾。
做中國國內與國外的樞紐
香港開埠以來的發展離不開內地龐大的市場和資源,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進一步合作發展的意義毋庸置疑,大灣區內的制度銜接也是當前要務。但面對國際關係緊張,各國貿易和人員來往受政治因素影響時,香港的價值更在於做國家對外的窗口,基於各項要素流動相對便利的特點,助力國際經濟聯通的“外循環”。
除了歐美發達國家外,香港應加強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聯繫,尤其是近年發展迅速的東南亞新興經濟體。例如,近年東南亞誕生不少獨角獸企業,香港可作為連接兩地資金和市場的驛站;東南亞部分地區薪金水平相對較低,也可考慮聘用當地人才以支持本地和大灣區創科發展。據統計,香港少數族裔人士約60萬人,其中主要來自東南亞;不少扎根多年的港人亦有東南亞背景。香港可以積極運用香港對外聯繫的多種資源,在尋求新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亦配合國家戰略進行布局。
兼顧對外吸引力和內部社會公平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但非良政善治的全貌。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過去整體財富的增長離不開自由放任市場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但香港又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華人社會,民眾亦對政府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責任和能力有所期許。在經濟自由主義缺乏干預的情況下,壟斷、貧富懸殊、階層固化造成了各種社會問題,並通過普遍的政治參與和選舉動搖管治。
因此,一方面,香港的經濟政策不可脫離“以民為本”的綱領,新一輪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應與港人尤其是青年的未來相結合;另一方面,應考慮在“大市場”之上探索一套“香港特色資本主義”,讓適度有為的政府在二次分配乃至三次分配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統籌力量,在營造良好競爭環境之外,為社會貧弱兜底,方能使發展更具可持續性。
“內外”兼顧並非易事,而背靠祖國始終是香港的優勢和底氣所在。面對充滿挑戰的內外環境,香港更應用好“巧實力”(smart power),在平衡和周旋中再次緊緊抓住歷史機遇。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問題研究者